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整理:从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

我们的亲子整理课堂上经常会做这样一个游戏:妈妈们被要求戴上厚厚的劳工手套,把拼好的乐高模型拆开,在限定的时间内按照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分类,放到收纳盒中去。

整理课堂上,妈妈们戴着手套拆乐高

戴上手套之后,妈妈们手上的动作都变得笨拙了起来,很多接口拆了好久也拆不开,分类的时候也总是看花眼。加上老师在一旁不停催促“快一点儿,时间要到了”,大家就更加手忙脚乱,有的急得脑门上都冒出了汗。

妈妈们这才算是真正体验到了,当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求孩子收拾玩具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感受。

对于精细动作发育还不完全的幼儿来说,用手拆积木的感觉,跟我们戴着厚厚的手套是一样的。按照颜色对乐高进行细致分类,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即使对成人来说都并不是轻松的工作,而一旁的催促声,更是让心情变得很糟,本身整理就需要手脑并用,现在还要额外分出精力来应付耳边的唠叨,真的是一点儿都不想再继续了。

只有父母自己做到的,才能要求孩子。但并不是只要父母能做到的,就要求孩子也必须做到。

皮亚杰在其《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儿童就是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有其特有的心理运转规律和心智发展规律。

0~3岁

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会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这个时期固定的程序和秩序会给他们以最初的安全感,如果空间总是变化、做事情的顺序总是被打乱,他就会感到非常不适。因此,我们不建议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频繁搬家,或者经常调整家中的空间布局。

动作思维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世界的模式,他们开始通过移动和抛洒各种东西来感知自己和物品、空间之间的关系。所以,当他们把东西一个一个从里面掏出来扔到地上的时候,并不是要捣乱,而是在认识自己所处的空间。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如果为了家里的整洁而去阻止他们到处“播撒”玩具,也就阻止了他们去完成对世界的最初探索。

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

3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他们通过占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来找到“我”的存在。爸爸妈妈不要随意丢掉他的玩具,也不要强迫他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给他充分的权利去支配自己的物品,他才能顺利构建出健全的自我,从而建立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边界。

3~6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秩序的要求进化为一种完美主义的执着,如果秩序被破坏,他们不再仅仅是感到不舒服,而是会固执地想要恢复它。东西离开原来的位置,必须放回去,做事情的顺序不对了,就必须重来一次。

右脑的形象思维开始发展,对色彩产生丰富的感觉和认知,妈妈说到一个词,孩子就会联想到那个物品的具体样子。这时候,我们可以开始让他们按照颜色、形状对玩具进行分类了。

这时的孩子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了,能自己使用简单的收纳盒,也可以使用扫把、抹布、水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逻辑思维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喜欢不断追问“为什么”,所以当妈妈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把这个玩具和那个玩具放在一起的时候,他是可以听懂,甚至提出自己的想法的。

4岁开始,孩子就会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从自己喜欢穿干净漂亮的衣服,上升到要求桌子上没有灰尘,地上没有水渍,房间要漂亮精致。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和他一起去布置和装饰他的房间。

4岁之后,孩子开始能体会到交换本身的乐趣,愿意和同龄人互换玩具,喜欢参加跳蚤市场这样的游戏,你告诉他“把不玩的玩具送给弟弟妹妹”,大部分孩子会非常乐意。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对秩序和空间的敏感期,也是开始进行整理教育的最佳年纪。

6岁以上

孩子开始喜欢独立思考。上学之后,绘画、语言、音乐、审美各方面的能力持续发展,方向感和空间感持续增强。

逻辑思维能力在各种学习和训练下逐渐形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个体的思维特点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对空间和艺术的感知更强,是“右脑型”孩子;而另一个孩子则可能更擅长语言和逻辑,是“左脑型”孩子。整理收纳也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脑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他们开始对实验和实验的结果产生兴趣,对于想要什么样的房间、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更乐于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想法。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是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最需要注意的。

对儿童敏感期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开始,会用7年左右的时间,去建立自己和自己、自己和物品、物品和物品、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一个内在的管理系统。在这个时期开展整理教育,可以为这个构建过程起到关键的作用,帮助孩子去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