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学(第四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作为人类管理经济的一项实践活动,处在极为复杂并且变化不定的商品经济环境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了正常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人员有必要对会计活动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假设,规定会计活动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归纳总结形成的,它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条件,是企业和其他单位确定会计核算对象、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的重要依据。目前,在会计学中,一般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称为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我国会计准则和实务中,习惯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称为会计假设,权责发生制称为会计基础。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活动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

提出会计主体这一前提条件,是为了把一个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把会计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与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也就是说,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只能是某个特定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而不是其他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也不是其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而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都是法人。会计主体应是有能力拥有经济资源、承担经济义务、实行独立核算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企业或事业单位、也可以是非法人,如合伙经营组织;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内部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如企业的分公司、企业设立的事业部;可以是单个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联营公司或企业集团。

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企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也就是说,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主体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核算企业的投资者或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也不核算其他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提出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主要是为了解决资产估价、费用分配等会计问题,因为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售出或转让,所承担的债务将依照正常经营条件下所规定的偿还条件予以清偿。企业应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设计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例如,对固定资产应按原始价值入账,固定资产的价值应按其使用年限分期摊入成本,应付账款可按原来的规定条件进行偿还,等等。如果没有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则要考虑企业的清算因素,在清算条件下,固定资产的价值必须按实际变现价值计算,资产价值也不能按使用年限分期摊入成本,应付账款等各种负债必须按资产变现后的实际负担能力进行清偿。由此可见,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会计核算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才能保持稳定和一致,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才能真实可靠。

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假定,而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需要企业定期对其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做出分析和判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与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做相应披露。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分期提供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从理论上说,企业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其经营成果要等到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最终结束后才能准确计算,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及时取得有关会计信息,因此,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分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种人为划分的期间就是会计期间。企业通常以1年作为划分会计期间的标准,以1年作为会计期间的,称为会计年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中期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年度和中期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其他的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管理和会计计量。所以,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会计核算就必然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根据货币计量假设,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只限于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企业经济活动,而不包括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企业经济活动;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尺度,也有不利之处,因为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如企业经营战略、技术开发能力、顾客满意度,等等。为了弥补货币计量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

货币计量实际上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货币估价,而货币估价的习惯做法是以历史成本计价。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就必须假定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或者变动的幅度不大,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货币计量前提实际上还包括另一个重要前提,即币值稳定前提。企业要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和账户记录及财务报表中,不考虑货币币值变动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规定,会计核算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来反映。我国在境外设立的企业,通常用当地的币种进行日常会计核算,但向国内编报财务报表时,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五)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权利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费用的归属期间。按照权责发生制,一项收入之所以列入某个时期,是由于该时期赚得了该项收入,因而具有享受该项收入的权利;一项费用之所以分配给某个时期,是由于该时期接受了该项费用提供的服务,因而负有承担该项费用的责任。权责发生制假设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遵循权责发生制,就能正确合理地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进而正确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损益。

上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各方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主要有客观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1.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客观性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客观性,就应当在确认会计事项时必须以实际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会计所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不得伪造;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掩饰;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2.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都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可比性,既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可以制约和防止会计主体通过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变更在会计核算中弄虚作假,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客观性。

3.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预测、做出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坚持相关性,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要,确保企业内外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相关需要。对于有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要通过财务报告来提供,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加以提供。

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

4.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及时性要求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讲求时效,在信息的使用者需要时,及时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他们。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就是说在经济业务发生后,会计人员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凭证;二是要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即在收集各种原始凭证后,会计人员要及时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将编制的财务报表通过报送或公告的形式及时传递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在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坚持及时性,显得尤其重要。

5.明晰性

明晰性是指会计记录和报告必须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明晰性要求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便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所要说明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

6.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谨慎性又称稳健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时,应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但不预计可能实现的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活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应收账款由于债务人破产、死亡等原因而无法收回等。为了避免企业在损失发生时正常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就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如在会计核算中采用加速折旧法、提取坏账准备等,以增强企业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应按照重大会计差错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7.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会计处理方法。按照重要性的要求,对于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全面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在账户和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

衡量会计事项的重要性并无统一的标准,应视企业生产特点、管理要求及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有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将质和量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进行重要性判断。

8.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以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实质重于形式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它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其外在形式。比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以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因此,承租人应将其视为自有的固定资产。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来进行,而其法律形式又没有恰当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不仅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社会环境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关系

从上述对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分析可见,会计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计量手段进行的,即会计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所处社会环境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和计量方法手段所做的客观判断和限定。对会计活动空间范围的限定,就是会计主体假定;对会计活动的时间范围无限延续的限定,就是持续经营假定;对会计活动的时间范围划分为若干期间的限定,就是会计分期假定;对会计计量手段和方法的限定,就是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假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进行会计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基础进行的会计核算存在着一般规律,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就形成了会计工作必须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活动中要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来指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以保证会计信息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