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怎样看书(编号2)

假设,语文课上,你正在阅读一篇学习材料,材料是一部朝鲜电影的插曲的歌词,这部电影叫《一个护士的故事》,讲述朝鲜战争中,一位朝鲜人民军的女护士,从前线护送4个伤员回后方,发生在路上的故事。他们出发后,伤员们情绪低落。护士为大家高歌一曲,鼓舞士气。歌词如下(已经遮住7个字):

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中的女护士

小路的荆棘树刺破了裙角。

姑娘手舞足蹈往家跑。

她为什么扔掉了锄头这样跑,

姑娘的心事谁也不知道。

上了石桥,掉到河里,

她也不害臊,

只顾一个劲儿往家跑。

她手里拿着?

使劲摇。

先猜猜看,遮住的这7个字是什么?这是属于创造性想象的练习。既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也要顺应前后歌词中的逻辑关系。饱受连年战乱之苦,在田间艰苦锄地的女孩为什么会如此兴奋着急地往家里跑呢?

当时在《开发想象力》的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给出的回答是“刚刚挖出的金币”。完全符合歌词中的前言后语,也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这个回答,展示了这位同学思维的敏捷性,以及发现关系的高超能力。

被遮住的7个字其实是“前线寄来的信儿”。请再仔细阅读歌词,理解体会答案。

小路的荆棘树刺破了裙角。

姑娘手舞足蹈往家跑。

她为什么扔掉了锄头这样跑,

姑娘的心事谁也不知道。

上了石桥,掉到河里,

她也不害臊,

只顾一个劲儿往家跑。

她手里拿着前线寄来的信儿

使劲摇。

如果在走班学习时,自己处于“自学为主”的层次,那么面对上述的学习材料时,你如何积极探索,深入钻研呢?也就是,如何做到聚焦思维?如何做到“用问题加速,用图像开路”呢?《有序思维》为你提供了解答思路。

你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歌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像电影中一个什么样的定格画面?经过思索,你再问自己:场景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答:是一个朝鲜族姑娘。

解说:这一步的本质是思维开始聚焦,要用一系列问题启动右脑。

自问:她穿着怎样的服装?

自答:民族服装,估计是筒裙吧。

解说:其本质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图形形象。

自问:这筒裙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自答:裙角有个大口子,也许有一尺多长!

解说:其本质是,使头脑中的形象更加鲜明。

自问:这姑娘在画面中的姿势是怎样的呢?

自答:手舞足蹈,挥舞着那封来信。

自问:怎样知道那是前线寄来的信呢?

自答:除非看过这封来信。

解说:发现画面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只看信封就知道是前线来信。那时有义务兵免费邮戳。

你终于发现问题了!继续问自己:这姑娘站在哪里呢?她脚下是什么地方?是草地、土地、公路、小路?

自答:啊?难道她是在河里吗?歌中唱到“掉到河里”,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易理解。

解说:只有出现了生动的画面,抱着积极探究的态度,才能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部电影在当时非常流行,大家反复去电影院看,很多人还会唱这首歌。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掉到河里”是什么意思。笔者当时和很多师生谈论过这个问题,大家都不知道姑娘其实是站在河里。因此,要从这件事中得到启发,也就是:启动右脑的方法,就是要具有积极探究的态度,努力运用形象,这是提高思维水平的重要内容!

继续向自己发问:歌词中的“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能有多低?

自答:水沟里的几块石头组成的桥,就叫石桥了。

解说:这种石桥,也叫“踏石”。这个词汇过于冷僻,只好翻译成“石桥”。

自问:歌词作者为什么要定格在这样的画面呢?

自答:为了突出歌曲的主题。小姑娘急切地要把收到来信的喜事,尽快告诉在村里的家里人,慌不择路了,才抄近道,踏过小河沟。

自问:她是不小心掉下去的,还是根本就不在乎趟河呢?

自答:应该是根本顾不上想,完全不在乎是否要趟过小河了。

解说:课文之中时常有隐含着的问题。老师以为你是知道的,你也误认为自己都懂得了。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造成的后果就是,学习中存在漏洞。

自问:能具体说出掉到河里是怎么回事吗?

自答:姑娘高兴地往家跑,从小河河面的石头上跑过。因为慌不择路,脚踩进水里,却完全不在乎,一心想把喜讯尽快告诉妈妈。

解说:俗话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自问:“姑娘扔掉了锄头”是什么意思呢?

自答:姑娘把信送回家,交给妈妈以后,还要返回地里继续锄地,抓紧生产,支援前线。

解说:要积极思考材料中提供的一些因果关系,深入钻研,才能有所体会。

自问:画面中的主角是个姑娘,背景怎样呢?场景中还有其他人吗?

自答:歌词提到“不害臊”,那么,场景中应该还有其他人。都有谁呢?

解说: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请继续发挥想象的作用。

自问:小姑娘是一个人在锄地吗?

自答:还有几个锄地的人。因为年轻人都上前线了,地里就是几个老年妇女,还有一两个小姑娘。

自问:这些人,拿着什么工具?表情怎样?

