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杨骏入居太极殿,梓宫将殡,六宫出辞,而骏不下殿,以虎贲百人自卫[1]。诏石鉴与中护军张劭监作山陵[2]。汝南王亮畏骏,不敢临丧,哭于大司马门外。出营城外,表求过葬而行。或告亮欲举兵讨骏者,骏大惧,白太后,令帝为手诏与石鉴、张劭,使帅陵兵讨亮。劭,骏甥也,即帅所领趋鉴速发。鉴以为不然,保持之。亮问计于廷尉何勗,勗曰:“今朝野皆归心于公,公不讨人而畏人讨邪[3]!”亮不敢发,夜驰赴许昌,乃得免。骏弟济及甥河南尹李斌皆劝骏留亮,骏不从。济谓尚书左丞傅咸曰:“家兄若征大司马,退身避之,门户庶几可全[4]。”咸曰:“宗室外戚,相恃为安。但召大司马还,共崇至公以辅政,无为避也。”济又使侍中石崇见骏言之,骏不从[5]。
【注文】
[1]太极殿:魏晋时洛阳皇宫的正殿,在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中。 梓宫:皇帝所用棺椁,以梓木制作,故名。太皇太后、皇太后亦得使用。汉代或赐重臣以示殊宠。 虎贲:古代官名。西周始置,汉武帝时设置虎贲卫,为宿卫皇宫的军队,别置虎贲校尉官进行统辖,魏晋南北朝时与羽林同为中央宿卫禁军。
[2]石鉴(?—294年):魏晋大臣。字林伯,乐陵厌次(今山东阳信东南)人,出身寒素。仕魏为尚书郎,官至御史中丞,迁并州刺史。入晋后为司隶校尉,累迁司徒、司空、太尉,初封代王,后改封义阳公、王。晋惠帝即位,受杨骏之命领兵讨伐汝南王司马亮,但他按兵不动,暗中与司马亮沟通。死后谥号“元”。 张劭(生卒年不详):西晋时人,太尉杨骏外甥,杨骏掌权后为中护军、典禁兵。
[3]何勗(生卒年不详):西晋将领。庐江灊县(今安徽霍山东北)人。三国魏光禄大夫何祯之子。任廷尉,劝汝南王司马亮讨伐杨骏,司马亮没有采纳。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逼晋惠帝禅位自立,他与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大破赵王司马伦部将张泓于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惠帝复位,司马冏辅政,他任车骑将军兼中领军。
[4]尚书左丞:古代官名。东汉设置,为尚书台佐官,掌吏民文书章奏及尚书台中法纪,管理台中庶务,位在诸曹尚书之下。魏晋南北朝沿置,掌监察百官及台内禁令,选用署吏,督录朝廷各府署文书章奏。 傅咸(239—294年):西晋大臣。字长虞,三国魏司隶校尉傅玄之子,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东南)人。晋武帝时,傅咸任尚书左丞等官,多次上疏,主张裁并官府,减轻徭役,唯农是务;批评奢侈腐败的风气,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晋惠帝时,任司隶校尉等职,刚直有气节,为官清廉,奏免高官多人。
[5]石崇(249—300年):西晋大臣。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字季伦。晋初石崇谄事贾后,官至太仆、征虏将军、侍中。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出任荆州刺史,以拦劫贡使客商致富,与贵戚王恺、羊琇等争为侈靡,互相斗富。“八王之乱”中,石崇与齐王司马冏结党,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译文】
杨骏入宫,在太极殿居住,主持朝政。晋武帝的灵柩将要出殡的时候,六宫嫔妃都出来与武帝灵柩辞别,杨骏却不下殿,用一百名勇士保卫他。晋惠帝下诏令石鉴与中护军张劭监督建造陵墓。汝南王司马亮惧怕杨骏,不敢进宫参加丧礼,只好在大司马府门外哭拜。司马亮到城外居住,上表请求过了晋武帝的葬礼再出发去镇守之地。有人告发司马亮要兴兵讨伐杨骏,杨骏异常恐惧,禀告太后,让晋惠帝手写诏书给石鉴与张劭,让他们二人率领修建陵墓的士兵去征讨司马亮。张劭是杨骏的外甥,他立即率领部下催促石鉴马上出发。石鉴却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按兵不动。司马亮向廷尉何勗询问计策,何勗说:“现在朝野上下都归心于您,您不去讨伐别人,却害怕别人来讨伐吗?”司马亮不敢发兵,夜里疾驰奔赴许昌,才免去了一场灾难。杨骏之弟杨济以及外甥河南尹李斌都劝杨骏留下司马亮,杨骏不听。杨济对尚书左丞傅咸说:“家兄如果征召大司马(司马亮),退身躲避,那么杨家门户也许可以保全。”傅咸说:“皇族与外戚,相互依赖就会相安无事。只要把大司马召回来,共同本着公正无私的原则辅佐朝政,用不着躲避司马亮。”杨济又让侍中石崇去见杨骏,进行劝说,杨骏不听。
