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加强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是高校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本文在阐述体育精神的概念与教育原理、培养体育精神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方法与途径。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多渠道、全方位培养体育精神,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体育精神,利用教学内容培养体育精神,思想观念上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要营造和谐体育课堂氛围,利用学科专业教育与案例分析培育体育精神,构建体育教学活动价值体系来彰显体育精神,将体育精神纳入高校校园文化体系。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体育精神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来进行的,体育教学是它的关键环节。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体育教育目标才得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质,而且使大学生获得了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了科学锻炼方法,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培育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社会意识,它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的、有目的、科学的、系统的培养。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满足人的某些心理欲望和精神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精神生活磨练,起到陶冶人和塑造人的作用。根据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1]。
1 体育精神释义
大学生体育精神是指通过体育运动集中体现他们人生力量、智慧和进取心的总体意识,从体育实践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能够培育人高贵品质的运动并能够被社会观念接受认可的运动意识就是体育精神。从宏观上看,体育精神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意识发展的产物,具有超越国界、种族、政治和时间的强有力的特征,更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不朽精神财富。从微观角度上来分析,体育精神是人类运动的技能技巧与多种积极优秀的心理品质的整体升华。因此,体育精神的教育原理是根据精神对物质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的原理来体现的。此外,体育精神是人的文化观念、社会意识,因而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体育精神是人类对运动的强烈的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类在社会活动实践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追求,因而具有非常高的教育意义和价值[1]。体育精神使人类产生崇尚向上、激励前进和启迪教育等一系列有积极价值的正能量,使人类产生非常高的理性认识并且自觉自发地接受它的影响,把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教育因素,实现身体、心理、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利用体育自身得天独厚的教育契机,采用相应的教育措施,也正是体育促进精神文明的教育功能的根本所在。体育精神内涵丰富,在实践中,体育精神的展现也是呈现多种类型的,如健康、活泼、快乐的人本精神,坚强、勇敢、高超、高尚的英雄主义精神,公平、公正、竞争的平等精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体育精神的展现与培养并不是竞技体育所特有的现象,同样蕴涵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与锻炼过程之中。体育精神在学校体育中的展现虽然不如在竞技体育中那么典型、深刻,但它却经常在学生们的身上发光。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内涵,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努力探寻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我们必将会培养出更多的身心健康、品行优秀、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2 体育精神的培养内容
2.1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稳固发展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永恒的主题。在高校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贯穿于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而且贯穿在体育教学当中。高校体育不仅是育体更应是育人。随着历史的进步、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把体育仅仅看作是强身健体、掌握竞技技术的手段,而是看作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校体育教学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使高校大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陶冶了爱国主义情操,弘扬了体育精神[2]。
2.2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也就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体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环境。纵观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所夺得的世界冠军都是集体主义精神的成果。可以想见,中国每一个体育冠军的背后都有许多位和他们并肩的陪练者。中国体育运动冠军的竞技水平能够迅速提高,除了他们自身的体育天赋和发奋努力之外,离不开无数陪练者与他们一起发奋刻苦的训练。这些“无名英雄”感人至深的事迹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教育意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不管是教材选用还是教学实际过程,都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2]。在体育的集体项目教学中,有些对抗性强的集体项目练习时,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磨擦,此时恰恰是进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好机会,从而使高校大学生能够建立和加强集体主义意识,在集体的共同竞争中学会相互协作,让集体主义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扬光大,使高校大学生看到凝聚的集体力量如此强大,让集体主义精神在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2.3 培养拼搏进取精神
在体育比赛中拼搏进取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尤其要培养拼搏上进的个人品质。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意志,塑造人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育能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理想不断提高、拼搏进取精神更加突出,从而为他们自身的前途、国家的事业发奋进取。那些在奥运会上拼搏进取、发奋努力的运动员们为祖国争得荣誉、做出贡献,他们的名字震撼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有些体育项目是一种游戏、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体育教学不可能使他们掌握高、精、尖的运动技术,但拼搏进取精神不能以高、精、尖来衡量。现代奥运会的口号就是更快、更高、更强,从而鼓舞着人们拼搏向上、勇于超越别人。这正是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的体现,从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大学生受到深深感染[2]。
2.4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现在不能简单地将艰苦奋斗精神理解为忍受物质条件的匮乏,而应该将其理解为当遇到困难时要努力克服、和困难做斗争,从而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事业。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明白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是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方向,而如果要推动事物的发展进步必须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劳动,尤其要看到今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无数劳动者艰苦奋斗的成果。自我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这也使得当代高校大学生比较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2]。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为了民族的辉煌腾飞,必须培养高校大学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个人品质。对此,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别的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功能。正因为如此,高校应该为大学生4年的大学生活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2.5 培养公平竞争精神
