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
【概况】县扶贫开发办公室成立于1986年,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2015年9月,与县委农村工作部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现有干部职工43人(在册干部34人,福州市挂职干部1人,乡镇挂职干部8人),其中:副科级以上14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8人(部长、主任1人,支部书记1人,副部长3人,副部长、副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主任科员2人,副主任科员4人〕,科级以下29人(事业人员18人、挂职8人、工人3人);有中共党员25人(女党员5人),民盟1人;内设办公室、培训帮扶股、计划财务股、农村建设股(挂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精准扶贫办公室、调研督查股、帮扶办、互助资金联合会8个职能股室,下属新农村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外资项目管理中心(挂互助资金监管中心牌子)2个事业单位。
【脱贫退出】一是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业务管理子系统,建立与县直部门的信息联通共享机制,紧盯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及时做好返贫纳入和因灾、因病等新识别人口的认定,按照“有进有退、动态管理、两条线紧密衔接”的要求,对全县建档立卡人口进行了动态调整。经调整,对年初按照“十不脱”核查出的1020户4152人进行返贫及回退管理,对不符合条件建档立卡人口4242户18107人进行剔除管理,其中从原有脱贫户中剔除3255户13851人、从未脱贫户中剔除987户4256人;对符合识别标准的5141户15320人识别纳入后,全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170户102078人,其中未脱贫人口16905户66075人,贫困面达到20.42%。及时加强扶贫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切实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二是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管。2017年,部、办组织实施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计12474万元(第一批8748万元,第二批3726万元)。目前,共完成报账(含预拨)6355万元,占比50.9%。投入418.12万元劳动力输转技能培训项目用于两后生和贫困户技能培训,目前已将资金拨付到劳动力培训专户;投入105.08产业项目用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和残疾人养羊,目前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正在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报账;目前投入910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贷款贴息,待12月20日后于银行清算后进行报账;投入200万元用于田家河香卜路村和五竹镇渭河源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正在组织相关单位验收,待验收后报账;投入1000万元金融支撑带动贫困户脱贫试点项目,已完成报账任务;投入594.55万元用于5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D级危房改建扶持项目,正在进行县级验收,待验收完成后进行报账;投入940万元村级光伏扶贫配套项目,已报账700万元,占任务比的74%,待光伏全面完成并网后进行报账;投入386.32万元世行六期配套项目,正在组织相关单位实施;投入4130.93万元贫困村提升工程(融资平台),已完报账任务;投入100万元用于北寨镇张家堡村日光节能温室扶贫项目;投入100万元用于峡城乡脱甲山村种养业扶贫项目;投入121万元用于清源镇贫困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入2000万元用于大安、秦祁乡专项扶贫项目;投入325万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资金。三是美丽乡村项目建设。2017年,麻家集路西村、会川镇干乍村、上湾乡侯家寺村、路园镇胜利村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麻家集镇乔家滩村、秦祁乡铜钱村、峡城乡秋池湾村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田家河乡田家河村、大安乡大涝子村、路园镇大路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会川镇南沟村等20个环境整洁村。目前,各项目已在扫尾,预计在年底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四是世行六期项目建设。按照“先行试点、探索总结、经验推广、分步实施”的原则,从扶贫理念、全产业链培育、农民增收等方面入手,完成投资446.4395万元,其中投资0.398万元,在省内培训1次10人;投资1.824万元,为渭源县正宏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渭源县五竹田园牧歌养殖专业合作社、渭源县澳特兰种养业专业合作社各配套电脑1台、打印机1台、办公桌1套;投资107.59万元,引进基础母羊597只,良种羊64只;投资40.9606万元,在五竹镇的五竹、郭家沟、鹿鸣、路麻滩等村建成马铃薯一级种繁育329.73亩,马铃薯原种繁育151.81亩;投资176.86万元,渭源县澳特兰种养业专业合作社在上湾乡水家窑村建成圈舍600平方米、青贮池600立方米、收贮房100平方米、饲料库300平方米、防疫室35平方米;渭源县五竹田园牧歌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五竹镇渭河源村建成圈舍600平方米、青贮池600立方米、收贮房100平方米、饲料库200平方米、防疫室30平方米;投资7.2万元,为6名合作社辅导员支付了6个月工资;投资1.58万元,为县项目办采购了2台笔记本电脑;投资0.7017万元,完成了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投资29.9813万元,为渭源县正宏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完成2000平方米的马铃薯交易市场的硬化;投资49.9825万元,为渭源县正宏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建成贮藏库一座;投资30.942万元,为田园牧歌专业合作社采购生产设备一套。其他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截至目前,完成提款报账342.2万元,其中国内配套144.56万元,世行贷款197.64万元。五是中央定点单位帮扶工作。