【原文】
五月辛未,葬武帝于峻阳陵[1]。
【注文】
[1]峻阳陵:西晋武帝司马炎陵墓,在今河南偃师新蔡附近首阳山。
【译文】
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五月辛未(十三日),把晋武帝安葬于峻阳陵。
【原文】
杨骏自知素无美望,欲依魏明帝即位故事,普进封爵,以求媚于众[1]。左军将军傅祗与骏书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2]。”骏不从。祗,嘏之子也。丙子,诏中外群臣皆增位一等,预丧事者增二等,二千石已上皆封关中侯,复租调一年[3]。散骑常侍石崇、散骑侍郎何攀共上奏,以为“帝正位东宫二十余年,今承大业,而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及诸将平吴之功,轻重不称[4]。且大晋卜世无穷,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有爵必进,则数世之后,莫非公侯矣[5]”。不从。
【注文】
[1]魏明帝(206—239年):即曹叡,字元仲,三国魏文帝曹丕之子,历封武德侯、齐公、平原王,即位后即魏明帝,公元226年至239年在位。继位初期任用曹休、曹真、司马懿,平定新城太守孟达叛乱。后期委政于曹爽、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势力。魏明帝为人沉毅断识,御下严厉,但好大兴土木,修建洛阳宫室,扩充园苑,妨害农业生产。
[2]左军将军:古代将军名。三国魏置,西晋沿置,属中军将军,后属领军将军,领营兵千人,掌宫禁宿卫。 傅祗(zhī)(244—312年):西晋大臣。字子庄,傅咸族弟,三国魏太常傅嘏之子。初仕为太子舍人,出为荥阳太守,修浚河塘,为百姓称颂。晋惠帝初,以讨伐杨骏有功,封公。又领兵镇压氐人齐万年起义,升散骑常侍,加光禄大夫。“八王之乱”时周旋于诸王之间,免遭杀身之祸。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洛阳城破,推为行台盟主,加司徒、大都督。永嘉五年(311年)去世。
[3]关中侯:古代爵位名。汉朝末年曹操设置,用来奖赏军功,金印紫绶,位在列侯之下。虽名为侯,但无封地食邑。 租调:即“田租”“户调”,为古代的税制。
[4]散骑侍郎:古代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员额四人。西晋因魏制。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
[5]卜世:用占卜等预测国家的命运,也泛指国运。据《晋书·裴楷传》记载,司马炎初即位,曾占卜其传世若干。
【译文】
杨骏知道自己平时就没有好的名声,想效法魏明帝即位的先例,普遍给朝臣进封爵位,以便讨好众人,收买人心。左军将军傅祗写信对杨骏说:“还没有听说帝王驾崩,就给臣下论功行赏的。”杨骏不听。傅祗是傅嘏之子。丙子(十八日),晋惠帝下诏书,朝廷内外群臣一律晋升一级,参与晋武帝丧事的晋升二级,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一律封为关中侯,免除一年的赋税。散骑常侍石崇、散骑侍郎何攀一起上奏,认为“陛下被正式立为太子有二十多年,现在继承帝业,但遍施奖赏,赐予爵位,比泰始革命之初以及各位将领平定吴国得到的奖励还要丰厚,这就轻重不相称了。况且占卜得知,大晋传国世代无穷,现在开创的制度,要传于子孙后世,如果有爵位就必得晋升,那么几代以后,就没有人不是公侯了”。晋惠帝不听。
【原文】
诏以太尉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录朝政,百官总己以听。傅咸谓骏曰:“谅暗不行久矣[1]。今圣上谦冲,委政于公,而天下不以为善,惧明公未易当也[2]。周公大圣,犹致流言,况圣上春秋非成王之年乎[3]!窃谓山陵既毕,明公当审思进退之宜。苟有以察其忠款,言岂在多[4]!”骏不从。咸数谏骏,骏渐不平,欲出咸为郡守。李斌曰:“斥逐正人,将失人望。”乃止。杨济遗咸书曰:“谚云:‘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想虑破头,故具有白。”咸复书曰:“卫公有言:‘酒色杀人,甚于作直。’坐酒色死,人不为悔,而逆畏以直致祸,此由心不能正,欲以苟且为明哲耳。自古以直致祸者,当由矫枉过正,或不忠笃,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安有悾悾忠益而返见怨疾乎[5]!”
