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哲学研究:孙洪敏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生活在不断变革的崭新时代和相互撞击的不同文化之中,用过去的思想和认识来指导现在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已经越来越不可靠了。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超前思维。

超前思维是20世纪哲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它从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出发,揭示了认识研究的新层面,为哲学百花园中增添了一片绿叶,为21世纪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平添了更多的理性成分。

本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超前思维,在《江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等核心期刊发表《论超前意识》、《超前意识与逻辑思维》等40余篇论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多篇论文获奖。

一 超前思维研究的历史进程

超前思维作为哲学研究特别是认识论研究的一部分,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就已经有所体现,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对共产主义的理性思考都包含着丰富的超前思维成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等,都蕴涵着丰富的超前思维颗粒,为超前思维的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代西方哲学的不同语系也为超前思维的研究培育了丰厚的土壤。沿着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发展线索,我们可以发现,在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的思想中,包含着超前思维的基础要素。经历过严冬的北方人往往会在每年的冬季来临之前备好过冬的衣物,但这并不是纯粹的经验主义,其中更多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沿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线索,我们也不难看到,在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论述中,则包含着超前思维的构成要素,包括康德在“二律背反”中对认识能动性的抽象发挥,费希特从“自我”出发提出的3条基本原理,谢林对理性王国的追求,黑格尔对人类认识辩证法的诠释以及费尔巴哈对“类”意识的创造,尽管都有唯心主义或者形而上学的痕迹,但都在客观上支持了超前思维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然而,超前思维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分支学科并且在我国开始比较系统的研究,应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追寻超前思维的研究轨迹,可以发现其大体上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

(一)从20世纪的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是超前思维研究的孕育和萌芽阶段

20世纪的哲学研究和政治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从另一个侧面给超前思维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哲学逐渐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武器。这使哲学的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封建社会的一片废墟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除了模仿当时的苏联模式之外,我们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对于未来发展目标,把握得也不是很准确,或者说很难把握准确,所以才导致了后来的冒进和浮夸。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一个比较合乎中国实际的发展目标,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这种情况,有些哲学工作者开始思考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理性问题,因而导致了50年代那场关于“是先有桌子,还是先有关于桌子的思想”的大讨论,在当时被视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之争。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反思这场争论,其中确实蕴涵着超前思维的萌芽。因为思想支配行为,如同盖楼,要先在人脑中形成一种框架,然后画成图纸,修改定稿之后,人们才开始动工盖楼。这实际上就是先有楼房的思想,然后才能盖楼。这里边的关键问题是人们关于楼房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实际上是涉及了超前思维的实践基础问题。这种楼房的思想是从别的楼房中借鉴而来的,在人类还没有楼房之前,人们盖的第一座房子,按照马克思在《巴黎手稿》的说法,是通过“蜜蜂建筑蜂房”学会的。因此说,把“先有关于桌子的思想然后才有桌子”的观点视为在思想方法上的唯心主义,犯了过于简单的错误。无论如何这场争论给人们研究超前思维以深刻的启迪。

20世纪60年代,苏联著名哲学家彼·尼·费多谢耶夫在他的著作《现时代的辩证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意识能否超越现实”这样一个敏感而新奇的问题,并给以肯定的回答,令中国哲学界耳目一新,并由此引发了许多哲学工作者对超前思维问题的思考。

(二)从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是超前思维学科研究逐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专题研究,如本人侧重超前意识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

(1)承认超前意识并不等于否定存在决定意识。这方面研究认为,承认超前意识是在肯定存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的前提下,承认在客观事物尚未出现前,意识可能把它想象出来,创造出来。

(2)关于超前意识的定义。研究认为,超前意识是指那些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先于客观事物的出现而出现、先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意识。要从与实践的关系来规定超前意识,即理想图式是指导实践的观念,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之初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作为活动结果的“表象”,它是实践过程的超前反映,是人类意识中超前进行了的实践过程。

(3)关于超前意识的产生、形成和发生过程。研究认为,超前意识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形成是知、情、意多种意识因素、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多种认知功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过程可分为判断与解决矛盾、想象和构思、系统的理论构思3个阶段。

(4)超前意识的作用和意义。研究认为,超前意识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社会变革能否成功,取决于超前意识所支配的力量是否大于落后意识所支配的力量。但并非一切超前意识都具有创造世界的积极作用,它也有是否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正误之别。即使是正确的超前意识,也还要具备某些具体条件。所以不能因为行动没有成功,就断言超前意识不正确。如果这样我们就无法理解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超前意识。

