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米易红糖:记忆中香醇的甜
◎吴兴刚
对于甜的味道来自于记忆,已经记不得从何时开始,除了母亲甘甜乳汁之外的另一种甜,便是那种叫作红糖的食品传递过来的。
红糖在我的老家叫作砖糖,大抵是因为其形状如砖头吧。感觉那时的砖糖十分稀罕,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才会有其踪影,且都是以一种甜味的添加物出现的,如煮汤圆时的糖水,再如红糖生姜水。那时,人们的味觉中普遍缺乏“甜”的味道,甜是一种奢侈的渴求。然而,我却幸运地得到过一块能够独自拥有和支配的红糖。那年,我上山挖黄芪,下沟找何首乌,爬树摘桐子米(巴豆),当然还附带捡木耳之类的,居然卖得13元5角钱,父母高兴之余,奖励了我5角钱的红糖。意外的获得,令我兴奋不已,我用纸把红糖包起,放在裤包里,看到周围没有人时,悄悄地拿出来啃上一口,包在嘴里,闭上眼睛,任由甜味弥漫口腔。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乡亲们开始种植甘蔗,从此每年秋冬时节,田野里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清香。天气渐渐冷下来了,河谷里的甘蔗地里却正是热闹的时候,乡亲们沉浸在收割甘蔗和熬制红糖的忙碌中。那年,趁着星期日回家的机会,我目睹了原汁原味的熬制红糖全过程。
制作红糖是一个集中力量的大协作过程,连续不断,从甘蔗收割到榨汁、熬糖,环环相扣。制作红糖的作坊十分简单,一般都是用竹子作为糖坊的立柱,用稻草遮盖屋顶和墙体,据说稻草能使熬糖时产生的大量蒸馏热气快速蒸发,保证红糖的品质。作坊中安放着一口接一口从大到小的铁锅,用柴油机带动的榨汁机榨出的甘蔗汁,经粗滤布过滤后,倒入第一个大的铁锅加热,放在木桶里沉淀一小时后待用。然后把沉淀后的甘蔗汁水放入第二口锅内开始熬糖。每口铁锅依次代表了熬糖的各个阶段,每口锅里都热气沸腾。最大的那口锅里汁水最多,滗出来的杂质也最多。最后也是最小的那口锅里的汁水最稠,熬到一定时候就变成金黄色的糖浆。翻着气泡的糖浆被舀进一个木质的平台上,糖浆一边冷却,“拿火”的师傅一边用木棒使劲地搅动。过了一会儿,糖浆便成了红糖。从蔗汁到红糖之比是6∶1,就是6公斤的蔗汁,能熬成1公斤的红糖。
村里的糖坊是按照一家一户的顺序轮流使用的,这家的红糖制作完工了,才放入另一家的甘蔗汁水入锅,重走一遍工艺流程。而作坊只要一开工,就必定夜以继日24小时不停地烧灶。甘蔗收成少的人家一天就能把糖全部制完,收成多的两天也就制完了,白天黑夜轮班接着干。
我家那时也种了几亩甘蔗,吃着自家种的甘蔗熬制的红糖,一大家人喜上眉梢,笑得合不拢嘴,早把劳动的艰辛忘到九霄云外,留下的都是嘴角那一抹掩饰不住的喜悦。这时,父母总会借题发挥:娃儿,要好好读书。读书就如种甘蔗、熬红糖一般先苦后甜。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啊。好好读书,就能考起学校,就会跳出农门,做一个天天喝红糖开水的城里人。
现在回想起来,父母那朴素的教育,或许是催生我发奋读书的原动力,那一块块甜进心田的红糖,无疑是补助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钙片,十多年的学生生涯结束,我成了糖厂的一名员工,当然不是熬制红糖的土作坊,而是全省鼎鼎有名、生产白砂糖的大型现代化制糖企业——四川省米易糖厂。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机械化生产白砂糖的需要,米易县境内古(土)法熬制红糖的作坊日趋渐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几乎销声匿迹,唯有湾丘一带尚有生产痕迹。其时,米易人所需要的红糖都是周边德昌、会理、会东等县的作坊生产的。
割不断的红糖情缘,又一次续结是在21世纪初。其时,我已离开糖厂,当年所在的糖厂已改制为米易华森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华森公司)。
进入21世纪,人们对食材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很多工业化加工品也产生了质疑,而传统天然的食材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红糖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
就在这时,华森公司的决策者读到了这样一则逸事。相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于邛崃置酒肆,卓文君常年饱受阴冷潮湿和蒸气熏灼之苦,身体每况愈下。其兄不忍,便托人沿“蜀身毒道”寻来一罐产自邛嶲迷昜的“餳”。司马相如每天给卓文君熬一罐餳姜枣茶喝。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理后,卓文君的病好了,而且气血充足、面色红润,更加健康美丽。
“蜀身毒道”便是后来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而“餳”则是品质极高的米易红糖。西汉时期,米易红糖便作为功效奇特的药品,经南方丝绸之路近销邛都,远销海外。
红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界定为“药食同源”。最初是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用的、当作药物使用的贡品,直到唐代才逐步成为平民百姓也可以使用的食品,用途也从药用逐渐普及到了食用。在典籍中有“东方的巧克力”的美誉,在民间则有“花生配红糖,赛过头婚郎”之说。
这一史实逸闻,让正在寻找转型之路的华森公司如获至宝:白砂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销售价格持续低迷,而老祖宗赐予的古方制糖工艺,无疑是黑暗中那盏指路的明灯。
作为一个曾经的糖业生产者,甜蜜事业的延续,让我走进了华森公司的红糖生产线,远远地那浓浓的甜味随风飘了过来。华森公司的红糖生产线沿袭了传统手工技艺,采用的“连环锅”和“直风枪灶”方法,将甘蔗经过石磙榨汁、开泡、木桶澄清、赶水、煎糖、打沙、成型等18道工序,使之“凝结如石、破之如沙”。
用古老方法生产出的红糖,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食品,作为米易历史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其技艺包含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活生生的制糖发展史,传承古法制糖工艺,让这个老产品在新时代赋予新的使命,米易县将其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了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