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要不要讲规矩
吃饭时你对孩子发出了多少指令
我在外面吃饭,看到一个孩子坐在餐桌前,长辈不断地要求孩子:要吃菜,不要只吃肉;吃饭的时候眼睛要看着碗;手要扶着碗,不要把米粒撒在外面;一定要把菜吃得干干净净,不能剩下……一顿饭下来,要求提了一大堆。这顿饭让那个孩子吃得很郁闷,整个过程孩子一言不发,身体是僵直的。这个事就让我们知道,餐桌本身不是讲规矩的地方,而是让孩子能够通过餐桌文化去享受吃饭的过程。
还有一次去亲戚家吃饭,看到亲戚和孩子之间交流得非常亲切,虽然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吃得不利索,撒得到处都是,孩子没有被指责,只是看到他父母有爱地、微笑地抚摸着他,跟他互动,吃饭的氛围特别和谐有爱。这样的饭吃下去才会让人心情好、胃口好,当然营养吸收得也好。
规矩不是讲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孩子吃饭还是要有规矩的,不过孩子在这个阶段是用他身体力行的体验方式去学习的。也就是说规则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让孩子跟自己一起做出来的。在规矩面前要人人平等,当我们要求孩子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自己先做到。因为孩子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期,叫作模仿的敏感期。如果他们模仿我们的行为作为学习的开始的话,我们没做到的也是他们模仿的内容。我们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一定要乖乖地坐在那里,而我们却不断地走来走去,这就不是好的示范。
我们这里说的吃饭规矩跟上一节讲的餐桌文化不太一样,主要是指在家里用餐时的注意事项。其实吃饭的时候讲规矩有利也有弊,利就是孩子将来到任何一个地方吃饭都会很有教养,人际关系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吃饭的时候太要求规则,整个用餐过程就会太过严肃,这不利于孩子建立家庭意识,毕竟吃饭是孩子建立家庭意识的开始。我从小就被父母教育吃饭要有教养,老家里的亲戚多,只要那些长辈们来家里一起吃饭我是一定不上桌的,会让妈妈装些饭菜自己乖乖地去旁边吃。长辈们都夸我很有礼貌,但是长大后发现在吃饭的交际上,自己还是很放不开。
那么,在餐桌上什么样的规矩应该有,什么样的规矩不该有呢?我们不妨来谈谈基本规则和个性化规则。
我在女儿吃饭守规则这方面的教育上,曾经专门系统给她们讲了我认为应该有的基本规则:长辈到齐了都坐下来,大家才能吃饭;吃饭的时候一定吃自己眼前的菜,夹菜也夹自己眼前的;吃东西的时候不说话,说话就要放下筷子,不吃东西再说;吃东西的时候不发出特别的声音;吃完了饭一定要扶着空碗说我吃好了,大家慢用。给女儿讲完这些规则后,我就在每次吃饭时给女儿做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儿。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女儿已经完全适应并养成了吃饭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个性化规矩,我不建议要求孩子。比如说,我们个人有一些喜好,认为吃饭一定要坐直身板,每个菜一次只能夹一点,吃完了不能离开,要等着大家一起吃完才能走……孩子如果在餐桌上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也就很难建立家庭意识。
从吃饭这件事开始,建立孩子的家庭意识和幸福感
看起来一顿简简单单的饭,却是孩子与家庭建立关系的开始。坐在餐桌边,看着家人互相有爱、尊重的场景,孩子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在家吃饭,我就经常给孩子爸爸夹菜,感谢他为家庭的付出,会对他说“辛苦了”,孩子爸爸也会给我夹菜,感谢我对孩子们的教育和照顾。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个孩子的内心是被感染的,她们也会由衷表达对我和爸爸的感谢。随着她们慢慢长大,她们比很多同龄的孩子更懂感恩。
不只是家庭意识的建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还会建立幸福感,也就是整个家庭中的和谐氛围带给孩子的快乐感受。记得有段时间女儿写了个字条叫“吃饭不生气”,放在我们的餐桌上,因为孩子爸爸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回来就不自觉地总在吃饭的时候纠正孩子的问题,这让孩子心里不痛快,爸爸吃得也难受。于是孩子就写了这张字条放在桌子上,提醒爸爸吃饭的时候要有快乐心情。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爸爸那段时间在吃饭的时候都会先想一想,尽量说点能让大家吃得更开心的话题。
氛围是真正引导孩子走向餐桌教养的开始。吃饭的氛围一定要轻松快乐,要支持聊天,尤其要支持孩子表达快乐。当然一定要提醒他先放下筷子把饭菜咽下去之后再开始说,说完之后喝口汤继续吃,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很舒服。孩子说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吃一边微笑地看着他,不要插话,千万不要讲道理,更不要去纠正他,不可以把我们的标准强加给孩子,这样的饭会吃得特别有营养,不只是食物的营养,还有精神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