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灵:家庭教育十人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中高考新在哪里

吴遵民:我对新高考有一点体会,因为我儿子去年正好经历了高考。我非常赞成新高考,它对原来的高考有了重大的本质的转变,第一,文理不分科,比如说我现在带博士生,我的博士生中文我不好论文一定不能过,我经常说你语文怎么这么差,他说老师我英文好,我说这里不是美国,你英文好有什么用。很多学生把时间荒废在读外文上。文理不分科是因为即使你学理,你也得写很多研究报告,你也要有非常强的逻辑概念。

第二,打破了我们唯分数论。什么是唯分数论?我们以前分分必争,大家为了一分拼红了眼。现在搞等级考,当然等级考还是跟分有关,不过总的来讲,总归有了缓解的余地,从A+、A、B、B+,每一个等级3分。当然我也要指出,很多朋友以为我不得A,不得A+就死定了。真的就在我儿子去年复旦附中就有一个女孩子第一次考生物,考了B+真的跳楼。我陪孩子去交大面试的时候,有很多孩子全是B和B+,但是他后面三门总分发力,照样进了上海交大,所以千万不要为了一个等级考搭上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不值的。等级考是为了减缓分数的概念,是把主动权给了孩子。比如六门高考必考中,可以自由组合选择三门你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喜欢的,当然各位朋友,这个我只能说,你如果完全没有限制考你所谓的最容易的,比如说政治最容易,或者地理、历史,但是你考的专业非常有限。你要考你中意的,比如说同济大学建筑系、复旦大学医学院,那你化学、物理这些是必考无疑的,所以你首先要考虑你的兴趣何在,如果你胸怀大志,一定要追求我们觉得比较难的专业。

第三,英语的一年两考,取最好成绩,这个并不加重负担。因为有一年是高中会考,它跟英语的第一次考试是放在一起的,你不过会考一个小时,你加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英文就有了第一个成绩。而且根据我的经验,第一次考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儿子第一次考试127分,他不满足,他说我再努力,还有半年,我会拿下130分,第二次考居然得了124分,为什么?出题老师就这样,第一次给你一点甜头,不能让你考倒了,第二次再出得难些,所以第一次千万千万不要放弃。

第四,综合素质招生。简单说你第一次考试必须要满足一个分数线,上海的综合素质招生主要是九所学校,综合素质招生有一个面试,复旦大学面试有五个教室,每个教室跟你面谈15分钟。上海交大是两个大教室,分文科和理科跟你谈。这个面试占30%的分数。你的总分的60%是高考裸考分,10%是合格分,30%就是看你高考面试分。这就是刚刚我们讲的,什么叫你的兴趣?这个时候奥数有用处了,如果张老师是面试官,他一听你学过奥数不用说了,录取了,这个是有点运气成分的,你不知道这个老师是怎么样的。

骆新:有道理,老师是临时抽的,你不知道哪个教室会有谁。

吴遵民:所以作为学生要有非常多的兴趣爱好,这样成功的概率就高了些。

张人利: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教育优势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优势是错开的,并不是我们特别好人家特别差,人家特别好我们特别差,不是如此,我说的是基础教育。例如像英国到现在为止,他就要我们的老师去上课,英国开始用我们上海的教材,基础教育的数学我可以说全世界没法跟我们比,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为什么?我们是知识体系的学习,这有什么好处?不会遗漏,不会重复,系统性强。国外的学习是主题学习、项目学习,好处是解决问题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但是知识容易遗漏,甚至容易重复,知识的系统性不强。所以这次中考改革,我们既要考虑我们国家一些优势,又要考虑怎么学习发达国家的优点。比如说我针对我们的弊端,明确找出“六个多六个少”。

第一,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太多,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太少;第二,是文本学习太多,实践性学习太少;第三,接受性学习太多,研究型、探究型学习太少;第四,单一学科太多,跨学科太少;第五,知识系统学习太多,项目学习、主题学习太少;第六,刷题太多,参观、辨认、交流太少。刷题不是不要,但是太多了,就起反作用了。

中考改革某种程度上试图扭转这些弊病,例如有一个综合评价,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考试。综合评价依据什么呢?我们以后15门课都要考,7门是计分学科,8门是非计分学科,非计分学科在综合评价里就要出现了。例如,我们学校像劳技课、计算机课、社会课就不是一个知识的系统学习,完全变成了项目学习、主题学习,希望我们的学生不但能发扬我们国家的教育上的一些优势,而且要能够学习国外的一些好的东西。例如像过去引进STEM课程,这种课程是很好的方式,他是有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跟国外的所有交流几乎都是理工科,文科交流很少。STEM课程多了一个艺术,我们现在教育部已经发文了,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要把文科放进去,要把社会放进去,要体现中国的文化,那就不一样了。

骆新:谢谢张老师,张老师给我们做了非常详尽的六少六多的讲解,这真的是我们教育现在出的问题。我们听听陈老师的,我知道育才其实是高中,现在就是这个问题,在新教改情况下家长该怎么做?这次新中考和新高考以后学校发生什么改变了?学校应对现在新的考试方式,有哪些地方做了调整?

