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盒马?
很多人听说盒马是因为超市里的大海鲜柜子,也有人认识盒马是因为收银台不收现金,还有人是因为它能做到30分钟把下单的货品送到家里,这些都是盒马让人惊叹的地方。但是,要真正认识盒马,就需要绕开这些表面的东西,问一问“它是怎么做到的?”以及“做到了又如何?”
零售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提高效率和利润的各种方式,在这个行业的演进过程中已经被各种人尝试过了。在盒马之前的零售,虽然效率仍然低下,但已经是经历上百年优化之后的最佳产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革命性的变化,零售效率的提升,也只能是细枝末节的变化。
通过盒马切入生鲜的阿里巴巴,显然没有兴趣对这一类零售做修修补补的改造。如果需要有质的提升,就需要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在当下,就是整个阿里系积累的有关商业的海量数据,以及能让这些数据发挥最大效率的算法。这些数据有关于产品的、关于消费者的、关于运力的,甚至是关于天气和路况的。并且,只有把所有数据聚在一起做通盘考虑,才能在表面上实现看得到的高效。这种对数据和算法的依赖,是让盒马从根本上不同于其他零售商的最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要认识真正的盒马,重点是要认识它是如何用数据来优化所有流程的。看清楚了盒马的根,才能看清楚盒马的未来。
让我们以30分钟货物限时达举例。对配送有如此高的要求,需要的不仅是流程上万无一失,从拣货到包装再到运输过程中的滴水不漏,更重要的是一个系统对运力的精准调度,以及通过算法对一系列配送中相关情况的优化。这个能力是区分盒马同其他所有形似盒马的业态的最核心点。可以说,如果没有背后的海量数据支撑,盒马就不是盒马。
比如说,如何选择最优线路以实现配送成本最低和实效的平衡?这一单由谁来送?他/她对这个区域和品类是不是熟悉?他现在在哪个位置?送这一单时是不是可以送其他单?如果是,应该先送哪一单?这一单结束后需要去哪里?……
任何人都无法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因为它需要的信息是海量且动态的。然而,基于数据的算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就游刃有余了。也就是说,盒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快速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
然而,零售并不仅仅是配送问题。从根本上说,消费者最核心的体验是能够用合适的价格买到他们想买的东西,而这就造成了对货品的要求。虽然琳琅满目是我们一贯形容优秀零售的词汇,但简单增加货品数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货物的增加会让购物挑选本身变得困难,另一方面也牵涉到货与场地费用的平衡问题。
什么地方配什么样的货品——既能使消费者挑到想要的东西,同时商家的场地费用又在可控范围之内,是零售面临的第二个挑战。面对这个问题,盒马的答案是智能的订货库存分配系统。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将货品做到最优,是因为它背后不仅仅是盒马自身的销售数据,更是整个阿里体系的所有数据,从消费者区域画像到货品的流通,甚至是供应商的库存。在所有的数据基础之上,盒马作为一个销售平台来做不同区域商品分配的预测,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使成本最优化。
零售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人、货、场”的匹配问题,而生鲜和超市正因为时效性和高频,成为零售行业中最难攻克的堡垒。盒马从诞生开始就用另外一种方法看零售,将数据和算法作为它的底层基础,通过技术优化流程和一切操作,从而影响零售的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盒马有着让人惊叹的店面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但是真正的盒马是一套看不见摸不着,流淌在空气当中的数据,更是基于这些数据对整个流程甚至整个行业上下游的优化。一旦了解了这个,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盒马未来输出的一定是数据、技术和流程。所以与其说它是一个超市,不如说它是一家科技公司,一个根植于生鲜零售的科技创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