【注文】
[1]太傅:古代官名。始设于周代,为辅弼国君的官三公之一,位次太师,在太保上。春秋、战国沿置,执掌军政。西汉平帝时,与太师、太保、少傅合称四辅,无实际职司。东汉时以授元老重臣,居百官之首,秩万石。 谅暗:一说为天子诸侯居丧之称;一说为居丧之所,即凶庐。此处指前者。
[2]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3]春秋:指年龄。 成王:即周成王姬诵(?—前1021年),西周文王之孙,武王之子。武王死后,因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周公旦还政于他。周成王继续分封诸侯,同时委托周公制作各种礼乐及典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政治基础。他在位期间是周朝盛世的开端,历史上称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的时期为“成康之治”。
[4]山陵:本指山岳高原,又作帝王陵墓的称号。 忠款:忠诚的心意。
[5]坐:由于,为着。 亢厉:激烈,激扬。 悾(kōng)悾:形容诚恳的样子。
【译文】
晋惠帝下诏,任命太尉杨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总领朝政,百官都听命于杨骏。傅咸对杨骏说:“居丧三年之制已经很久不实行了。当今皇帝谦虚,把政事委托给您,但是天下人认为这样做并不好,恐怕明公您不容易担当这一重任。周公是大圣之人,摄政时尚且招来流言蜚语,何况当今皇帝的年龄,并非当年的周成王呢。我私下认为武帝已经安葬完毕,您应当慎重考虑进退事宜了。如果可以证明您的真诚,岂在言辞的多少呢?”杨骏不听傅咸之言。傅咸多次劝谏,杨骏心中逐渐不平,想把傅咸逐出朝廷,让他去做郡守。李斌劝杨骏说:“斥逐正直的人,就要失去人们对您的敬仰厚望。”杨骏这才罢休。杨济给傅咸的信上说:“俗语说:‘生子痴,了官事。’官场之事哪容易了断?我为你忧虑得脑袋都要破了,所以写信提醒你。”傅咸回信说:“卫公有言:‘酒色杀人,比直言杀人还要厉害。’因酒色获罪而死,人们不觉得后悔,但却害怕由于正直而招来祸殃,这是由于心不能正,想把苟且偷生当作明哲保身的方法而已。自古以来由于正直而招来灾祸的人,是由于矫正邪恶过了头,或者是因为不是真心实意,想以激昂诚恳来博取名声,所以会招来怨恨罢了。哪里会有忠诚恳切做好事,却反而被人憎恨的道理?”
