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画六元素画(编号1)
用两条直线、两个三角形、两个圆或者椭圆,一共6个元素,创造一幅图画,并且为自己的作品命名,要展示出青春风采和幽默韵味。先看示范作品,数一数,两图都确实是6个元素,没有多一个元素,或者少一个元素。下图左的作品,作者命名为《神仙鱼》。展示这幅作品,是希望让你有一种超越本书作者,跃跃欲试的冲动。下图右画的是一块奖牌。作者先后称其为《金牌》《运动员的追求》《运动员的梦》最后确定命名为《教练的梦》,升华了作品的内涵和品位。对作品名称的推敲和改进,目的是提高自我批判能力。通过两例启迪,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开发创新想象的能力。
下面,请读者自己创作出这样的一幅六元素作品,并且为这幅作品给出恰当命名。
本练习也曾改为七元素作品。同时要求,至少要含有两条直线、两个三角形、两个圆或椭圆,而第7个元素可以任选这三种类型中的一个。改变后,学生创作的效率低于六元素作品,因此尝试后又恢复成原来的六个元素。
在讲授校本课程《学习开窍》的时候,进行到本练习时,很多学生感觉困难,纷纷表示无从下手!这也是设置磨刀石的初衷——磨刀的时刻到了。
下面先介绍一点点有关脑和思维的初步知识。
大脑的分工示意图
提琴四重奏
大脑中的左、右半脑由胼胝体[pián zhī tǐ]连接为一体。左脑负责理性思维,掌管逻辑、语言、数学、文字、推理,分析等,右脑负责感性思维,掌管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创意等。同时,在左脑额叶中还有专门负责解释和监控的区域,对大脑的活动负责管理和监督。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神经科学系系主任罗伯特·李文斯顿医生(Robert B, Livingston, M.D.)在1987年首次“心与生命学会”研讨会中,把脑比喻为“一个和谐且纪律良好的交响乐团”。本书作者在此只把大脑的工作简化为“提琴四重奏”。左脑担当的思维任务,相当于第一小提琴;右脑担当的思维任务,相当于第二小提琴。左右脑在思维过程中,有时是齐奏、轮奏,更多的时候是重奏(同时演奏但旋律不同)。关键是,在左脑额叶还有个监控区,这个区域被激活,就奏响了四重奏中的第三和第四两个旋律。画“六元素画”,首先就是左脑接受任务,接收了文字、语言、逻辑等方面的信息,经过胼胝体传递到右脑。经过想象然后组成图画,进行创意。本项任务,对于左脑来说,属于最简单的信息加工。对于右脑来说,任务也很单一。但是为什么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竟然成为不可克服的困难?问题就出在胼胝体上。胼胝体的神经纤维细胞通常有100万根,其中大部分是沟通左右脑的视神经。大脑有140亿个脑细胞(人每天死亡的脑细胞个数就达10万之多),而人脑中的胼胝体只有100万根神经纤维,脑细胞数量和胼胝体细胞数量相差着1.4万倍。若把左右半脑想成哑铃,胼胝体就是连接两部分的抓手。想像贫乏的原因就是胼胝体太过细弱,而这又是由于大多数人平时缺少沟通锻炼。低水平思维的人的左右半脑时常无法形成高效合作,高水平思维的人,经常参加下棋、打牌、唱歌之类打通胼胝体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都需要左右脑合作,把图画和逻辑结合起来,如果只用左半脑或者只用右半脑都无法完成。这种思维任务对提高“思维四重奏”水平,效果显著!如果大脑“思维四重奏”中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旋律相互独立,只会单一地构想主旋律,也就无法奏响思维的“四重奏”了。
胼胝体作用
思维能力卓越的生理特点首先就是胼胝体发达。爱因斯坦的大脑究竟与常人有何不同?测量比较了许多年都毫无发现,经过多年研究仍然没有进展。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开始了解胼胝体的生理作用才恍然大悟。猛然发现,原来爱因斯坦的大脑中有特别发达的胼胝体。下面的照片展示的是大鼠大脑皮层不同部位联结的大脑俯视图。感觉到它的胼胝体太不发达了吗?
