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掘企业强基因从企业家入手
坊间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这是一句带有玩笑意味的谚语,但是能够广为流传,一定有其道理。其实,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一个问题,即“先天传承”。
话糙理不糙,这句话从侧面印证了遗传的重要性。其实,创立企业也是一样,创始人一手建立起的企业,就像父母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一样,虎父无犬子,如果企业创始人有很强的基因,那么其创立的企业必定也是具有强基因的。
企业家的关键作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没有乔布斯,会不会有苹果?
没有比尔·盖茨,微软还存在吗?
没有任正非,华为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没有马云,阿里巴巴还能不能叱咤电商界?
没有马化腾,腾讯会不会有这么大的用户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家是天生的,这种“天生”并不是说他注定就是有钱人,或者注定就是大老板,而是指与生俱来的领导者的个性和气质。企业家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个性会影响整个企业的行事作风,决定企业基因的强弱。比如,海尔和美的都是我国家电行业的佼佼者,但是这两家企业的作风却是大相径庭。海尔比较高调,而美的却脚踏实地,把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这种个性其实就是张瑞敏、何享健两位企业家的领导个性。
企业家对企业基因的强弱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可能事关企业未来发展甚至生死的决策,就会凸显企业家的决定性作用。例如,美的集团在1998年还处于发展初期,何享健毅然做出决定,收购安徽芜湖一家空调企业,开始战略性扩张。这一举动在当时被业内外人员视为惊险之举,然而就是这一决定奠定了美的集团全国性扩张的基础,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空调产业的发展。
企业家的见、识、谋、断、行
企业家决定着企业基因的强弱。企业家的领导行为,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决策过程来说就是“知”与“行”的解决问题过程。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强调“先知后行”,而明代的王阳明则强调“知行合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先知后行,知而后能行,最后在行动上要达到“知行合一”。
也就是说,企业家要想让企业具有强基因,应从“见、识、谋、断、行”这五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图 2-1)。这就好比父母养育孩子,想让孩子具有强基因,首先父母得想办法提升自己。
图 2-1 企业家提升自身能力的 5 个方面
(1)见
所谓的“见 ”,是要求企业家一方面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有危机感。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下,在给自己定下远大目标的同时,要懂得不断去“见”到问题,也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是寻找差异的过程。企业家要懂得通过寻找与原定目标的差异,与正常水平的差异,与先进水平的差异,与竞争对手的差异,与变化趋势的差异,来帮助自己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求企业家一方面站在未来的角度来观察、思考现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要求他时刻关注日常工作中蛛丝马迹的变化,及时发现企业问题。对企业家来说,要实施“走动式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经常到企业的各个现场,例如生产车间、各个部门的办公室、经销商处等,通过观察生产车间现场的机器运转、工人操作以及与部门员工的亲切互动等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从中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亲临现场调查是企业家发现问题的第一原则,只有亲临现场,才能得到第一手的信息,才能真正把握事情的真相。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现场调查的最大实践者和拥护者。
娃哈哈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这跟娃哈哈的当家人宗庆后长期坚持现场调查有直接的关系。
宗庆后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领导,从 45 岁开始创业一直到现在,所有的决策审批基本上都是亲自完成,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领导方式,即使是现在,娃哈哈已经有几百亿元的销售额,情况也基本如此。
为什么高度集权决策模式下的娃哈哈还能快速发展?因为宗庆后坚持现场调查,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宗庆后一年有 200 多天跑市场,他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从不做那种程式化的市场调查,而是凭自己的双脚去走访市场,凭自己对市场的感觉进行决策,而且一旦确定,就要快速执行。
(2)识
所谓的“识”,就是要求企业家懂得辨识企业真正的问题所在,掌握全局,把握关键。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家需懂得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战略思考(图2-2)。
图 2-2 企业家进行战略思考的三个方面
企业家的“识”是指在正确思考的前提下为企业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实施的方法。
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管理者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而才是“把事做正确”。对拥有自行定义问题权责的决策者,在他自己进行任何谋断之前,都应该先做上述理解问题的检验。唯有这样,他才能确认自己的决策是“为所当为”;也唯有确认“为所当为”之后,后续的谋断决策工作才有意义,企业才能避免发生“将相有误,累死三军”的资源浪费。
有的企业家因为缺乏系统性,在“识”的工作上做得不充分,导致在“谋”和“断”的环节上反复不定,搞得下属无所适从,除了浪费资源外,还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3)谋
所谓的“谋”,就是为决策问题研究、拟订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也就是说“谋”主要进行两项工作:备选方案的研拟和方案后果的预测。由于“谋”是在为解决问题找对策,所以对策与问题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 也就是“对策”必须具有“解决问题”的效力。
要做好这两项工作,企业家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领域知识。所谓的专业领域知识,就是有关某领域系统演化机制的知识,因此要确认对策与问题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企业家必须能够预测对策付诸实施之后,相关的运作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包括变化的方向以及变化的幅度。因为唯有决策者对备选方案的后果能够做出专业的预测与判断,才能在后续“断”的阶段,针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优劣评估。
“谋”的阶段讲究创意,这一创意通常来自决策者对系统变化机制的深刻洞察。重大决策的“谋”也讲究对问题情境的全面预演,也就是充分预测到决策后可能产生的变化。这就好比下棋,棋手不能只考虑当下的一步,他还必须预想接下来可能的发展。
(4)断
“断”是指在备选方案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有谋即有断,谋与断就像一对兄弟。当问题解决方案提出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家需要具备敢于决断采取哪一种方案的胆识。
(5)行
所谓的“行”,是指在确定了方向、方法后,按照既定方案去执行与坚持。在“行”的方面,企业家要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能够克制自己情绪的忍耐力、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沉着冷静、阶段性成功后的不骄不躁,这些“行”的品质是企业家成功的保障。
总体来说,在“见、识、谋、断、行”这五个方面的特质中, “谋”与“断”的特质只是一种“把事情做好”的技术层面工作;要真正确保“谋”“断”的功夫不会白做,必须进一步做好它的上游作业 — “做正确的事”这一层次的工作,也就是“见”与“识”。作为企业家,尤其需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方案,以推动公司的发展。“见”“识”在工作中要居于主导地位。
企业家需要从这五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孕育”出企业的强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