卧榻之侧,襄阳酣睡
很难想象,由于一汽及各省的骨干、人才纷纷支援二汽,甚至一辈子都定居在十堰,这个穷乡僻壤竟成了居民整体素质在湖北省首屈一指、普通话更是有着很高普及程度的地方,而它的行政地位也急速跃升。
为了更好地保证二汽的健康成长,196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县级十堰市,隶属郧阳地区。1973年,为解决二汽十几万人生活的后顾之忧,十堰又被升格为省辖市。那时候,十堰和二汽几乎等同于一体。当时二汽的厂领导,基本就是十堰市的党政领导。不过随着二汽逐渐壮大,外来人口不断涌入,这种市企合一的管理模式不再符合现实需要。1982年4月,十堰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实行政企分离,十堰市独立成立十堰市委、市政府。1994年,成立新的地级十堰市,郧阳地区则被撤销,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
这样一来,此前管辖十堰的郧县,便成了十堰的下辖县。2014年12月17日,郧县成功撤县设区,挂牌改为郧阳区。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当年选择在山区建设是为了避开城市,但几十万人生活的现实又逼着人们重新建设城市。
也就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堰开启了自己的“辉煌时代”。二汽汽车产销量、上缴国家的利润和税收曾一度占全国汽车企业的60%以上,这也让这里的职工有着令人艳羡的企业福利。最好的时候,每个厂都有采购车队,跑到全国各地拉后勤物资。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份中国步入小康水平城市的列表中,十堰市是湖北省唯一入表的城市,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22位,与武汉、西安、郑州等历史名城同台竞争。
十堰就这样先有厂,后有城,从改革开放初期30平方公里的山沟小镇,变身成了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城市。过去的一条条山沟在城市规划中渐渐融合,已经很难让人看出当年沟壑纵横的迹象了。
但是,那一座座高楼之间的山头却提醒着我们,这里的天空,依旧被放逐在世界的另一边。
“过去高山峻岭赐予了这里一片滋润的‘世外桃源’,后来却把它围成了一个逼仄的闭塞之地,在注重高效率与低成本的发展时代,偏远隐蔽从优势变成了发展的劣势。”《新华每日电讯》在2019年曾关注到这个山沟里的车城,对它的发展既充满敬意,又满纸遗憾。
在二汽的发展史上,十堰既是二汽的出生地,也是不可否认的贵地,但同时,它那个“十”字,就像一根刺一样,卡在了二汽的咽喉中。
这种不适感不是很久之后才发现的,而是在1980年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年的3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二汽铸造扩建工程。同年10月29日,二汽成立铸造三厂项目组,但大家很快便头疼了,因为厂址又不知道该选择在哪里了。
有人认为自然应该建在十堰,原因是离其他工厂近,方便运输和调试。但1966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二汽建设,并于1978年10月出任二汽总师室副总工程师的马志诚对此并不认同,甚至坚决反对。因为十堰适于建设工业化大厂的平地已经不多了,就算目前建在十堰,以后二汽要想继续发展,等到建设新厂房时还是要迁出去,仍然存在运输和调度问题。与其到时候想办法,不如现在就把铸造三厂建在一个适合二汽发展的地方。
今日的襄阳,那时的襄樊,便成了这种理性判断下的“赢家”。襄阳,居于汉水中游的湖北地级市,位于汉十高铁(武汉到十堰)之间,西北紧邻十堰,是十堰最为亲密的邻居,但它的出身却是十堰远远比不上的。襄阳不仅拥有2800多年的建制历史,而且因为地理位置重要,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百家号“趣味的历史”曾有文章写襄阳:“春秋时期,楚国数次北上称霸中原,襄阳就是桥头堡;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随时能南下荆州,就是因为占据了襄阳。”而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郭靖面对元军,拼死守卫襄阳城,也是因为若是襄阳丢失,元军就可以顺江而下,两淮一“完蛋”,江南便无险可依。事实也证明,襄阳城是靠得住的,它在元军陆续出动百万兵马、前后累计强攻38年之久的情况下,依旧坚固如斯。若非南宋后期朝廷昏庸,叛徒助阵,元军断难成功。往近了说,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也曾兵临城下,希望拿下襄阳,打开川陕屏障进入重庆。但打来打去,最终也是束手无策。事实上,正是身边有这么一个重要屏障,才使十堰成了二汽最初的选择。
今天,在襄阳老城商业区的主干道上竖有两座石牌坊,上面刻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字样。这样的襄阳,显然让二汽动心。
而在历史上风光良久的襄阳,此时正面临着工业化转型之痛。和十堰一样,“三线”建设也曾让襄阳火热一时,汇聚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后,它们一度举步维艰。在这个过程中,襄阳也曾向十堰“靠拢”,发展自身的汽车零部件业务,为二汽提供配套服务,如谷城的车桥厂(今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承受汽车载荷的车桥等。但每个襄阳人都得承认,起步晚、规模小、停留在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加工阶段,让整车制造在当时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然而,二汽主动伸过来的橄榄枝让襄阳收获了天降之喜。在襄阳这片土地上,流传着“三顾茅庐”的故事,襄阳当地也以极大的诚意欢迎二汽的大驾光临。它不仅积极支持二汽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选址,还推荐肖湾作为二汽的建厂地。但不幸的是,肖湾首先就被包括马志诚在内的选址小组排除掉了,原因是肖湾的大部分土壤属膨胀土,地基处理起来很麻烦,厂房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最后,二汽选择了地势又平又高、不会被水淹的油坊岗。对这块区域,二汽不仅要求先购买10000亩土地,同时还要预留5000亩以便下一步发展使用。这些要求有点“狮子大开口”的意味,但无一例外都得到了湖北省和襄阳地区的支持。这让马志诚等人感慨良久。以前搞“三线”建设,多开一点山都要挨批评,现在终于能把山推平,把沟填起来,把地平出来了。可以说,建襄樊基地是二汽迈出的重大一步。
1983年9月11日,二汽襄樊基地破土动工。很快,成片的钢铁车间在襄阳城北拔地而起。襄阳更是以一种“机不我待”的心情,积极配合二汽战略东移的发展部署,促进自身汽车工业的崛起。为此,当地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了“依托二汽,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战略抉择,要求全市抓住二汽襄樊基地建设的机遇,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工业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此期间,襄阳市领导和二汽高层有过多次协调和沟通。这也带来了良性的结果,那就是当地一批原来从事机械加工和农机生产的企业,陆续发展成为二汽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厂家。
短短几年,襄阳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95家,初步形成了与二汽系列产品配套协作的生产格局。1990年,全市汽车工业产值达6亿多元,占全市机械工业产值的50%以上,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居全省同行业第二位。到1992年5月,襄阳更是成为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合资的重要受益者。这里不仅建设了发动机工厂,第一辆富康轿车也是从襄阳试装厂驶出的。紧接着,蓝鸟轿车、第一辆3吨轻型车先后下线,标志着襄阳汽车产业开始跨入整车生产的时代。1993年,全市汽车工业实现产值36.8亿元,首次超过纺织工业,成为襄阳工业的第一主导产业。
襄阳借势而起,十堰却变得焦虑,因为在自己的卧榻之侧,出现了酣睡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