大鼠的脑
当我们面临一项思维任务时,首先要实现思维聚焦。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思维聚焦的概念,先举一个视觉的聚焦的例子。当人听见某种轰鸣时,要先眯起眼睛在天上寻找飞机。思维聚焦也有一个类似“眯起眼睛在天上寻找飞机”的启动过程。
聚焦四步骤 层级递进示意图
一般来说,完成思维聚焦分4个步骤。首先,要静下心思,反复读题,标识关键词汇,理解题意。其次,尝试画出问题结构,重新表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再次,要写写画画,积累思维感悟,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等待灵光闪现,得到顿悟和灵感。
在上述“打通胼胝体,奏响四重奏”的思维过程中,很多人缺失的是“第三旋律”。奏响第3旋律的就是所谓的“自我”,“自我”就像存在于脑中的小人。在前额叶前端的顶层即布劳德曼所说的9-14区及45-47区(人脑共104个区),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延续的部分,也被称为“旁中央小叶”。它们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这些区域要到20岁以后才能最后发育成熟。第三旋律的核心内容就是选择思维的策略,这种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由左脑中负责自我监控的部分奏响的四重奏中的第三旋律。对于本练习,第三旋律非常重要。有的人,选择的策略是先思考六个元素可以进行怎样的组合,于是,立刻陷入困境,无从入手!而正确的策略是,在自己最熟悉的事物中,或者在自己关注的热点中进行选择,选择可以用6元素进行表达的题材。这个“策略”的确定,就是“四重奏”中的中提琴,也像“四重唱”中的男中音。思维中第三旋律奏响了前奏,悠扬稳定,指引了思维乐章的方向。
布劳德曼大脑的分区图
要引起注意的是,随时进行主观调控,把握思维进展的节奏,从而促进左、右半脑和谐活动。把分管逻辑关系的左脑和分管图像的右脑沟通连接在一起,在思考之中产生灵感。然后,把自己的构想清晰表达出来,修正各种细节,在第四旋律(还包含非常丰富的潜意识——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监控之下,创造出一幅独特的图画!命名过程也同样需要四个旋律的共同合作,经过反复推敲成功的作品就诞生了。
本次练习,强调的是思维聚焦的启动过程和第三旋律的选定过程。本练习对创新想象力的提高,在命名过程中对思维批判性的提高,都很有作用。
北京五中的学生都很喜欢这个练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BE5uWA3v9c/)。在学习了胼胝体理论,尤其是体会到“策略”在思维中的重要性之后,学生立刻感觉在练习之后得到猛然成长,很多人竟然体验到居高临下的感觉了,就像在斑马中站立着的长颈鹿,非常高兴,非常自豪!
下面介绍北京五中进行这个练习的过程。
站的高看得远(叶以刚绘制的插图)
先呈现出两例示范作品,再进行“打通胼胝体,奏响四重奏”的启迪讲解。之后,又从众多的学生作品中选出一些作品,标写出序号。在讲评这些作品时,恰如其分地进行表扬,多多鼓励。在师生交流中,学生懂得了要全面评价每件作品,要相互学习,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和优秀同学的差距。大家欢声笑语,师生其乐融融。学生的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提高。接着,掀起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由学生评选自己刚刚创作的最佳作品,大家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学生选出其中两幅不同的作品进行投票,然后老师统计出哪几幅作品被选为最佳作品。评选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没有人会置身局外。然后,依次把这些作品的作者请到教室前面,给予欢呼鼓励。就是,大家齐声鼓掌并高喊三遍:“某某某,想的好!”或者“某某同学,想的好!”之后再更加热烈地鼓掌。接着,被鼓励的同学鞠躬致谢。也就是说,要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玩出高层次。作为被班级欢呼表扬的学生,能快乐好几天,多年之后,他们对于此事还能铭记于心。其实,我们只耗费一点点时间成本,但这种把欢乐创造给学生,效果之巨大,很让人振奋!
积极思考的过程,就是头脑聚焦的过程。魔方盲拧名人贾立平,在国际对抗比赛中战败,就是因为思维聚焦失败。聚焦,是思维活动中最关键的技巧!把握聚焦的技巧,养成聚焦的习惯,就能提高思维的效率。只有把自己从做作业的做不完、做不对、做不出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才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在走班选课学习形式下,学会思维聚焦,既能提高观察、记忆、想象的效率,也可以在阅读、比赛、欣赏他人作品等活动中更好地领略人生的乐趣。
吸烟者的味觉是麻木的,只有戒除烟瘾,才能津津有味地享受美食。与此类似,思维能力较低的人,根源之一就是思维聚焦的能力较差,就像吸烟者那样,味觉麻木了。而一旦学会了思维聚焦,就像吸烟者戒除了烟瘾,感觉敏锐了就能立刻感受到学习与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