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数字管理:7-11的数字服务平台
7-11于1927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创立,早期公司名字叫南方公司。最初的南方公司是一家在美国各地开设连锁店的制冰公司,这家公司除了出售冰块,还别出心裁地在美国达拉斯市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便利店,搭配冰块出售冰激凌、牛奶和鸡蛋等商品。1946年,南方公司将便利店营业时间调整为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便利店更名为7-11。1963年,7-11开始24小时营业;同年,7-11在美国各州拥有超过1000家门店。
1973年,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拿下美国7-11在日本的特许经营权,并成立7-11日本子公司。1987年,美国南方公司多元化扩张失败,公司面临破产重组。1991年,日本伊藤洋华堂购买了这家公司73%的股份,成为美国南方公司的最大股东。1999年,美国南方公司更名为7-11。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7-11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便利店品牌之一。截至2019年2月,日本共约有20900家7-11门店,在除日本外的其他国家,共设有7-11门店47360家,除日本外,门店数量排名前三名的国家分别是泰国、韩国、美国[2]。
如今,7-11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数字化运营平台系统。7-11的数字化运营,要追溯到1978年。当时,7-11引入日本电气的订货终端机,对自身的商品进出货数据采集、记录,在门店推广订货终端机标志着7-11从人工记录到数字化终端的升级。另外,7-11在1982年从美国引入POS系统,成为首个拥有POS系统的日本企业。7-11的客户数据终端采集系统,不仅可以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以统计商品售卖数据,形成商品销售画像,清晰地统计、分析客户的商品消费偏好。
在销售数据累积的基础上,7-11根据天气、节日和各类活动等,预测门店第二天的商品销售情况,以此作为订货依据。第二天营业结束之后,再将当天的商品销售情况与前一天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预测第三天的商品销售情况。日复一日,随着样本天数与商品销售数据的增加,对某种商品销量的规模预测准确度逐渐提升,形成了7-11独创的店内单品管理模式,即以单个库存量(Stock Keeping Unit,SKU)为单位进行成本与销售业绩管理。7-11平均单店面积约为100平方米,SKU可达3000左右,只有将单品管理做到极致,才能让每一平方米面积都产生效能。7-11一直致力于挖掘客户需求,优化商品结构,打造爆款商品,以畅销产品带动其他品类销售,保证高客单价。
7-11还建立了完整的前、中、后端数字化运营体系。7-11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对食材的原产地采购、运输和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和追溯,从而保证食品的品质。数字化运营体系覆盖7-11总部、地区事务所、线上营销网站、信息中心、制造商、供货商、门店、共同配送中心等部门,使不同部门之间能很好地进行数字交互。
在这样庞大的数据管理体系下,7-11可以对其直营店及特许经营门店的经营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保证每个门店的经营统一性和产品质量的达标,7-11也得以飞速扩张。根据2019年财报,7-11总收入中特许经营门店的佣金收入占比达89%,为主要收入来源。7-11不断发展,采用零售服务商的运营模式,从直营店发展为服务于B端加盟商的零售服务平台。
7-11建立了一个“产业路由器”,能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与连接。这个“产业路由器”不是中间商,不赚取进销差价,也不赚取通道费与广告费,而是为加盟店、合作工厂及物流中心提供免费的连接服务。为了高效连接这些利益相关方,7-11利用多年积累的大量产业链数据和开发的智能算法,对177家工厂、157个配送中心和数万家门店智能配对、智能连接。此外,7-11利用“产业路由器”的商业模式共享研发、采购、物流、信息平台及金融服务,提升了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为门店客户提供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最后形成7-11吸引B端加盟商和C端自然人客户的核心竞争力。
7-11的会计业务完全由IT系统自动结算,每年大约可以节约110亿日元会计人员成本。如果把所有相关结算系统囊括在内,比起用纸张结算的年代,这套无纸化会计系统节省的开支高达200多亿日元。除了节约成本,这种方式还可以清晰地收集客户信息,并将其运用到产品开发和产品采购中。
近年来,7-11在泰国的1.1万家门店采用了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行为分析技术,这是迄今为止人脸识别技术在商业上最大规模的应用。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行为分析技术可以识别“忠诚度”高的会员、分析店内流量、监控产品水平、向客户推荐产品,甚至可以观察客户在店内浏览商品时的情绪。据了解,其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超过96%。
7-11的宗旨是“关注社区5分钟行动圈里的社区便利”,除了售卖商品,7-11还为人们提供取款、打印及生活费用代缴等服务。便民服务除了有创收的作用,还能为便利店充分引流,增强客户黏性。基于社区群体的需求,7-11便利店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案例分析】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在企业业务日益多元化、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下,大数据与业务也在不断融合。企业从简单的业务分析、客户统计,升级为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更好地将数据与业务进行连接,提升数据的可用性,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为企业客户提供更高效的个性化服务。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目标是:扫除技术障碍,充分利用企业多年积累的宝贵数据资产;通过挖掘这些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快速交付和创新,提升客户体验,并构建企业O2O客户价值转化路径。
企业数据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工作。
工作1:数据平台基础设施搭建
基础设施包括数据平台开发、测试、运维的基本保障,企业需要统一开发环境、标准化研发过程、规范开发输出成果;在开发过程中,企业要打通开发、构建、验证和部署流程,使平台软件处于随时可发布状态;企业还需要对基础平台系统的IT运维和业务运营进行全面监控,在开发过程中制定保障基础设施数据安全性的方案。
工作2:API和平台架构设计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平台架构的设计应该注重开发者体验。在API背后,企业应从业务功能的角度出发,划分合理的平台服务边界。在服务边界之间,为了方便对接各类应用,企业应提供API网关作为所有服务使用者的单一入口,并在统一API网关入口下处理IT平台内部的复杂功能板块。
工作3:数据采集、处理和使用服务
为了让业务团队和研发团队获得关于生产环境、线上业务和客户反馈,需要先定义数据流水线,使数据能够顺畅地实现收集、转换、存储、探索/预测、可视化等,产生业务价值。企业IT团队再进一步把数据包装成能供第三方使用的产品,让第三方从数据中获得数据支持与新的价值。企业对不同的数据客户身份,授权访问不同范围的数据。另外,企业要根据业务目标在数字平台系统中埋设监控点,并及时把监控结果可视化呈现给客户。为了降低实验试错风险,企业把新版本平台客户端正式发给客户之前,要先把产品发给一小部分客户进行测试,避免新版本平台客户端大规模推广时出现重大问题。
工作4:客户接触与交互设计
企业需要建立对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交互界面,并确保交互界面的唯一性、连贯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以便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另外,企业需要结合客户特征和不同数字渠道特征建立连贯的内容策略,在多种渠道(如电脑、智能手机、门店收款终端等)引导客户消费旅程,与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产生交互行为。基于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客户及其行为的数据分析,可以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和服务。
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据平台的建设并非一步到位的工作。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数字化目标,建立个性化数字平台发展战略,稳步提升企业的数字管理和运营能力。
7-11数据平台模式如图2-3所示。
图2-3 7-11数据平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