这一阶段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在《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5期发表的《论超前意识》、《求是学刊》1988年第5期发表的《理想图式简论》、《中州学刊》1989年第4期发表的《超前认识:反映性与创造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发表的《超前认识与再认识》、《争鸣》1989年第5期发表的《超前认识的特点》等论文。这些论文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超前意识的理论问题,虽然不系统,但确为超前思维这一认识论分支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这一阶段的成果和评价,1990年《中国哲学年鉴》曾对本人关于超前思维的研究作过系统介绍。

(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是超前思维研究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超前思维研究逐步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研究逐步向深入发展。

这一阶段主要为确立理论框架阶段,着重探讨了超前思维的层次、结构及其制约机制,从整体上阐述了超前思维问题。

这一时期超前思维研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研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在前期超前意识和超前思维的内涵、特征、作用和价值等一系列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有关学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零散的、不同的观点进行了逻辑归纳,并将其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富于理性的探讨。比如对超前思维基本内涵的表述,由现象到本质,通过逻辑推理和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事实的分析,得出结论:“超前思维是指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思想意识。”显然,这个表述要比先前专题研究阶段的表述更规范、更科学,也更完整。在理论体系上,由浅入深地系统论述了超前思维是什么,思维为什么能够超前,思维是怎样超前的,以及对超前思维的纵向思考、横向思考、内向思考和外向思考等等,并且从价值论、选择论和实践论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超前思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普遍关注。

(2)确立了理论框架。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把超前思维划分了不同的层次,系统论述了科学思维的层次性、一般思维的层次性和超前思维的层次性。从不断强化的生存意识、不断更新的交往意识、不断发展的理论意识和不断突破的科学意识4个层面论述了超前思维内在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将超前思维同传统意识、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作了比较研究,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差异性。将超前思维的性质、特征、结构、功能以及价值等系统研究,放在解释篇、分析篇和实用篇3个框架之中,从而使人们对超前思维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整体把握。

通过对超前思维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应该说,超前思维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超前思维学科不仅进入了一些名牌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选修课,而且超前思维一词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语。

本人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超前思维》,较系统地论述了超前思维的内涵、规律及基本框架。该著作获得辽宁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审著作二等奖。

二 超前思维研究的主体构架

本人在《超前思维》这部著作中探讨了超前思维的主体构架。超前思维研究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所展示的是一个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和富于理性的逻辑框架。其主体构架由解释篇、分析篇和实用篇三大部分组成。

(一)超前思维的逻辑起点

理论体系的建构要从逻辑起点开始,在逻辑起点需要对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做出解释。

(1)超前思维研究通过现象论回答了超前思维是什么,即通过现象分析揭示了超前思维的基本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随时都可能产生形形色色的超前思维。面对任何一件事情,当“怎么办”一词在头脑中出现的时候,超前思维就可能随之产生。更何况生活本身也离不开计划和希望,几乎所有的人,面对生活都有着自己的计划、愿望和理想。但并不是所有人的超前思维都能如期实现,有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有的则根本实现不了。关键在于这种认识是否立足于、符合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超前思维研究恰恰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了“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是超前思维的基本前提”这样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从而把超前思维同哲学史上的唯心论严格区别开来。

从现象抽象出规律,涉及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抽象或认识的发展过程涉及规律形式的发展,即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严格说来,超前思维是人们对规律的深层把握,往往超越了“北方的冬天很冷”、“南方的夏天很热”、“病毒具有传播性”、“生命具有延续性”、“植物具有生长性”这类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尽管这些规律在人们最初发现的时候有许多也属于对规律的深层把握。

超前思维从3个层面上体现了人们对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即从经验性规律到理论性规律,超前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层面侧重于科学创造,如波德定律的确立,电磁波传播规律的发现;从存在性规律到演化性规律,超前思维发展的第二个层面侧重于对人类进步的认识,如马克思当年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终将取代剥削阶级制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简单性规律到复杂性规律,超前思维发展的第三个层面侧重于人类思维本身,随着思维方式的不断更迭,一场更为深刻的思维革命即将到来。这三个层面形成了一种梯形结构,第一个层面较窄,越往下越宽。

