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矿山安全产业
采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实现矿山安全生产是保障能源供给、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矿山领域是安全产业重点涉及和发展的领域。矿山安全产业是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产品、技术与服务的产业,对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实现本质安全至关重要。随着矿山领域安全生产需求的不断加大,矿山安全产品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在国家安全生产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以及智慧矿山建设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矿山领域的两化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果,已初步形成较完备的矿山安全产品体系。未来,矿山安全产业将通过集聚发展为矿山安全生产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第一节 发展情况
一、矿山建设情况
我国矿山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不断加大,矿山数量逐年减少。截至2017年年底,非煤矿山数量在34000座以下,2018年整顿关闭1500座以上,如图6-1所示。按照《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要将非煤矿山数量降至32000座以下,同时,矿山企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而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已降至5900座以下,但仍有30万吨/年以下小煤矿3113座、产能4.6亿吨/年,分别占全国煤矿数量和产能的53%、8.9%。特别是仍有9万吨及以下小煤矿1344座、产能0.9亿吨/年,分别占全国的22.9%、1.7%。
图6-1 2011—2018年我国煤矿与非煤矿山数量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9年1月)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示范矿山建设力度加大。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原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快优质产能释放,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通知》,明确了通过“四个支持一个鼓励”释放优质产能,支持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增加优质产能的煤矿。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有444座一级标准化煤矿、1533座二级标准化煤矿、1043座三级标准化煤矿,733座煤矿完成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建成了145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非煤矿山也将在“十三五”期间建设一批“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示范工程以及“五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科学化)示范矿山。
二、矿山安全生产情况
煤矿、非煤矿山是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危领域之一,受到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矿山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原材料稳定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全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5688万吨,同比增长6%,原煤产量35.5亿吨,同比增长5.2%。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历史上最多时的7000人左右降至33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93,首次降至0.1以下。2017年,全国非煤矿山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07起、死亡484人。2013—2017年我国矿山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如图6-2所示。
图6-2 2013—2017年我国矿山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9年1月)
但我国矿山领域事故隐患依然普遍存在。矿产资源开采条件复杂,资源埋藏深,自然灾害严重。重处置、轻预防,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违法违规生产问题依旧突出。企业安全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老旧、安全装置和设备标准低、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动淘汰退出态度犹豫,甚至还在批准产量低、安全隐患高的小煤矿搞技改扩能。还有一些因债务处置、职工安置等种种原因退出难度大的大矿,重大灾害难以有效防治,发生事故的风险很高。仅2018年第四季度就发生多起矿山安全事故,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见表6-1)。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宏观调控政策也需要在一段时期后才能显现作用,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根本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威胁矿山安全生产的新问题,旧的措施无法对事故发生进行有效防御。安全隐患具有隐蔽性、反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仅依靠政府部门检查很难彻底消除隐患,也无法实现全时间、全空间、全领域的本质安全。
表6-1 2018年第四季度我国煤矿部分事故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9年1月。
三、矿山安全产业发展情况
随着国家对矿山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满足矿山企业对安全产品和服务需要的同时,矿山安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矿山机械设备是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从改革开放初期从国外引进综采设备开始,我国矿山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特别是大力推进矿山机械化、自动化,通过“数字矿山”“智慧矿山”建设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推广先进使用技术装备,不仅提高了矿山生产的效率,更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产安全。目前,全国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8.5%和60.4%,煤矿井下掘进设备制造水平也大幅提升,部分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见图6-3)。
图6-3 近十年我国采矿专用设备产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9年1月)
中国将保持全球采矿设备的主要市场地位。据AlliedMarket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采矿设备市场的规模预计会在2022年达到1560亿美元。受中国和其他国家采矿设备需求日益增长影响,2016—2022年亚太地区将继续在整个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未来几年的煤炭开采预计将会保持增长,也将推动煤矿开采设备市场活跃表现。
第二节 发展特点
一、政策助推广阔发展空间
政策的密集出台为矿山安全产品,特别是先进技术装备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为提高煤矿安全科技装备的保障能力和水平,国家煤矿安监局鼓励广大煤矿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技攻关。2018年3月,原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发布了《煤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第三批)》。该目录中含各类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共4大类49项,其中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类技术装备26项,监测监控类技术装备13项,机械化、自动化开采类技术装备8项,安全避险类技术装备2项。为了加快推进煤矿安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家煤矿安监局还借助“煤矿安全科技进矿区”等活动,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实施煤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与技术难题的“点对点”对接,专家与煤矿企业“面对面”对接。
2018年7月,在全国煤矿安全基础建设推进大会上,提出了“管理、装备、素质、系统”四并重理念。指出要“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煤矿‘四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对煤矿机器人研发应用的重要批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三个一批’;加强与科技部沟通,积极申报项目,将煤矿智能化装备纳入安全改造资金补助范围;鼓励支持煤矿企业与科研单位、机器人制造单位跨界合作,在煤炭信息研究院成立机器人协同推进中心,加快研发应用进度”。2019年1月,国家煤监局发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第一次明确提出,聚焦关键岗位、危险岗位,重点研发应用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5大类、38种煤矿机器人。《目录》还对每种机器人的功能做了具体要求,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推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煤矿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除提高供给方供给能力和水平外,国家还对需求方——矿山企业购买安全产品设备给予支持和鼓励。2018年8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18年版)》,涉及多项煤矿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设备;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四部门制定并印发了《煤矿安全改造专项管理办法》,采用投资补助的方式,重点支持7类煤矿企业加快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该专项对于与煤矿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设备升级、系统改造和工程建设等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产业升级推动新技术广泛应用
矿山安全产业正经历从传统采矿设备向信息化、集成化转变,从偏硬件向软硬件同步发展过渡。国家《“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全面提升我国矿山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现代通信、传感、信息与通信技术,实现矿山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智能监测、智能控制与智能调度,有效提高矿山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收益率”。
数字矿山建设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矿业的重要举措,智能采矿将为矿业科技带来重大跨越,成为化解采矿高危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数字矿山、智慧矿山作为国家两化融合战略在矿产资源行业的应用,对矿山安全产业发展势必产生深远影响。从2018年5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以“智慧矿山”命名的标准规范——《智慧矿山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规范》(GB/T34679—2017)开始实施,意味着智慧矿山建设开始以国家标准的形式落地推广。功能集成、信息共享、联动联控、稳定可靠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将为煤矿信息化建设奠定更加雄厚的基础。
2018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投资方向由规模扩张转向加大安全等技改以及新技术等研发。2019年,相关部门将制定有色金属智能矿山、工厂建设指南,以指导行业智能标准化建设,实现优化存量,提升产业链智能化发展水平。此外,自2017年煤矿开始进行监控系统升级改造,为进一步提高安全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提升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广泛采用网络技术、电磁兼容技术、智能诊断技术等先进技术装备,将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煤矿安全生产深度融合。
三、矿山安全服务产业仍需加强
虽然我国在矿山安全装备、矿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最新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矿山安全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缺少对产品的严格检测检验,存在低价竞争、以次充好、设置技术壁垒的现象扰乱市场;二是缺少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制定和检验认证服务,急需制定升级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后的验收标准规则;三是先进装备和信息化系统的管理、运行、维护服务发展滞后,信息化系统建成后应用比例较低,或不能发挥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