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儒家哲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离心无境

为理解马一浮的心物论,有必要对比同时学者熊十力的心物论。30年代初,马一浮在为熊著《新唯识论》所作序中对该书极口称赞,且谓:

圣证所齐,极于一性,尽己则尽物,己外无物也;知性则知天,性外无天也。斯万物之本命,变化之大原。[1]

表明二人在“己外无物”“性外无天”的立场上是相近的。由于马说载著语录,系统条理不明;而熊说演成专著,论证阐述清晰。故对熊著的了解有助对马说的理会。

《新唯识论》开篇“明宗”指出,这部著作之造,“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2]。即主要论述两大问题,一为实体不在自心之外,二为实体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反求体证才能认识。在这两个大问题上,马一浮与熊十力基本上是持相同看法的。只是马一浮不讲实体,只讲心物,马一浮不讲“哲学”,熊十力则以讲“哲学”的面貌出现,这是两人的差别。

熊十力认为,一般人谈实体,“大抵向外寻求”,而实际上:

体万物而不遗者,即唯此心,见心乃云见体。[3]

他自己解释说:“体万物者,言即此心偏为万物实体,而无有一物得遗之以成其为物者,故云尔。”[4]这表示,心就是宇宙的实体,这个心又是“此心”,即不是与个体意识心无关的实体;虽是“此心”,却又遍为万物实体。对于这一点,语体本中有一段解释:

本体非是离我的心而外在者,因为大全(原注:大全即谓本体,此中大字不与小对)不碍显现为一切分,而每一分又各各都是大全的。如张人,本来是有大全,故张人不可离自心而向外去求索大全的。又如李人,亦具有大全,故李人亦不可离自心而向外求索大全的。各人的宇宙都是大全的整体的直接显现。[5]

这表明,熊十力认为,宇宙的本体是“心”,这个“心”是个大心,而这本体又在我们每个人的个体心中得到全部显现。这显然是用古典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及“月印万川”的特殊逻辑把二者联结起来。不过,这个说法,毕竟比从《起信论》到华严文献中常常把普遍心与个别心混淆不清的做法是一个进步。熊十力进一步指出:

然世人颇疑在我之心(原注:本心亦省云心)云何即是万物之本体,此如何开喻?答曰:彼所不喻者,徒以习心虚妄分别,迷执小己而不见性故也(本心即是性,但随义异名耳。以其主乎身曰心,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曰性)。夫执小己,则歧物我、判内外,故疑我心云何体物。若乃廓然忘己,而澈悟寂然非空,生而不有,至诚无息之实理,是为吾与万物所共禀之以有生,即是吾与万物所同具之真性。此真性之存乎吾身,恒是虚灵不昧,即为吾身之主,则亦谓之本心。故此言心,实非吾身之所得私也,乃吾与万物浑然同体之真性也。然则反之吾心,而即已得万物之本体。[6]

宇宙之真性实理体现在人身即为人之本心,故本心与宇宙之真性实理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心即是宇宙实体。从这个方面来看,心并不是吾身所独有,这样的心“实遍宇宙无有不周”[7],人人皆有此心,物物不离此心,合而言之,宇宙实体即是一心。熊十力的这个论证,用宗密的分疏来说,是一个坚实心的论述。

《新唯识论》更有唯识章,破“离心有实外境的见解”。他主张没有离识独存之境。他以瓶为例指出,瓶只是坚白等相之集合,一方面坚白等相只是各识的感觉,另一方面,即使承认坚白等相为独立外物,也只有依意识的综合作用才能有整个的瓶相。这种论证,与先秦公孙龙的《坚白论》一样,是利用感觉论和意识的综合功能加以论证,不同的是,公孙龙承认坚白等相的独立存在,熊十力则否认有独立于意识存在的事相。

熊十力同时强调,反对有离心独在之境,并不是根本不承认有“境”:

心上现坚白等相,必有境界为因,是义可许。但是,这个为因的境,决定不是离心独在的。为什么说境不是离心独在的呢?因为依妄情而说,则离心有实外境;顺正理而谈,则境和心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两方面。[8]

这里所说的“心”即指“识”,这个论证是一个缘虑心的论证。境与识均是宇宙实体的不同作用的表现,而二者又是不可分离的,所以:

综括以前所说,只是不承认有离心独存的外境,却非不承认有境。因为心是对境而彰名的,才说心,便有境,若无境,即心之名也不立了。实则心和境,本是具有内在矛盾的发展底整体。……我们只承认心和境是整体底不同的两方面,不能承认境是离心独在的。我们要知道,从我底身,以迄日星大地,乃至他心,这一切一切,都叫做境。我底身这个境,是不离我底心而存在的,无论何人,都不会否认的。至若日星大地乃至他心等等境,都是我的心所涵摄的,都是我的心所流通的,绝无内外可分的。[9]

所以,熊十力的“新唯识学”,与旧唯识学的不同处在于,“新唯识学”虽然赞成旧唯识学的一般命题“离识无境”,但并不把识看作是有终极性的实在,而把识与境皆看作宇宙实体不同的作用表现;另一方面,“新唯识学”并不以为境是虚妄之无,“唯识的说法,但斥破执有外境的妄见,并不谓境是无的,因为境非离心独在,故说唯识,唯者特殊义,非唯独义”[10]。但无论如何,熊十力新心学仍然是采用真心论和唯识论两种方式加以论证的,这一点与传统佛学是一致的。

由以上所述可见,熊十力的离识无境说与马一浮的离心无物说在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马一浮“了境唯心,离心无境”思想的具体含义。由上述讨论可见,马一浮主张“一切诸法缘生”“真心能照诸缘,不从缘有”,还是偏之于宗密所说的“一乘显性教”或“显示真心即性教”,即不太说缘境分别之识,而强调本觉真心。更多地继承了《起信论》、华严禅的思想,唯识的思想在他的思想中不占主要地位。而强调向心内用功,则是佛教各派和熊、马共同的基本立场。

[1] 《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第39页。

[2] 同上书,第43页。

[3] 同上书,第44页。

[4] 同上。

[5] 《新唯识论》,第247页。

[6] 《新唯识论》,第252页。

[7] 同上书,第43页。

[8] 《新唯识论》,第260页。

[9] 同上书,第271页。

[10] 《新唯识论》,第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