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2.6.1 新中国成立前的汽车业
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汽车是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e)由海路运入上海的两辆美国制造的“奥兹莫比尔(Oldsmobile)”牌汽车(图2.63),专供上海租界内的外国人使用。一辆是凉篷式汽车,另一辆是折叠式软篷,前排为双轮座席,车轮是木制的,外面包上实心橡胶轮胎。采用转向盘、转向带和梯形结构控制行驶方向。照明用煤油灯,喇叭是手揿的。
图2.63 1901年两辆奥兹莫比尔汽车
第一辆进口车是1902年袁世凯为取悦慈禧太后,从香港花巨款进口的一辆美国车(图2.64)。这辆珍贵的“中国头号汽车古董”由故宫移到了颐和园,现陈列在园内的德和园。
图2.64 慈禧太后和她的御用车
1902年11月9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十),北京紫禁城太和殿隆重举行慈禧皇太后67岁生日庆典,满朝文武官员为了博得老佛爷的欢心和宠信,纷纷挖空心思地呈献自己最得意的贡品。宠臣袁世凯献上了一件颇为时髦的洋贡品——汽车。经考证,这辆车是美国杜里埃(Duryea)公司于1896年生产的13辆汽车中的一辆,它装有一台横置式气缸、1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由旁边的齿轮变速箱传递给后轴,最高车速可达19km/h。该车是黑色木制车厢、两轴四轮、实心橡胶轮胎、木制辐条、敞篷式古典汽车,车厢内设两排坐席,前排是司机席,后排是乘客席。在车头两侧装有两盏铜质车灯,而在车厢上方由四根支竿支起了一个车篷,在车篷的四周缀有黄色丝穗,乍看上去酷似一驾昔日的四轮马车。慈禧检阅贡品时,当她听说这辆洋车不用马拉就能跑,感到很奇怪,立即口谕在场的司机开车。但慈禧要求司机跪下开车,这一要求显然无法做到,因此后来慈禧也不再对汽车感兴趣,这辆车就被废弃了。
最早提出中国要建立汽车工业的是孙中山。1920年在发表的《建国方略》一文中说道:“最初用小规模,后逐渐扩张,以供四万万人之需要。所造之车当合于各种用途,为农用车、工用车、商用车、旅行用车、运输用车等。此一切车以大规模制造,实可教今更廉,欲用者皆可得之。”
旧中国曾有过三次建汽车厂的尝试。
(1)1929年,张学良投资80万大洋,在沈阳迫击炮厂内筹办民生工厂制造汽车。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他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该车载重1.8t,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由于“九一八”事件,该车没能批量生产。
(2)1936年冬,以官僚资本为首,集资600万元,筹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与德国奔驰汽车厂技术合作。在株洲设立生产厂,在上海成立分厂先行组装柴油货车和公汽,称为“中圆”牌,标识为外圈一个圆,当中一个“中”字。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因此被迫停产。
(3)1936年,资源委员会开始筹建中央机器厂,第五分厂即为汽车厂。1939年在昆明建厂。购买了美国斯图尔特汽车厂,并在美国设计、试制成“资源”牌货车4辆。抗战爆发后,工厂落入日军之手。
2.6.2 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引进苏联东欧国家的技术为起点,在计划体制下的30年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发展。
1.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开发(1953—1983年)
中国汽车工业诞生于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一汽建成投产,第一个产品是“解放”牌CA10型4t载重卡车(图2.65),它在后来的30年间几乎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象征。
一汽的建设和生产都是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进行的,“解放”卡车的原型是苏联的吉斯150。从1953年开始,一汽先后派出500多人到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学习。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所以一汽从一开始就是高度纵向一体化的,主要零部件以及凡是跟金属有关的零部件全部由一汽生产。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导致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次扩散。
1957年,南京汽车制配厂开始仿制苏联嘎斯51型2.5t载货车,并在1958年试制出3辆样车后改名为南京汽车制造厂,开始小批量生产“跃进”牌NJ130型轻卡,这是中国最早生产的轻卡(图2.66)。
图2.65 第一批“解放”牌载货汽车下线
图2.66 南汽制造的2.5t“跃进”牌汽车
1957年12月,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第一辆58-Ⅰ型三轮货车。1958年,上海汽车装配厂在试制并投产吉普车和三轮卡车的基础上,设想试制轿车。1959年9月30日上海汽车装配厂以西德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型轿车作为样车的第一辆“凤凰”牌轿车诞生。这个轿车项目曾在三年困难时期下马。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凤凰”牌轿车开始恢复生产,到1963年年底共试制出10辆“凤凰”牌轿车。1964年开始,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改名为“上海”牌轿车(图2.67)。“上海”牌轿车从投产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国内唯一款普通型公务用车。
图2.67 “上海”牌轿车生产场景
1958年,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决定与清华大学合作设计生产轿车。当时仿照的是德国大众“甲壳虫”紧凑型轿车。1958年6月试制出样车,命名为“井冈山”牌,该厂也改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但是因技术难度大,这个车型并未投入批量生产。不过种子种下后总要开花结果:1964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应解放军总参谋部要求,试制出供部队高级指挥员使用的BJ212型越野吉普车(图2.68),被总参谋部选定后于1966年年底装备部队。BJ212在以后的长时期内对部队和地方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跃进”解放思想的热潮中,一汽设计出了两款轿车。1958年5月,一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中国第一辆轿车样车“东风”牌71型轿车(图2.69),开创了中国轿车生产的先河。这是一款曾令全中国人民兴奋不已的轿车。车标是一条腾飞的金龙,代表东方巨龙的发达和自强,与车头前毛泽东主席手书的“东风”两字相互辉映。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坐在这辆车上在中南海的草坪上绕了两圈,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1958年7月,一汽又试制出第一辆“红旗”CA72高级轿车(图2.70)。一开始生产100辆,以后每年定额300辆,作为中国的轿车阵地。1965年,一汽“红旗”CA72转产,开始生产CA770型三排座高级轿车,俗称“大红旗”。