【原文】
杨骏以贾后险悍,多权略,忌之,故以其甥段广为散骑常侍,管机密;张劭为中护军,典禁兵[1]。凡有诏命,帝省讫,入呈太后,然后行之[2]。
【注文】
[1]险悍:险恶凶悍。 权略:随机应变的谋略,权谋。
[2]诏命:皇帝的文告、命令。 太后:帝王的母亲称太后,或皇太后,此处指杨太后杨芷。
【译文】
杨骏因为贾后阴险蛮横,又富于权术谋略,因而忌恨她,所以任命自己的外甥段广为散骑常侍,掌管机密要事;任命张劭为中护军,统领皇帝亲兵。凡是诏命,皇帝看过之后,呈送太后,然后实行。
【原文】
骏为政严碎专愎,中外多恶之[1]。冯翊太守孙楚谓骏曰:“公以外戚居伊、霍之任,当以至公、诚信、谦顺处之[2]。今宗室强盛,而公不与共参万机,内怀猜忌,外树私昵,祸至无日矣[3]!”骏不从。楚,资之孙也[4]。
【注文】
[1]愎(bì):固执任性。
[2]冯翊:古郡名。三国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 太守:古代官名。战国时郡的长官称“守”,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为太守,太守始为正式官称。 孙楚(?—293年):西晋诗人。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少负才名,盛气凌傲。年四十余始入仕,官至冯翊太守。西晋惠帝元康三年(293年)卒。孙楚诗文俱佳,名重一时。 外戚:古时称外家的亲属为外戚,尤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伊、霍:即伊尹与霍光。伊尹(生卒年不详):商初政治家、大臣。商汤时期伊尹辅政,帮助商汤攻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商汤之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伊尹又接回太甲复位。伊尹卒于沃丁之时。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武帝时为奉车都尉。汉昭帝年幼即位,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后又辅佐汉宣帝,前后执政二十年。
[3]宗室:指同宗之人,秦汉以后多指皇族。 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 私昵:指个人所亲幸、宠爱的人。
[4]资:即孙资(?—251年),三国时曹魏大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字彦龙。东汉献帝建安初,曹操辟为丞相军事,后迁秘书郎。三国魏文帝曹丕时,为中书令,加给事中,赐爵关中侯,掌管机密。三国魏明帝时,加散骑常侍,晋爵乐阳亭侯。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病重,想让燕王曹宇辅政,他与刘放诬陷曹宇而使司马懿、曹爽辅政。三国魏齐王正始中,加右光禄大夫,转卫将军。曹爽被诛,复为侍中,领中书令。为相期间,虽勤慎其位,然因举荐曹爽、司马懿执掌大权,为曹魏埋下了覆亡的祸根。
【译文】
杨骏当政,严厉琐碎而又专断固执,朝廷内外大臣都恨他。冯翊太守孙楚对杨骏说:“您以外戚身份担当着伊尹、霍光的辅政重任,应当以至公无私、诚实不欺、谦虚和顺为人处事。当前皇族宗室强盛,而您却不与他们一起参与日常政务,心里怀着猜疑妒忌,在外培植亲信,这样下去,灾祸临头没有几天了!”杨骏不听。孙楚是孙资之孙。
【原文】
弘训少府蒯钦,骏之姑子也,数以直言犯骏,他人皆为之惧[1]。钦曰:“杨文长虽暗,犹知人之无罪不可妄杀,不过疏我,我得疏,乃可以免,不然,与之俱族矣[2]。”
【注文】
[1]少府:古代官名。秦代置,西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管皇室财政,兼管宫廷侍从及宫廷手工业。少府所管事务至为广泛,其收入均为皇帝的私财,专供皇帝享用。魏晋以后沿置,专管宫廷手工业。隋朝设置少府监。 蒯(kuǎi)钦(生卒年不详):杨骏姑姑之子,曾任弘训少府,因多次直言进谏而触犯杨骏。
[2]杨文长:即杨骏,字文长。 暗:糊涂,不明白。
【译文】
弘训少府蒯钦,是杨骏姑姑之子,多次以直言进谏触犯杨骏,别人都为他担惊受怕,蒯钦说:“杨骏虽然昏庸,仍然知道无罪之人不可乱杀,他只不过疏远我,我被他疏远,就可以免去灾祸,要是不这么做,我就会和他一起被灭族。”
【原文】