自答:当然是锄头。地里还有姑娘刚扔下的一把锄头。地里的人朝着姑娘哈哈笑。

解说:要设身处地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态。要充分调动想象力,把画面描述得更生动。

自问:他们会嘲笑姑娘掉到河里吗?在熟悉的村边河沟,居然还能掉到水里面。

自答:大家看到姑娘收到前线来信,替姑娘感到高兴,看到姑娘忘乎所以,淌水过河,更感觉欢乐。

自问:会有人嫉妒吗?心里在骂“看把你高兴的,我家那位怎么没信啊”。

自答:乡里乡亲的,不至于吧。画面中不要有这些不和谐的东西,免得冲淡主题。

解说:用问题加速,用图像开路,实现了思维聚焦。要进一步积极探究,深入钻研。

自问:这封信是怎样到了姑娘的手中呢?似乎画面中还应该有所补充。

自答:显然还要补充一个人物,就是邮递员。

自问:当时的前后经过如何呢?

自答:有个邮递员老头,骑着自行车,从大路经过,看到农田锄玉米地的农民,就高声询问:“有金顺姬家的人吗?你家小伙从前线来信啦!”金顺姬扔下锄头,飞跑前去。一看,二哥终于从前线来信了。她就不顾一切,往村里跑。她要把喜讯尽快告诉老妈妈。

解说:用想象把图像补充完整。很多细节能加深你对材料的理解,事情都要有发展过程。

自问:姑娘往家跑时,是喊着什么呢?

自答:为了让妈妈早些得知喜讯,肯定要高声大喊啊!

自问:这姑娘喊着什么呢?

自答:“妈,我二哥来信啦!”

解说:画面补充进声音元素,形象就更具体,画面就更生动。“僧推月下门”就不如“僧敲月下门”,因为敲有声音,描述的就更生动。

自问:这首歌的歌词,主要想反映怎样的主题呢?

自答: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家书非常珍贵。

自问:中国哪句古诗也反映了这种主题?

自答:杜甫的《春望》。

自问:想的起来那首诗吗?

自答:《春望》中的第5、6句吧,“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说:本节内容请看北京第五中学1999年的教学录像。

(http://www. tudou.com/programs/view/KBE5uWA3v9c/)

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思维水平比较差,请你猜猜看,这种同学会是什么样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给你们说说低水平的表现。通过对比,你会有更显著的提高。

其一,节外生枝。想出很多与主题无关的细节。结果是喧宾夺主,淡化了主题。例如,谈到邮递员,就立刻想入非非。那邮递员也是个战士,头上包着纱布,污血从纱布渗透出来。一只胳膊上还缠着绷带。邮递员说自己也刚刚从前线赶回来。战友金顺圭委托他路过家乡时进村看看。金顺圭有个妹妹,很是漂亮呢……这种同学,绝对不是想象力发达,而是心浮气躁,难以专心。

其二,“走神”,就是思维逃离教学。感觉学习内容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一说起邮递员骑着自行车在大路边站立,目送着姑娘进村,就想到,我爸说要给我换辆自行车呢,我不想要路虎山地车了……

如此学习,效率就降低了很多。主观上没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因此,面对枯燥的材料就学不进去,更是记不住!

在上述对比之后,请再次阅读这段歌词。因为你的辛勤投入,积极参与,努力思考,深入钻研,你会感觉,这歌词写得很美,就像在你面前呈现出一幅淡淡的田间油画。最左面有邮递员,站在大路边扶着自行车,目送着姑娘。远处有五个大娘和一个小姑娘,手里拄着锄头,脚下还横放着一把锄头。背景是绿油油齐膝高的玉米地,大家都在盯着姑娘看。所有人都嘻嘻地笑着为姑娘高兴。主角是姑娘,在姑娘和邮递员中间有条细细的小路,长满荆棘,小路连接的河沟里放着过河用的踏石,她正飞奔着趟水过河,水花飞溅,迎面跑来。姑娘狂喜地挥动双臂,大张着嘴,似乎在用力呼喊:二哥来信了。手里的信封上有个大大的三角形邮戳。

关于怎样在阅读中提问和思考,上面的练习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首先要聚焦思维,提问并发挥想象,用系列问题开启右脑描绘图像,在画面中加进了自己的许多想象,使画面生动起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迅速深入到这首歌词的意境中去。思维聚焦的过程也很美妙,深深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中的高手是怎样上课和学习材料的。要善于利用学习材料,要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启动右脑,不断提问。学会这种方法,也能从欣赏小说、电影、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中得到很多乐趣!这样的人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感情世界非常富有,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反之,不会挖掘信息的人对待蕴含深刻点的材料,就像不会喝洋酒的人一样,只能感到酒的差异,却不能感知酒的品质优劣,完全不能享受品酒的快乐。不会听课,不会学习的人,也是如此,难以享受学习中的趣味和快乐。

本练习小结:

我们在上课听讲或自学材料时,要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加强主观调控。要积极参与,大胆探究,深入钻研,追求真理。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为今后解决问题提供模式。要随时提醒自己聚焦思维。注意启动右脑,提出问题,不要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