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整理:从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孩子的能量很小,阻力也很小

成人生活中的混乱和囤积,仅依靠做局部的改变,一个一个抽屉去收拾,是无法彻底解决的。需要经过一次“彻底的整理”后,才能建立易于维持的收纳系统。如果你已经学习过一些整理的方法就会知道,这一次“彻底的整理”是按照清空—分类—筛选—收纳的顺序来进行的。

第一步,清空:把一大类物品通通都从储物空间中拿出来,把你的目标收纳场所完全腾空。通过这样做来确定两件事情:我们的物品数量究竟是多少?我们用来存放物品的空间究竟是怎样的?

第二步,分类:按照功能、场景、使用频率等原则,给物品归类,建立物品的管理结构。让它们从无秩序的状态,变成一个有逻辑的关系。

第三步,筛选:在分好的同类物品中,筛选出不再需要的物品,进行舍弃或者流通。

第四步,收纳:决定物品存放在什么位置,使用什么工具。把物品摆放好,并固定这个位置。

对成人我们通常建议的是排除干扰,一次性集中至少几个小时,来做这种“彻底的整理”。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花费几个小时持续进行这样的作业,想都不用想,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不建议把成人的那种“彻底的整理”,直接照搬到孩子的身上。一次性把要整理的东西全部倾倒出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对成人来说都是有点儿难以承受的。如果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倒在小朋友面前,他八成就被吓跑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长时间的作业会让他们感到无趣,他们需要从简单轻松、容易收获成就感的方法开始。

因此,初学整理的孩子,首先要在爸爸妈妈已经整理好的环境基础上,做到物归原位。用小朋友可以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

物归原位的前提,是有“原位”,而且有一个固定的“原位”。给物品确定这个位置是爸爸妈妈工作的重点,把跑到别处的东西放回原位,是小朋友练习的起点。

在养成归位习惯之后,随着能力的增长,再让孩子逐步参与俯瞰、分类、筛选的作业,最后才是加入对时间的管理和对生活的规划。

虽说小朋友做整理的能量比不上爸爸妈妈,但他们一旦开始学习,受到的阻力可比爸爸妈妈要小多了。

对于成人来说,整理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对过去的反思,我们所面对的阻碍,往往是常年积累的习惯和固有的思维方式。这些东西根深蒂固,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把从来不清理的角落清理干净,把一直不敢打开的盒子打开,数数自己一共有多少件衣服,鼓起勇气丢掉一件贵重但无用的东西……这些事对于成人来说并不容易,我们虽然想要改变,却总是迟迟不敢行动。

但是对孩子来说,这样的阻碍是不存在的。

他们并没有太多固有的习惯,一切都是崭新的、从零开始的建立。教孩子做整理,几乎不包含对过去的反思,无论从心理还是从行为上来说,阻力都更小。只要开始行动,就会在孩子身上看见立竿见影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