骏辟匈奴东部人王彰为司马,彰逃避不受[1]。其友新兴张宣子怪而问之,彰曰:“自古一姓二后,未有不败[2]。况杨太傅昵近小人,疏远君子,专权自恣,败无日矣[3]。吾逾海出塞以避之犹恐及祸,奈何应其辟乎!且武帝不惟社稷大计,嗣子既不克负荷,受遗者复非其人,天下之乱,可立待也。”
【注文】
[1]辟:即征辟,指征召贤士为官。或以朝廷召聘为征,三公以下聘请为辟。此制始于西汉而盛于东汉。 王彰(?—313年):十六国时匈奴左部人,居太原兹氏(今山西汾阳东南)。西晋惠帝时,外戚杨骏辅政,想辟王彰为司马,王彰不受。汉王刘渊倚他为左右手。刘聪拜为中军大将军,曾因刘聪游猎无度而进谏,险些被杀。不久晋升骠骑将军,封定襄郡公,进太尉。
[2]新兴:古郡名。东汉设置,治所在九原(今山西忻州)。西晋惠帝时改名晋昌郡,后复旧称。三国时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以南,云中山以东,忻州市、盂县以北地。
[3]昵近:亲近。
【译文】
杨骏征召匈奴东部人王彰为司马,王彰逃避而不接受。他的朋友新兴人张宣子觉得奇怪,问他为何这样做。王彰说:“自古以来,一姓有两位皇后,就没有不败亡的。何况太傅杨骏亲近小人,疏远君子,专权放纵,败亡没有几天了。我跨海出关躲避他,尚且害怕祸事殃及我身上,为何还要答应他的征召呢?而且武帝不考虑国家社稷,继位的太子已经不能挑起重担,接受遗诏辅佐的大臣又不合适,天下动乱很快就会到来。”
【原文】
秋八月壬午,立广陵王遹为皇太子。以中书监何劭为太子太师,卫尉裴楷为少师,吏部尚书王戎为太傅,前太常张华为少傅,卫将军杨济为太保,尚书和峤为少保[1]。拜太子母谢氏为淑媛[2]。贾后常置谢氏于别室,不听与太子相见[3]。初,和峤尝从容言于武帝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末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武帝默然。后与荀勗等同侍武帝,武帝曰:“太子近入朝差长进,卿可俱诣之,粗及世事。”既还,勗等并称太子明识雅度,诚如明诏。峤曰:“圣质如初。”武帝不悦而起。及帝即位,峤从太子遹入朝,贾后使帝问曰:“卿昔谓我不了家事,今日定如何?”峤曰:“臣昔事先帝,曾有斯言。言之不效,国之福也。”
【注文】
[1]太子太师:古代官名。春秋时楚始为太子置师,战国时秦、齐、赵、魏等国亦置之。秦统一六国以后不置,西晋始置太子太师,因避司马师之讳称太子太帅。北魏、北齐沿西晋之制置太子太师,隋唐以后多作为加官或赠官。 卫尉:古代官名。战国秦始置,西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门,主南军,西汉景帝时改名中大夫令,不久复旧称。魏晋南北朝多沿置。 少师:即太子少师。西晋设置,负责监护、辅导太子。北朝魏、齐沿置,以后历代皆置。 吏部尚书:古代官名。三国时魏国改选部为吏部,主管选官之事,始有吏部尚书之名。晋与南朝吏部尚书资任尤重。 太保:指太子太保。自晋代以后,太子的属官有太保,掌保养、监护、辅翼太子。 和峤(?—292年):西晋大臣。字长舆,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西)人。和峤初为颍川太守,旋迁中书令,曾参与灭吴的策划。西晋惠帝时官至太子少傅,屡言晋惠帝不能继嗣,为贾后所忌恨。终官太子少傅、光禄大夫。他有重名,然家中豪富而性情吝啬,杜预称其有“钱癖”。 少保:即太子少保的简称,西晋时设置,负责监护、辅导太子,位在太子少傅之后。
[2]淑媛:皇帝妃嫔称号。三国时魏文帝始置,为皇帝之妾,地位相当于御史大夫,爵比县公,在淑妃下昭仪上。晋与南朝宋齐梁陈均以淑媛为九嫔之一。
[3]别室:另设的房间,与正室相别。
【译文】
秋季八月壬午(二十六日),立广陵王司马遹为皇太子。任命中书监何劭为太子太师,卫尉裴楷为少师,吏部尚书王戎为太傅,前太常张华为少傅,卫将军杨济为太保,尚书和峤为少保。拜太子之母谢氏为淑媛。贾后常把谢氏安排在别室居住,不让她和太子相见。当初,和峤曾经从容对晋武帝说:“皇太子质朴而有古风,但末世多有伪诈,恐怕他不能处理陛下的家事。”晋武帝沉默不语。后来,和峤与荀勗等人一起在晋武帝身边伺候,晋武帝说:“太子近来稍有长进,你们可以一起去太子那里,粗略问他一些朝政与世事。”他们去后回来,荀勗等人都称赞太子聪明有见识,气度不凡,确实如武帝所言。和峤却说:“太子的资质和原来一样。”晋武帝不高兴地站起身来。等太子继位做了皇帝,和峤跟随太子司马遹入朝,贾后让晋惠帝问和峤:“你以前说我不能决断皇帝家事,不堪即位,今天究竟怎么样呢?”和峤说:“我从前侍奉先帝,曾经说过这话。我的话没有应验,这是国家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