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几个问题
——以“中国结”教学为例

李洁 张学涛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第二阶段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由单纯的汉语教学向全面的文化交流的转变。对于中华文化,要传播什么以及如何传播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结”教学为例,简要分析当前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存在的两个问题;反思由此体现出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问题根源,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文化教学 准确性 完整性 中国结

2012年元旦,许嘉璐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的讲话宣布汉语国际教育进入了第二阶段。新阶段要实现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单纯的汉语教学变为全面的文化交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内外形势共同的需求。想要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就必须把最具中国特色的、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元素发掘出来并传播给世界。因此,对于中华文化,传播什么以及如何传播是必须慎重思考的。

目前,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大多开设有“中华文化体验课”,主要教授太极拳、剪纸、书法、中国结等内容。体验活动通过教师现场演示、学生实践等形式将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元素介绍给外国学生,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与喜爱。但是,通过搜集、研究文化教学活动的相关记录与报道,我们发现有两个重要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一、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不够重视

根据传播学理论,信息传播者理应对传播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负责。对外文化传播更是如此。由于教学对象本身对中华文化系统并不熟悉,因此,出现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教学效果。但在目前的文化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

(二)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不够重视

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元素都具有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层面。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虽然发端于古代,但它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仍然为人们所钟爱,除了因为其本身独特的形式,更重要的在于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承载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同时,异质文化间的交流最终是为了寻求思想与精神上的理解与认同,而这必须建立在对彼此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精神层面上的文化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文化体验教学大都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即主要教授基本技能,而对该元素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等相关知识的讲解不够重视。如太极拳课程只教授基本拳法,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及其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知识则鲜有涉及。如果仅仅把太极拳、书法、中国结以技能的形式教授给学生,即使学生机械地学到了、记住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选择这些元素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初衷,学习者也无法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以“中国结”的教学为例,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教师对中国结饰的名称并不熟悉。例如,将“盘长结”误作为“盘缠结”,虽一字之差,却丧失了这种结饰的文化内涵。

2. 有些教师教学生编制的所谓“中国结手链”并不属于正宗的“中国结”,而是产生于西方的所谓“西洋结”。

3. 教学活动主要教授编制方法,而对“中国结”的相关文化知识缺乏必要说明。

二、问题根源及针对性建议

对外文化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状况的一面镜子。这些在以国外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教学活动中被忽视的问题,实际上也同样出现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文化素质培养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两类:

(一)相关知识系统本身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有些甚至存在明显的错误。针对这一点,需要完善和充实相关的知识体系。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流传下来的。太极拳、中国结、剪纸等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元素大都发源于距今十分遥远的古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几经嬗变,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民间对其形成、发展、演变等情况也是众说纷纭,无法保证相关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编写教材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只得对其避而不谈,或出现错误而不自知。所以,完善与文化元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尽量做到合理、完整、准确,并最终形成权威、规范的表述加以推广。

以“中国结”为例,目前对“中国结”的文化阐释大都转引自台湾民间学者的个人著述,受到一定的局限,缺少严谨、系统的独立研究;同时,大众对“中国结”的一些相关知识存在普遍性的误解。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的基础上对中国结的命名、起源、发展、基本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等进行了一些考证与梳理,试图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主要内容包括:

1. “中国结”的命名。“中国结”的命名是与其寓意、形状密切相关的。“中国结”的实质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装饰性绳结艺术。它是对一系列绳结的总称,每种绳结又各有自己的名称。“盘长结”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中国结饰之一。“中国结”近年来能够在国内外流行,与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活动中“盘长结”的应用有很大关系。“盘长结”的母体“盘长”是佛教“八宝吉祥”中的第八品,它是一个上下、左右对称,首尾连接、无头无尾、无始无终的形象。流入民间之后,由于这样的特殊形象,盘长符号被人们广泛应用,来寓意家族血脉的绵远流长、万世不竭。以“盘长结”为代表的一些“中国结”的命名源于其深刻寓意。在历代文献中,也出现过许多结饰的名称,现在可见最早的是梁武帝萧衍《有所思》:“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子夜四时歌·秋歌一》:“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自此以后,“同心结”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诗句中出现“同心结”的例子不胜枚举:唐代李白《捣衣篇》:“横竽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南唐冯延巳《虞美人》:“不知今夜月眉夜,谁佩同心双结倚栏干?”清代檀萃《说蛮》:“五丝同心结,百纽鸳鸯囊。”清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三十二、三十五及六十四回中谈及宝玉要莺儿、袭人编绾结子和络子(结网而成的小袋子)的情景,文中提到有蝴蝶儿结子、梅花络子,及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梅花、连环、柳叶以及攒心梅花等花样,都是结饰的名称,这些“中国结”的名称则与其形状有关。

2. “中国结”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国结在基本式样和编制技法上都与西洋、日本、韩国传统绳结有很大不同。中国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一根绳线连绵不断地编制而成。这是基本的编制原则,也是中国结区别于其他编织艺术品的本质特征。西洋结往往多条绳线同时编绾;日本传统绳结不仅用线数量、材质不同,且有大而虚设的耳翼,不能悬挂,只能用作平面装饰,如日本民间常用作贵重礼品包装装饰物的“水引”;韩国传统绳结的显著特征则是并排连缀的多个穗子。

3.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结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深邃的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小的“结”以其悠久的历史、精致的造型、鲜明的色彩、深刻的内涵伴随着民族的发展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中国结以艺术的手段物化了中国人的吉祥观念,以寓意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生存情感和人们辟邪、纳福的求吉心理。”传统结饰所承载的美好寓意,如美满和谐、喜庆吉祥、福寿安康等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永恒的愿望和祝福。中国结在新世纪风靡神州大地,说明中国结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在现代还可以找到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可以从其造型和寓意两方面体现。