图2.68 BJ212吉普车
图2.69 中国制造的第一辆“东风”牌轿车
图2.70 一汽生产的第一批“红旗”CA72轿车
中国汽车工业从20世纪70年代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防和地方汽车工业的发展,最大的项目是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现为东风汽车公司)。
二汽主打产品“东风”卡车的原型是由一汽在1962年开始开发的换型产品“解放”CA140型5t载货车,于1964年试制出样车。为了支援建设二汽,一汽将这款车的全套设计转给了二汽,成为“东风”EQ140型5t载货卡车(图2.71)的技术来源。这个车型于1978年7月15日正式投产,而且正是由于它在1979年达到年产1000辆,使二汽开始盈利并上缴利润。二汽自己研发的第一个车型是“东风”EQ240型2.5t越野卡车(图2.72)。从1968年提出方案,到1969年生产出样车,再到1975年正式投产,EQ240经历了8年的开发历程。在1978年年底开始的边境作战中,东风EQ240和EQ140开赴前线,深得部队好评,也使二汽日后成为中国军方的主要供货商。
图2.71 二汽生产的5t载货车装配线
图2.72 “东风”EQ240型2.5t越野卡车
同期为国防而建设的项目还有四川汽车制造厂(现重庆重汽,1971年投产“红岩”牌6t越野车,仿制法国军用重型越野卡车)和陕西汽车制造厂(1978年投产“延安”牌5t越野车)。这两个企业与济南汽车制造厂(后来的中国重汽)成为中国重型载重车的骨干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被组织在国家成立的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属下,共同引进奥地利斯太尔91系列车型(图2.73),带动了整个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
图2.73 首批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
地方工业产品中最有名的是“北京”牌2t载货车,即北京130。此车型是北京市于1965年指定北京汽车修理公司模仿外国车型进行自主开发,1966年试制出样车,1968年试生产,于1973年开始批量生产,曾经风靡一时。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上海、北京、天津和辽宁都相继开发投产了15t、20t、32t和60t的矿山用自卸载重车。
20世纪70年代,各地的一些汽车修理厂利用卡车底盘组装客车(改装车),发展出一些客车厂;在地方交通、城建部门的布点下,后来又发展出来一些改装专用汽车的工厂。
2.从自主开发转向依靠合资模式的技术引进(1983年至21世纪初)
中国汽车工业前30年的发展是以卡车为主,轿车只有“红旗”和“上海”两种小批量生产的车型,所以中国轿车工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一方面是与外国技术相比之下的落后,另一方面是发展汽车工业的雄心壮志,由这两者之间的落差所产生的动力使中国汽车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轿车生产方面走上以合资引进技术的道路。
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AMC汽车公司(后来外方改为收购了AMC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于1983年5月5日签约(图2.74),1984年1月15日正式开业。
图2.74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签约仪式
第二个中外合资企业是上海大众。1983年,上海通过购买CKD组装德国大众公司的桑塔纳轿车(图2.75)。1985年3月,合资成立上海大众公司。于1987年起动了桑塔纳国产化项目。成立上海大众时,作为中方出资人的上海汽车工业公司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产品和体系。在转向以桑塔纳国产化为中心后,上海市政府和上汽公司做出了由上海大众兼并上海汽车厂(兼并后放弃了该厂原来生产的“上海”牌轿车)的决定,并将整个上汽所属的企业全部以为桑塔纳配套为目标进行重组和技术改造。桑塔纳国产化获得了成功,但是,为取得对引进产品进行国产化的成就却付出了另一种代价:上海汽车工业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整车产品、自主品牌和开发平台。
图2.75 1983年首批桑塔纳中级轿车出厂
另一个合资的先驱企业是广州标致。1985年9月,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与法国标致公司合资成立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标”)。合资公司成立后,法国标致公司和广汽集团在车型换代和技术引进上存在较大分歧,致使广标在引进当时欧洲20世纪70年代水平的和车型之后,一直没能进行更新换代。车型的落后导致了广标主要产品“标致”504、505的销售长期低迷,而依赖全盘引进国外技术的广标又没有产品开发能力。广标从1994年开始连年亏损,到1997年累计亏损已达29亿元之巨。1997年3月,法国标致以1法郎的价格将所持的全部股份转让给广汽集团后撤出,合资项目宣告失败。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一汽和二汽也相继走上合资之路。1988年一汽向德国奥迪公司购买奥迪100中级轿车的产品技术(图2.76),1989年开始组装一汽奥迪。此后又在奥迪的平台上开发“新红旗”。1991年2月,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成立一汽大众,并从1992年开始生产大众的捷达轿车。1996年,一汽奥迪项目并入一汽大众。
图2.76 1988年一汽轿车项目正式起动
二汽因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成为轿车定点企业,但因为没有生产轿车的历史,所以只能通过建设全新的项目进入轿车工业。在所有的新建项目中,最能体现“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原则的就是东风神龙富康轿车项目:1988年国家批准项目建议书,1990年12月在巴黎签约,1992年5月11日东风与法国雪铁龙合资成立神龙汽车有限公司,1993年2月开工(图2.77),2000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一期工程设计年产15整车万辆,20万台发动机。
图2.77 1993年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开工典礼奠基仪式
在微型车领域,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通过从日本铃木引进技术在哈飞、长安、柳微(五菱牌)、昌河等企业进行生产。1986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与日本大发公司和丰田公司合作,以许可证方式引进产品技术,由天津微型汽车厂生产夏利轿车。1987年,夏利TJ7110成为国内第一款两厢微型轿车。后又成立合资的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为夏利轿车配套。随着合资引进技术获得新的动力,1993年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与日本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在重庆合资成立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奥拓微型轿车。1994年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采用许可证方式从日本富士重工引进技术生产云雀微型轿车,1998年进一步与富士重工合资,年产能力1万辆。