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数据+会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大数据+会计教育”课程模式创新性不足
“大数据+”时代的会计教育,并不仅仅是开设几门网络课程,建立几个网络平台那么简单,最为关键的是如何长期培育“大数据+”融合于会计教育的思维与理念,如何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手段促进会计教育的开展与推进,而这些恰恰是现在众多本科院校在会计教育中最为欠缺的。此外,全新会计教育模式的开展离不开计算机科学、网络信息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因此,会计是教育的方向与内容,信息化是教育的技术与手段。如今,会计软件设计、大数据挖掘、互联网运营都已渗透至“大数据+”时代的全新教育模式中,电子货币结算、远程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等知识无不依赖于对信息化知识的熟练把握与运用,如果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不全面、不深入,则当下本科会计教育创新的配套工作将无法展开,模式革新将无从谈起。“大数据+”下的会计学习模式转变为“时时可学”“处处可学”,而多数高校会计教学模式仍是以实体课堂教学等账务操作为主,并未真正建立“大数据+”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且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体性,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当前教育模式重会计智商,轻会计情商和会计灵商
传统的高等会计教育模式强调会计智商的提升,注重会计方法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会计情商和会计灵商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呆板、保守、思想僵化,缺乏变通和创新力(吴艾莉,王开田,2014)。会计智商一般仅用以衡量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表现为学生运用知识认识客观事物,解决逻辑问题、理性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填鸭式学习。而会计情商表现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沟通、控制、自觉和自信等情感能力与态度体验,能让会计学生感性应对问题,顺势而为地做出最佳专业反应。会计灵商则是用以测量学生的会计灵动性与会计创造力,促进会计复杂事项的处理以及会计理论与规范的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灵商能促使会计学生探究业务本质上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卓越,不断创新。
(三)会计教师转型升级迟缓,对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准备不够充分
新时代的会计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工作者还准备不足,无法做到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转型升级。“大数据+”时代的会计教育模式虽有所创新,如近几年新兴的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但师生并非处于同一时空,因而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总是相对疏远。①传统会计教育中教师的工作是备课与教学。“大数据+”时代教师不仅应通晓会计专业理论,还要熟悉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等学科。另外,“大数据+”时代会计教师已由实体课堂的教育者转换为学生会计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与服务者,角色的转换要求会计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与较强的能力。②传统教学模式较为重视“第一堂课”,即课内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轻视“第二、第三课堂”,即课外学生自主教育的活动和学生主动参与校外实践的活动,致使学生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没有生机,缺少灵动性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