陈青云:刚刚吴老师是从大学角度讲的。我要反驳一下吴老师,从我们高中角度来讲,我们思考方式、思考维度和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刚刚吴老师讲文理相通,是这次高考改革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其实以前我们语文和英语就是一张卷子,只不过数学有文科卷和理科卷。以前我们是3+1,现在是3+3,以前3+1你选语化生就是理科,政史地就是文科。而现在这3门无所谓你选哪3门,你可以部分文部分理,也可以全文全理,所以没有办法分文理卷了,就是一张卷子了,以后也不分文理科了,就是这3门。学生+3学科的选择就很有门道。从高校来讲,他们好像是欢迎这样一种方式,实际上对我们高中来讲很困惑。一开始为什么要搞成等级赋分,分成ABCDE五级十一档,每档是3分,这样拉开差距。一开始为什么要搞?因为学生现在可以选部分文也可以部分理,文理科性质不一样绝对分值不一样,如果绝对分值直接加进去对于选文的学生实则不公平。所以等级赋分看似公平了,但是没有想到,我们现在带来了更大的问题,选择每一个科目的学生群体不一样,可能只是这个群体的学生基础是很好的,但是不管他是好还是不好,我们都是分成ABCDE。

张人利:过去这个问题解决了,比方你学物理、学化学,这两个是不相等的。调整依据两点,第一点依据是今年考试本身的难度,第二个是什么?就是语文数学,就是选物理的语数外总分和选化学的语数外总分哪个高,他的基本假设是语数外成绩高的成绩应该高,语数外成绩低的成绩应该低,以这个来判断,两个曲线然后做调整,这实际上已经克服了选物理和选化学的差距。但是现在是3+3,这个问题大了,为什么?这个评级和大家的能力怎么会一样呢,同样一个A,不是一个群体的人,就要凭运气了,你这个人到底选哪个。如果你选物理的人都差,你合算了,你选化学,化学都好你倒霉,明白了吗?

骆新:博弈当中包括他选的人群之间的博弈。

张人利:现在客观情况是选物理的人多,我是教物理的,大学都喜欢物理。最奇怪的是复旦的哲学系必选物理,但是选物理的人又大都是成绩好的人,这样焦虑也相应更多了。

陈青云:应该这么说,因为这样一些原因,我觉得要提醒我们家长,我们把孩子送到高中就是希望他考一个好的大学。我们这种3+3的设置是在学生全面打下各种基础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特长。家长就从纯功利的角度,我先把敲门砖拿到,先进大学再说。比如说我的目标是考复旦大学,我如果不报物理的话,这N个专业我是没有办法进的。但是我如果选了物理的话,我可能连复旦大学门都进不去,所以很多家长不报物理了。这个现象在我们学校也是比较明显的,叫作断崖式的跳水,很多学生不选物理了。在2020年,我们会有一个高考的完善方案,全国所有的高校一共506个专业,会提供选科指导意见,而且对一些特别的学科,好像现在是说理工农医这些学科,是必须要选物理的,因为涉及祖国未来的发展,我们国家这样一种大政方针。刚刚张校长讲到STEM课程,我们为什么要搞STEM课程?就是因为在国外,我们看到STEM课程搞得越好,从事STEM领域的人才越多,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越好。所以我们也在大力开发推进STEM课程,我们不会因为高考政策导致学生不选物理化学了,这是不会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在未来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目前的高考和原来的高考最大的变化是我们高校两条分数线,文科一条,理科一条,而且是专业大类,每个专业组规定只有选什么学科才能够考,专业组下面对应若干专业去选,所以高中要提前开始生涯规划的指导,家长从高一就应该关心孩子现在选什么科,这就意味着未来选什么专业组,意味着最后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不只使你的人生有了规划,而且让你现在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目标,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张人利:过去要分层,现在不叫分层,新高考叫分类,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很关键的。例如我们一个学生,他当时考进的是华师大,但是这个分数华师大不能进好的系,学了社会学,实际上他很喜欢数学。他出来以后,到我这里要做数学老师,因为专业不对口,有点困难,当时如果他读的是上师大的数学系,肯定没问题,因为相对来说比较对口。所以更重要的是选类,比选学校更重要,这是新高考强调的,你今后想干什么事要想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