(1)中国结的造型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主要表现在结构与色彩方面。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喜欢对称,偏爱偶数,追求圆满,并且把“红色”视为生命、健康、威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吉祥色彩。而现代中国结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大都是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的形象,并以大红色为主色调。这些特点,无不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中国结艳丽夺目、喜庆夸张,体现出中国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红红火火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

(2)中国结的寓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吉祥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语言。吉祥观是一种民族群体意识中主体性的心理观念,它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习俗行为。它的确立,造就了中国人祖祖辈辈根深蒂固的纳福求吉的吉祥心理;吉祥心理通过人们的艺术行为方式付之于实践,积淀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吉祥艺术。这些质朴而又艳丽的民间吉祥艺术,构成了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吉祥文化。

绳结本身并非文化,而“中国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能够历尽千年,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钟爱的配饰与装饰,不仅在于它们的造型精致美观,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它丰富的寓意内涵,它可以为民间群体带来莫大的心理满足与安慰。通过各种寓意吉祥特征的图案,含蓄表达幸福美满、吉祥喜庆、健康长寿等祝福。

中国结的寓意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符号象征。中国结系统中的许多结饰,是由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演化而来的。例如与佛教符号关系密切的盘长结和卍字结等。

盘长结,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结,如前所述,来自于神秘的佛教“盘长”符号。这一符号在古印度称为“无尽结”,体现无始无终的轮回观,象征延绵不绝、无穷无尽。由于盘长符号在佛教中称为“八吉”,经常出现在佛教寺庙中,因此在国外又被称为Chinese Temple Knot(中国庙宇结)。中国古人运用智慧,将这种符号用绳线巧妙的表现出来,并且进行了变化与改良,形成了精美的四道盘长结、六道盘长结、八道盘长接和十道盘长结等,用来象征阴阳相合与生命繁衍,寄寓对家族兴旺、子孙连绵不断的美好祝愿。

卍字结,来源于卍字符号。关于“卍”这一符号的来历与寓意,它究竟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然后流传至域外,还是随着佛教传入而进入中国,这些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我国古代对于“卍”这一符号的早期记载与形象呈现多与佛教有关。《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卍字,七处平满。”把“卍”称为吉祥海云或吉祥喜旋。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许多有关佛祖的塑像、石刻、绘画作品都可见到此符号。据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记载:“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武则天将“卍”从符号变为汉字,并为其定音,象征吉祥福瑞。从考古发现的文物看,隋唐时期,卍字已成为日常器物的装饰性主题,卍字结也从此开始流行,象征吉祥、福气与慈悲。

②汉语谐音。利用汉语中存在的大量同音字,通过谐音含蓄显示寓意是中国结常用的表现手法。中国结可以用单个结的名称或图案的名称来谐音表示某一事物或某种概念,如“磬结”的“磬”与“庆”谐音,表示吉祥喜庆;“蝶结”的图形似蝴蝶,“蝶”与“瓜瓞绵绵”之“瓞”谐音,喻指祝福子孙昌盛。此外,中国结还可以与其他饰物搭配在一起,通过谐音,共同形成一句吉祥话。如将蝙蝠结与方孔古钱币串在一起,“蝠”谐音“福”,方孔古钱币的“钱眼”谐音“眼前”,合起来即为“福在眼前”;将戟结挂于花瓶上,则寓意“平安吉祥”;“戟”又可谐音“级”,三枚戟结配以笙图,“笙”谐音“升”,寓意“步步高升”,表示祝福官运亨通、升迁迅速。这些吉祥谐音,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是在汉语背景下的中国特有的吉祥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灵活的思维与高超的智慧。

当这些与“中国结”有关的知识被系统梳理、权威表述之后,对外汉语教师才有可能对其了然于心,对“中国结”的认识才会从普通的手工艺品提高到中华文化象征符号的层次,在教学生编制“中国结”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将其中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介绍出来,增进学生对中国、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二)相关知识十分完善,但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文化素质的相关教材或授课教师对此不够重视。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完善相关教材、充实授课内容。

我们不赞成如此的“中华文化传播”——仅仅展示传统物品的形象,使外国人感叹“这是美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发扬光大的是蕴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深层文化内涵。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逐渐深入化与细致化,不能只教其然不教其所以然地泛泛而谈。教材编写者和授课教师要提高文化自觉意识,从文化角度对待本民族的传统,从文化角度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元素。

以“中国结”教学为例,我们建议:

1. 将中国结相关知识以“文化专题”的形式纳入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教材。不仅要教授“中国结”的编法,同时也应把与“中国结”有关的一系列文化知识纳入其中。在实际教学中,不可以机械地灌输,而是要将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教授学生编制“中国结”的动手过程中去。

2. 邀请民间艺术家参与“中国结”教学,亲临现场展示中国结艺。编制中国结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民间艺术家一直致力于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他们的手艺更加精湛、作品更加精致,如果能够邀请艺术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会引起更大的心灵震撼,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太极拳、中国结、书法、国画、京剧为代表的一系列既古老又现代的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符号,尤其是“中国结”,从新年里平民百姓家的客厅到有中国参与的国际性会议的会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这些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思想和精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良好平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则承担着站在这一平台上传播文化的重要任务。要推广和传播文化,必须建立在传播者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他们的文化素质培养必须做到深入化、细致化,同时培养其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有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2]夏琳.中国结艺与中国吉祥文化.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4).

[3]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