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是孩子的天然需求
著名教育家孙瑞雪在她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写道:“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肯定是结构和秩序的,这是大自然的定夺。环境的秩序在教育中的意义是配合孩子、帮助孩子发展内在的秩序。”
你也许早就发现,很多时候家里最愿意重复某些行为的人,就是那个小家伙了。某样东西出现在了不对的位置,妈妈回家的时间和昨天不一样,今天出门前忘记拿什么了,第一个发现的可能都是孩子。
我们家的餐桌,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有一天我随意坐在爸爸的位置,孩子立刻指出说:“妈妈,你不能坐在那里。”每天晚上睡前,他都有一套换衣服、洗漱、讲故事的睡前“程序”,如果某天我忘记做一件事情,他也会立刻提醒我。
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小整理师”。那究竟是什么打乱了孩子天生的内在秩序,让一些“小小整理师”在长大之后,变成了房间乱七八糟、东西到处乱扔、做事毫无章法的大人呢?是来自外在环境的破坏。
从1岁多开始,孩子就会进入秩序敏感期,到6岁之前,他们都不断需要外在秩序来和自己的内在秩序去进行匹配。昨天放在这里的东西,今天还是在这里;昨天是这样去做一件事的,那今天也丝毫不能有差别。
如果一个家的物品乱拿乱放,做事情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家人的情绪也大起大落,什么东西会出现在哪里永远是未知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总是出乎意料的,就会让孩子感到痛苦,破坏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削弱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信任。而这一点,很多父母是不完全了解的。
孩子带着秩序而来,迫切地需要他们身处的外部环境也建立在稳定的秩序之上。一旦这种秩序被内外一致地建立起来,孩子就会愿意去自主地维护它。
既然这一切是孩子本能的强大需求,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利用起来呢?如果你愿意,可以从他出生开始,就让他看到每一件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每天睡觉前要做简单的归位,你可能会发现,这一切会内化为他的“肌肉记忆”,将来不想让他保持整洁都难。
因此,与其说我们是去努力教给孩子“秩序”,不如说,我们只需要做到,不去破坏他们本来就有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