竞争是体育的特征,如果在竞技场上失去了竞争便失去了体育精神。在大学生运动会上通过比赛争夺第一,优胜劣汰。高校体育教学中有些体育项目有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场面,这种竞争精神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自身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优劣是非常直观的,体育课中学生们比、超、赶等竞争的局面就是公平竞争精神的具体体现。一般高校大学生虽然没有高超的运动技能,但能深刻理解公平竞争精神。因为他们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他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又渴望改变时便会产生危机感,有效督促自己克服惰性,更加刻苦磨练。这种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可以刺激强化高校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3]。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的方法
3.1 多渠道、全方位培养体育精神
多渠道、全方位指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自主学习同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第二课堂、体育文化周、运动会以及包括体育文化建设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通过大学生的亲身参与、感受和欣赏,全面理解和深入掌握体育、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让高校大学生在教育、学习、实践和服务过程中感受体育的真谛和无穷的魅力。高校应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实现陶冶学生情操、磨练学生意志、促进学生成长、培养体育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完善和塑造自我的人才培养目标[3]。
3.2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体育精神
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即将体育精神内化为信念成为行动的精神支撑,这就需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感悟能力。现代社会受众面大的通讯工具、颇具影响力的体育明星等可以在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方面带来有利的影响,微博、微信和QQ群等网络通讯工具受到大学生的喜爱、青睐。通过微博、微信和QQ群等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生活理念,也传递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和对体育精神的讨论等,这些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3]。此外,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向往,榜样的亲身经历可以成为体育教学中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生动实例。
3.3 利用教学内容培养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精神,体育精神的培养本质上也是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学要利用教学内容将体育精神的物化形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就课程设置而言,在常识教育中适当增加与体育精神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体育文化专题、奥林匹克史论、体育美学、体育与美育等课程,使体育精神的培养和人文学科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实现体育精神培养、提升综合素质。此外,在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的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综合教育观念,使高校大学生在提高自身身体机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出现代化的高素质的高级人才。
3.4 思想观念上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
要把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上升到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来对待,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体育精神,应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精神人格融合在一起。以体育精神的培养为切入点,将学科理论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人格理想培养等统一起来。体育精神的培养要比对大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更为重要,体育精神在体现人健康生活的理念、积极挑战自我、追求人生理想和勇于进取的思想品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4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的途径
4.1 营造和谐体育课堂氛围培养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刻苦锻炼的思想意识,从而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中积极上进的思想情感得到加强和升华,这对培养体育精神非常有帮助。我国高校开展体育运动项目,是以健康和快乐为出发点,受到了广大高校大学生一致的热爱,为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提供了前提。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会在校园内形成崇尚锻炼、追求健康的风气,会极大地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4]。
4.2 利用学科专业教育与案例分析强化体育精神
在专业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体育精神的培养,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中补好体育精神教育这一课。在学科基础理论教学中注意培养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社会体育学、体育人文学等课程就包含丰富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内容;体育专项技能和实践教学也有不少体现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和体育道德的案例,是体育精神培养最好的案例[4]。体育专业教学可结合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体育精神、体育道德,提高综合素质。
4.3 构建体育教学活动价值体系彰显体育精神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要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具体活动当中,要始终将体育精神蕴含于具体的体育活动项目中。体育精神不仅仅是几句口号,老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具体的活动项目来解读体育精神,使大学生理解、体悟,在具体的活动内容中体现体育精神,从而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全面的体育活动价值体系,这是彰显大学生体育精神非常重要的环节[5]。
4.4 将体育精神纳入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社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很多父母将体育项目认为是一种副业,不太支持孩子参与体育项目,长久下去使孩子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偏见。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体育锻炼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将体育精神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破除长久以来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偏见,形成在高校校园里崇尚体育锻炼、发扬体育精神的良好风气,从而推动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对培育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体育精神有着当之无愧的责任[5]。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将体育精神内化为大学生人格、气质、修养、意志等,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这既是专业教育的需要,也是职业素养的要求。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注释
[1]许瑞勋.大型赛事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05-107.
[2]高自军.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向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02), 161-162.
[3]卢建明.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10(03):121-124.
[4]李金才.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8):72-78.
[5]张浩.体育赛事影响下的高校体育发展的软实力诉求[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