国扶办定点帮扶我县以来,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我县很大帮助,确定专人组织、协调、联络我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产业扶贫方面,与兰州爽口源公司衔接,计划投资100万元,用于建设百合产业基地,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40亩;依托六期世行项目,组建成立了香卜路惠民种养业专业合作社,动员全村75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建成香卜路村300千瓦光伏电站1处,于6月底实现了并网发电,预计年带动贫困户60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教育扶贫方面,组织百年职校招录渭源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0人,协调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爱心包裹6000件,配备元古堆小学多媒体教室1间、电脑15台。卫生扶贫方面,积极衔接国家卫计委将渭源列为“全国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联系点。培训交流方面,组织元古堆村和香卜路村的14名党员和致富能人先后赴江苏省兴化市,贵州省雷山县、麻江县,福建省南安市、仙游县等地进行学习观摩,进一步拓宽村内党员干部、致富能人的发展思路,增强发展意识。邀请世界银行第四次检查团到渭源检查指导世行项目,召开了全省世行六期项目现场观摩培训会,为我县六期世行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六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今年,晋渭两地把机制健全作为扶贫协作的基础和前提,双方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任组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导小组,通过互访考察签订了“晋安—渭源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及组织、人社、教体、卫计、工商联等5个子协议。劳务输转方面,晋安区财政拨付开办资金11万元挂牌成立了渭源县驻晋安区劳务工作站,积极协调晋安区企业赴渭源县开展招聘活动,通过开展“2017晋安—渭源春暖渭水‘百村千社’春风行动暨‘晋渭’劳务扶贫协作招聘会”“2017年‘晋·渭’夏季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暨‘两后生’招聘洽谈会”举办招聘活动6场次,达成意向750多人,稳定输转劳务342人;组织48名渭源县大中专毕业生参加福州市企事业单位招生考试。产业帮扶方面,一是协调甘肃佛慈药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福建鼎天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中药材生产物联网平台暨西部中药材全程质控平台建设项目,目前佛慈公司在渭源的百亩园区基建已基本完成;二是在秦祁乡糜川村、莲峰镇孔家坪村共试验种植巨菌草130亩,通过育苗、移栽,巨菌草在南部地区长势良好。三是围绕渭源县2017年18.137兆瓦光伏发电指标及“光伏+食用菌”产业模式,拟整合晋安区帮扶资金670万元,建设村级扶贫电站49个,带动2953户贫困户户均持续20年每年稳定增收3000元。四是拟每年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规划建设万亩水资源涵养林,进一步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招商引资方面,促成了渭源县甘肃神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建永辉集团供需协议,帮助神龙公司与福建伯恩物业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利用伯恩物业管理的住宅楼盘设立西北特产线上销售终端机,通过网络直销西北优质农特产品。神农公司对福州线上销售额达80万元。通过组织参加福州第十九届海交会和“福州企业陇上行”活动,黄香沟牧场与深圳西北农特产专营店达成供销协议,渭源德园堂药业有限公司分别与福建海药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同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家药企达成意向协议,福建精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年销售马铃薯原原种1200万粒的合作协议。医疗方面,确定对口帮扶资金50万元,免费治疗心脏病患儿2名,选派医护人员赴福州跟岗培训2批次6人。教育方面,确定对口帮扶资金50万元。两地教育部门通过组织410多人参与学术交流、教师岗前培训,为落实“300名种子教师”计划打下良好基础。七是帮扶力量调整。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调整加强全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力量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将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直单位帮扶力量向特困乡镇、村倾斜,确保217个贫困村省、市、县三级帮扶单位全覆盖。6个省直单位帮扶25个贫困村,17个市直单位帮扶27个贫困村,33名县级领导全覆盖包抓16个乡镇、帮扶217个行政村,全县共127个县直帮扶单位帮扶全县165个村,为每个乡镇确定了1个县直组长单位;全县共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217支,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队员)229名,其中中直机关选派1名,省直单位选派25名,市直单位选派25名,县直单位选派169名,省市驻渭单位9名;省、市、县各级帮扶单位共有帮扶干部2786人帮扶9286户未脱贫户,16个乡镇共1860名干部结对帮扶7210户未脱贫贫困户,帮扶已脱贫户8272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市县乡帮扶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八是12317信访来访工作。截至目前,共受理信访事项12件,其中,省扶贫办转办5件,市扶贫办转办3件,县信访局转办2件,我办来电来访3件。从监督举报事项属性来看,涉及精准扶贫贷款类的有3件,涉及建档立卡的有5件,其他类的有4件(危房改造3件、扶贫养殖项目1件)。已在规定时限内(省办转办事项于10日内办结上报,市办转办事项于15日内办结上报)对群众投诉、举报、咨询事项全部进行走访入户,调查核实,并向市扶贫办、县信访局及时报送核查处理结果,对投诉、举报对象当面进行反馈核查处理结果及耐心细致地讲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群众满意度达97%以上。
