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家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郑板桥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1],虽嬉戏顽耍[2],务令忠厚悱恻[3],毋为刻急[4]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5]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6],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7]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8]乎?蛇蚖[9]、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10]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11]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12]而姑纵惜[13]也。家人儿女[14],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15]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16];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17]乎!

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18]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书后又一纸)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19]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20]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21],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22]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

注释

[1]道:方法。全句是说要用正确的方法爱孩子。

[2]顽耍:犹“玩耍”。

[3]悱恻:本意为悲苦、凄切;这里是指要有悲悯、怜悯之心。

[4]刻急:苛刻严峻。

[5]摺拉:摺,犹“折”。摺拉:拉扯折断。

[6]化育劬劳:指天地生长滋养万物很辛苦。

[7]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8]托命:托寄生命。

[9]蚖(wán):一种毒蛇。

[10]驱:驱赶,赶走。

[11]长(zhǎng):使……长,这里是涵养,这里是使儿子的忠厚之性更深厚。

[12]犹子:指兄弟的儿子,如同儿子。

[13]姑纵惜:姑且放纵怜惜。

[14]家人儿女:仆役们的儿女。

[15]凌虐:欺负、虐待。

[16]一沾唇齿:沾到嘴唇和牙齿,意思是吃到。

[17]割心剜肉:形容非常痛心、心疼。

[18]郭嫂、饶嫂:指郑板桥的夫人郭氏和饶氏。

[19]《云门》《咸池》:古代乐舞名,相传是黄帝和唐尧时期的。

[20]颒(huì)面:洗脸。

[21]扬翚(huī)振彩:张开五彩缤纷的翅膀飞翔。

[22]大率:大抵,大概。

延伸阅读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是郑板桥在潍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任知县期间写给弟弟郑墨的书信。在信中,郑板桥与郑墨探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他表示“爱之必以其道”,提出了一些教子的方法,对我们今天都很有启发。

郑板桥(1693年—1765年),江苏兴化(今属江苏省泰州市)人,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世称板桥先生,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在山东范县、潍县做过县令,颇有政绩,得到百姓爱戴。曾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是名满天下的江南才子、“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他的诗歌直抒性情,骨气辞采兼备。在书法上,郑板桥创出了人称“板桥体”的“六分半书”,独树一帜。他的绘画成就很高,一生多画兰、竹、石,因为“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正是他人格的象征。

郑板桥的一生非常坎坷,出生时家道已衰落,直到四十余岁才中进士。但正像他的诗书画一样,他性格狷介、坚韧正直,又随性洒脱。他制定《板桥润格》,卖画明码标价,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人。虽是标价,却也不屈权贵,任性而作。崇尚自由不羁的郑板桥为官之时却是吏治清明。他在两任知县上都很有政声,时刻挂心民生,就如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所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能有这样的成就和高洁的品德,跟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郑家以郑玄的后人自居,也是书香门第,非常重视读书。郑板桥的曾祖郑新万是庠生,祖父郑湜是儒官。郑板桥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但是父亲郑之本还是给了他很好的教育。郑之本是廪生,家居授徒,很早就教郑板桥读书,指导他作文习字。郑板桥的生母汪氏端庄聪慧,为人厚道,可惜很早去世。乳母费氏勤劳善良淳朴,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对他影响很深。他一生都很尊重下层百姓,对待家仆也特别好。他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希望把自己的人生所得都教给儿子。

郑板桥三十岁时已经有二女一子,可惜那时他生活困顿,儿子不幸早夭。一直到五十二岁才又有了儿子郑麟。老来得子,他对儿子非常疼爱,但是却并不溺爱,正如这封家书中所说:“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

郑墨是郑板桥的堂弟,他们兄弟感情很深。因为儿子出生后,郑板桥一直在外为官,儿子就在家里由郑墨和自己的妻子管教。他给郑墨和妻子等写了很多书信,交流儿子的教育问题。

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郑板桥说的“爱之必以其道”,就像先秦触龙对赵太后的劝诫:“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是要从长远考虑,好好教育孩子。郑板桥首先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好人。他认为读书中举做官都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在家信中,他反复强调要教孩子忠厚,“务令忠厚悱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他认为万物有其存在的价值,人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它们的命运,不能“屈物之性以适吾性”,要“体天之心以为心”。因此,他认为人是平等的,要儿子尊重农夫和下人,懂得与人分享。“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同学。”“以勤俭忠恕教导犹子,令我后辈洗净骄惰习气,将来不能读书成名,亦不失为勤俭农民矣。”“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在儿子童稚时,郑板桥常在家信中抄录“顺口好读”的诗歌,如《悯农》《蚕妇》《咏田家》等让儿子读唱,用心良苦,教孩子重视劳动、重视农人。这种教导子弟明白事理,勤俭忠恕,平等待人,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

郑板桥非常重视为儿子选择老师。“择师为难,敬师为要。”他认为选择一个德才兼备的合适的教师不容易。仅就为儿子选择老师一事,他与弟弟的书信就有数封,最后选择了既是诗赋专家又能视学生为同胞手足的李荷生。“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精心择师之外,他还亲自教导儿子读书。他要儿子读书持之以恒:“读书宜勤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读书要切合实用:“观看《史记》颇切实用。”他还为儿子制定了五条“力学之道”:“一、每日读书十页,宜熟读背诵。二、每日宜读生书五页,质钝者减半。三、每晨习大字一百,午后习小楷一百。四、每日记日记一页,宜有恒心。五、刚日讲经,柔日讲史,须随时摘录心得。”这里有计划有方法,可谓至纤至细。他还教导儿子循序渐进、博精结合、切戒骄傲等,而且他总是循循善诱,平等相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化孩子。

除重视学业之外,郑板桥还希望儿子有强健的身体:“学优而身强,便是振兴之象。”“惟有养生与力学并行,庶几可保强健学问可期长进也。”他也为儿子制定了五条“养生之道”:“一、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二、饭后散步,以千步为率。三、默坐有定时,每日于散学后静坐片刻。四、遇事物勿恼怒。五、睡后勿思想。”这种动静结合、兼顾休息的“养生之道”,从现在看,也是很科学的。他还让人叫儿子“学稼学圃”,读书与学农相结合。

郑板桥在这封家书中提倡的要顺从孩子天性进行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他教孩子“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也是值得我们继承的。郑板桥一生可说并不顺遂,颠沛坎坷,妻子早丧,但他经受住了各种打击,仍像他笔下的兰竹石一般高洁、劲挺、坚强,并把他的精神品质传给了后代子女。我们更是可以从中学得做人做事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