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在对市场开放做出承诺的条件下,放宽了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更多的外国汽车厂商加入到合资的队伍,同时也加快了产品技术的转让速度。1997年6月,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图2.78)。1998年7月1日,广汽集团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签约,在广州标致的废墟上建立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001年4月25日,长安汽车集团与福特汽车公司合资成立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2002年9月19日,东风集团与日产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2年10月16日,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合资成立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随着汽车市场准入管制的松动,中国汽车工业出现了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从2001年起,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公司相继获得生产和销售轿车的正式许可。尽管自主开发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国自主开发企业的低成本使其在私人消费主导的汽车市场上找到了生存空间,最终发展壮大。
2.6.3 21世纪初至今我国汽车工业发展
图2.78 1997年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图2.79为2005—2017年我国乘用车销量及增长率。2017年全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2471.83万辆,同比增长1.4%,较2016年同期累计销量增速有较大回落。随着汽车在城镇家庭的逐渐普及,乘用车行业已基本告别2000—2010年10年高速增长期,转而进入稳健增长时期。长期来看,我国汽车保有量提升空间仍然极为广阔。目前我国汽车普及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巨大,同期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在800辆以上,日韩也已达到350辆以上,而我国仍然不到150辆水平,长期仍具备翻番空间。图2.80为2016年世界千人汽车保有量分布图,从图中可以发现,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极大。
图2.79 2005—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及增长率
受国家对汽车燃油消耗量的技术要求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影响,汽车产品逐步向低碳化、电动化方向发展。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超过1.5%,市场份额也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双积分政策压力下,主流车企均在加快投放新能源车型,供给端改善有望加速。预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量有望达到165万辆(图2.81)。
双积分政策压力下,各大车企均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虽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依旧有较快的市场增长。图2.82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传统车2017年产量,图2.83为新能源车2017年产量。
图2.80 2016年世界千人汽车保有量分布图
图2.81 2014—2018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量
图2.82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传统车2017年产量
图2.83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新能源车2017年产量
此外,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要》的指导下,智能网联汽车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吸引了大批传统汽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不但促进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而且实现了各方资源的高效利用,助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要》,中国新能源汽年产业不但在销量方面取得突破,更要在技术方面赢得先机。围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主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工作:
(1)研发一体化纯电动汽车平台;
(2)研发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和增程式发动机;
(3)推动下一代锂电子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4)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化汽车产业链建设,突破车联网应用、信息融合、车辆集成控制和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要》出台,对汽车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在智能制造方面需取得突破进展;②重点推动互联网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深化应用;③全面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为未来汽车智能工厂设备、产品、服务与人之间的互联提供支撑。
同时,《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要》对节能汽车也有要求,提高节能汽车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和轻量化材料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能力,推动自主品牌节能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围绕节能汽车,需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工作:①整车轻量化技术、低滚阻轮胎、车身外形优化设计;②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和涡轮增压等高效率发动机,提高热动能量转化效率;③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高效变速器、节能空调、启停技术和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