【综合职能发挥】一是脱贫对象认定验收。2017年全县贫困人口脱贫验收按照“实事求是、层层筛选、稳定脱贫”思路,经过乡村初验、数据比对、部门认定、县级验收等程序,认定3596户15748人达到脱贫验收标准,待市上抽查、县政府公告后予以退出,全县拟脱贫人口退出后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15.46%,剩余贫困人口13309户50327人。二是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我县组建成立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争取国开行项目贷款4.2亿元,重点支持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饮水安全方面,全县自来水覆盖自然村比例达到99.55%,自来水入户率96.99%,安全饮水率97.6%,我县农村饮水工程走在了市内乃至省内其他县区的前列。但全县仍有504户农户由于种种原因还未接通自来水,其中贫困户137户,为此,我们今年实施了总投资6113.7万元的村级基础设施灌溉项目和村级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农村自来水稳定供水问题。在动力电方面,全县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较2013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109个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在道路交通方面,全县境内建成公路总里程达到1291.1公里,公路密度为62.79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目前,村组道路硬化率仅为18%,仍有1358个社没有通社硬化路,总里程2275公里,计划于2019年底完成硬化任务。在住房安全方面,2004—2015年期间,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7个,搬迁贫困群众7116户30024人。“十三五”期间规划搬迁贫困群众2346户10473人,2017年计划完成145户640人建档立卡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完成主体建设105户。2017年,计划完成赴疆移民500户以上,目前已签订搬迁协议有353户,办理迁移证的有49户。完成危房改造18485户、7·22地震灾后居民住房恢复重建3080户。2016年底全县危房改造率达到72.23%,还有D级危房4180户,C级危房2741户。2017年,我县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任务4180户,目前已开工建设3762户,开工率为90%,竣工2909户,竣工率为69.6%。2017年将全面消除D级危房,2018年全面消除农村C级危房。互联网方面,全县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全县215个行政村接通有线宽带,贫困村有线宽带覆盖率达到100%,接通互联网农户3万户。三是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引擎之一,不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优势产业,为脱贫攻坚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县共有龙头企业1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362家,其中贫困村527家,带动农户12880户,全县109个贫困村中有村级集体经济66个,占60.55%。马铃薯种薯产业方面,全县马铃薯年产种薯80万吨,全县良种化程度达到90%,年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产值达6.4亿元,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创新“双推双带”产业扶贫发展思路,推行“公司带合作社、合作社带会员、会员带贫困户”的带动模式,共发展马铃薯合作社336家,带动农户4.82万户,其中贫困户1.62万户,通过马铃薯产业户均获得收益2500元。中医药产业方面,按照“公司带动、连片发展、整体推动”的思路,鼓励全县中药材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万亩,全县217个行政村中中医药产业收入占一半以上的村达123个,全县共发展中药材合作社425家,带动农户1.5万户,其中贫困户8000户,通过中药材产业户均获得收益2100元。2017年完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建成了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积极申请认定“渭源白条党参”国家驰名商标,已完成初稿编制;积极申报国家级出口农产品(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已通过国家进出口检疫局验收。草牧业方面,全县规模养殖企业(小区、合作社)累计达到653家,辐射带动规模养殖户1.4万户,其中贫困户4323户,年收益户均达到5000元。2017年种植多年生牧草5.02万亩、全株青贮玉米5.01万亩,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牧草种植户554户;积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菌草引进种植项目,搭建菌草育苗棚2100平方米;新建养殖场(小区)45个,发展家庭养殖场86个,培育省级标准化畜禽示范场1个,养殖专业村11个。旅游产业方面,建成了渭河源4A级景区,发展国家级金牌农家乐1家,市级农家乐示范户31家,县级星级农家乐14家,旅游业从业人员达4600多人,旅游接待游客达56.4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0.247亿元。光伏产业方面,抢抓省上将我县列为全省15个光伏扶贫试点县的政策机遇,编制完成了全县《光伏现代设施农业产业扶贫规划》,规划2016—2019年建设村级光伏电站217个,总装机规模65.302兆瓦,规划带动贫困户13135户。已在61个贫困村建成17.834兆瓦光伏电站,今年6月30日全部并网发电,带动贫困户3601户,户均增收3000元。2017年规划新建的49个装机规模14.765兆瓦的村级电站,已完成贫困村确定和选址工作,预计受益贫困户2109户,户均可增收3000元。电子商务产业方面,全县已累计建成网店589家(2017年新建5家),本地网购平台7个,发展网销企业51家,组建了3个实力较强的电商公司;建成县级行业协会1个,乡镇级电商协会3个;先后两年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上半年实现线上销售额4530万元,带动线下交易达1亿元,贫困户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有650户,每户年均收益可达730元。劳务产业方面,按照劳动力培训“五统一”原则,以“三个一”为目标,整合财政资金,点菜式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近两年,积极组织6600名群众赴疆摘棉,人均劳务收入6000多元,由县财政全额报销201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往返路费92万元,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年均输出劳务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亿元。2017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1072人次,输转劳动力57024人。四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有序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教育扶贫方面,全县村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51.6%,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学校197所;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2.52%以上。