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融资奇迹和国际化野心
1999年7月12日,中华网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国内第一只网络概念股。从那一天起,上市融资开始成为众多网络公司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国内的电子商务网站大量出现,早期叱咤风云的瀛海威、东方网景、世纪互联、实华开等30余家ISP,在探索互联网商业化的道路上纷纷倒闭,或者转型。
在很多人都为上市躁动的时候,马云很冷静:“大家都在做泡沫的时候,我们要做扎实的事情”。秉承四大原则,再加上这种务实的态度,阿里巴巴在创立半年后不长的一段时间里,就聚集了全球38000家会员企业,每天网页的浏览量高达125000次,这样卓越的成绩吸引了全球无数投资者的青睐。
对于如何选择投资者,马云的态度十分明确:“我们需要的不是风险投资,不是赌徒,而是策略投资者。他们应该对我们有长远的信心,20年、30年都不会卖的。两三年后就想套现获利的,那是投机者,我不敢拿这种钱”。马云等待的是最合适的那一个投资者。
但是,对于当时的阿里巴巴而言,四大原则不能让他们盈利,最初集资的钱所剩无几,连工资的支出都成问题,因此马云的等待意味着阿里巴巴会关门。幸运的是,瑞典AB风险投资集团派来了时任瑞典AB风险投资集团亚洲总裁的蔡崇信,蔡崇信本来是来谈判投资的,但是跟马云聊完之后,他想都没多想便决意加入阿里巴巴。
1999年6月19日,马云和蔡崇信在杭州西湖游船上
蔡崇信的加入是阿里巴巴进入上升通道的重大转折点,他加入阿里之后不久,便运用自己的资源为阿里巴巴从高盛、汇亚、瑞典AB和美国Fidelity等机构拿到第一笔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此时还没创造一分钱的收入,而品牌每天就能增值100万元人民币。
在第一笔500万美元刚刚到位的同期,马云认识了当时投资界的风云人物孙正义。两人第一次见面只聊了6分钟,孙正义就决定投资阿里巴巴。后来马云和蔡崇信一起去日本见孙正义,谈具体投资金额和条款,这次蔡崇信连续三次对孙正义“Say No”,最后定下来投资3000万美元。
但是,马云觉得钱多了不是好事情,他凭直觉算了一下,只要2000万美元就足够了,于是回国后他马上发邮件给孙正义提出这一要求,孙正义亲自回复邮件:“谢谢您给了我一个商业机会。我们一定会使阿里巴巴名扬世界,变成像雅虎一样的网站”。同时孙正义还破例担任阿里巴巴的顾问,之前他从来不担任所投公司的任何职务的。
阿里巴巴这两笔融资的经历,已经成为投资界的美谈,更是互联网圈的融资奇迹。
不去争论是事实还是故事,但这两笔融资帮助阿里度过了互联网寒冬是不可否认的,也让马云意识到企业和资本可以完美结合。
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加速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同时促进了中美的经济贸易合作。在互联网领域,美国可以在中国投资互联网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内容供应业务。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国投资者将逐步渗透到中国互联网的各个领域。
国家政策上的利好,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其时一派热火朝天。
在这个背景下,马云认为:“中国加入WTO对整个国家、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那是非常利好的,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局部是利空的,因为未来3~6个月向我们挑战的人会越来越多,大家都融到了资”。同时他也认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还不够成熟,炒作的成分较大,相比之下,海外的电子商务市场比较成熟。于是,马云决定迅速拓展国际市场,抢占电子商务制高点。
阿里巴巴的国际化,首先是人才的国际化。“来阿里巴巴的,必须在海外如英国、美国等地受过3~5年教育,或者工作过5~10年”。于是,阿里巴巴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各路英雄:哥伦比亚MBA出身、曾是麦肯锡顾问的Sanjav Varma加盟阿里巴巴担任策略及联盟副总裁;曾在美国波士顿银行做过分析师的吴昕加盟担任中国市场总监;2000年5月,曾任雅虎搜索引擎首席设计师的吴炯加盟阿里巴巴出任CTO。
在短短几个月内,阿里巴巴从最初的“十八罗汉”迅速扩张到“一百单八将”。湖畔花园的那套四居室显然容纳不下更多的新人。2000年3月,阿里巴巴作别湖畔花园,搬进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开始了“华星磨剑”的新时期。
在招募进国际化人才的同时,阿里巴巴要落地的想法就是,在国际市场上把国际卖家和买家引导到阿里巴巴网站上来,把中国企业带出去,同时把海外的市场带到中国来。这个想法极其宏大,而真正要落地则极其困难。事实上马云后来调整了战略方向,从国外回到了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