2017年新建幼儿园21所,2所完成主体工程,10所已进行内外装饰,9所已竣工。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发放各类资金1534.36万元。投入3309万元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学校29所,目前全部开工建设。医疗救助方面,全县累计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17个,覆盖面达到100%。创新开展了“14885”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将农村贫困人口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起付标准由5000元降低到3000元,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常见的50种重大疾病,创新实施了“新农合补偿+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新农合全额兜底”的医疗救助模式,有效解决了大病患者因病返贫的问题。国家卫计委将渭源评为“全国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联系点。社会保障方面,2017年全县新纳入农村低保对象4142户12472人,清退4319户13271人,目前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4034户78554人,有五保对象2046户2123人(其中:分散供养1987户2062人,集中供养59户61人)。全县贫困户养老保险参保率98.1%,政府为12239户22459人特殊困难群体缴纳养老保险金224.59万元。金融保障方面,全县已实现贫困村金融服务组织全覆盖,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贷款9.13亿元,其中,发放双联惠农贷款1321户2.86亿元(累计达5247户8.68亿元)、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2337户6.16亿元;实现村互助协会全覆盖,扶贫互助金总量达7888.44万元,村均达35万元(贫困村每村50万元)。五是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始终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目标之一,在加快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全域无垃圾工程,全县城乡面貌得到明显转变,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目前已累计生态造林2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林草综合覆盖率达到55%。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和封山禁牧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6亿元,将全县有劳动能力的799名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增加收入7000元,使其得到一项稳定增收的门路。另一方面,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累计投入52.15亿元加快县城建设,县城面积达14.15平方公里,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力支持会川镇、莲峰镇率先发展,打造五竹、路园、上湾等特色城镇,投资15.64亿元,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44项;完成了五竹、上湾、会川、路园等小城镇风貌改造,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环境整洁村37个。六是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机制。始终从健全和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入手,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脱贫攻坚机制。建立了组织领导和精准帮扶机制,成立了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22个推进小组,实行季度领导小组会议和小组定期推进制度;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抓贫困村制度,组织34名县级干部对109个贫困村和108个非贫困村进行全覆盖联系;按照“两个一半”的要求,重新调整加强帮扶村驻村帮扶工作队217个,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近期,按照“谁帮扶、谁选派”“强力量、精选派”“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对全县217个贫困村的217名省、市、县选派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进行了合理调整。建立了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和落实考核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统筹整合使用扶贫资金有关要求,成立了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制订了渭源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对上级下拨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打破行业限制,统筹安排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整体效益。严格落实县财政用于脱贫攻坚方面的资金逐年增长机制,从县预算安排、存量资金统筹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预计2017年用于脱贫攻坚资金14.4亿元。同时,制定了脱贫攻坚业绩考核评价意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实施党建扶贫五大工程,全县86.6%的村级活动场所完成了新建或改扩建,建立乡镇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群众综合服务站和便民服务点240个,选拔68名致富能人担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建立了368人的县乡村三级“能人库”,选派74名大学生村官和27名省市县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副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37个,促进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建立了精准退出和正向激励机制。由县财政设立贫困退出奖励专项基金,按照“实事求是、分级认定、公开透明、扶持奖励”的原则,兑现2016年稳定脱贫户脱贫攻坚奖励109.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