(2)超前思维研究通过本质论回答了思维为什么能够超前,即思维超越存在的机理和条件。

思维能否超越存在,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哲学家一个多世纪,也是一个多世纪里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各种机械论者认为,思维不能超越存在,只能被动地反映或“摹写”存在;各种唯心论者认为,思维不仅能够超越存在,而且在存在之外形成了另一个“实体”。超前思维论者则认为,思维能够超越存在,但是并没有脱离存在。

这需要作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超前思维论认为,这种思维同所有的思维一样,都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存在的反映,就这一点而言,超前思维确实没有脱离存在;另一方面,超前思维论认为,这种思维一旦形成就同其他思维(或一般思维)有所区别,就具有了一种新的质的规定性,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把握的未来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又是能够超越存在的。

显然,超前思维的研究从本质上既超越了各种机械论,也否定了各种唯心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深化。

(3)超前思维研究通过比较论向人们揭示了思维是怎样超前的,即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进步性。

超前思维研究通过超前思维与传统意识、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比较研究,向人们展示了超前思维的特点和发生发展过程。

思维的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复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传统意识的思维方式,也有现代意识的思维方式,更有未来意识的思维方式,各种思维方式同超前思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今天的传统意识可能是从前的超前思维,比如说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来自他的一无所有;今天的超前思维也可能是明天的传统观念。但在同一历史时期,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因为它们之间毕竟存在着质的差异性,尽管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超前思维的生长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超前思维的形成过程正是对传统意识中落后观念的否定过程,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发展成熟的过程。

超前思维对传统意识的否定,是通过现代意识的否定形式来实现的,是在现代意识的内部孕育发展的。现代意识不等于超前思维,但现代意识可以发展为超前思维。

超前思维是比未来意识更有根基的意识。二者虽然都是反映事物的发展趋势,都是尚未实现的一种意识,但超前思维是立足于现实、超越现实咫尺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一种思想,科学的成分多,幻想的成分少。而未来意识则是一种远离现实的一种不确定的意识,幻想的成分多,科学的成分少,是一种比超前思维缺少实践根基的意识。

(二)超前思维的运行机制

超前思维研究在逻辑起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超前思维的纵向思考、横向思考、内向思考和外向思考4种分析方法,从发展论、层次论、结构论和功能论4个层面,揭示了超前思维的运行机制。

(1)通过纵向思考揭示了超前思维的发展。

历史的起点往往是逻辑的起点。超前思维研究将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对当代思维主流的探讨,揭示了超前思维的逻辑规则;通过对古代思维前史即原始思维的探讨,揭示了超前思维的历史轨迹。如果说在对超前思维逻辑规则的揭示中,使人们更深刻地把握了超前思维的历史轨迹,那么在对超前思维历史轨迹的揭示中,则使人们更完整地理解了超前思维的逻辑规则,并通过对历史轨迹和逻辑规则的推演,帮助人们找到了超前思维的起点和运行机制。

(2)通过横向思考揭示了超前思维的层次。

超前思维研究将各种不同的思维放在思维总体框架中进行了具体剖析,分别论述了科学思维的层次性、一般思维的层次性和超前思维的层次性。

科学思维分为美学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简单性思维4个层次。这4个层次作为科学发现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把握超前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从原始意义上看,主体或群体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多层体系,主体或群体根据需要而形成的一般思维,也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即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规范、信仰、世界观和哲学意识4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

与一般思维相比,超前思维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各种各样的超前思维在社会中体现出来并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可循的,而是有其自身的表现方式和发展规律的。超前思维根据社会存在的发展规律可以分为生存意识、交往意识、理论意识和科学意识4个层次,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超前思维的4个层次,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梯形结构。生存意识和交往意识是人类超前思维的基础,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理论意识和科学意识在人类超前思维中居于较高的层次,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人类真正需要也真正缺乏的恰恰是理论意识和科学意识。这有待于人类思维的发展,我们通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

(3)通过内向思考和外向思考揭示了超前思维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对超前思维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它的内部结构,并且通过结构展示它的社会功能。

超前思维的结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基本的思维要素之间发生什么样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超前思维体系的整体结构;二是各个基本的思维要素内部具有什么样的特殊的微观结构。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超前思维建构的基础;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形式,也是超前思维建构的主干;推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是超前思维建构的内在机制。推理可以使超前思维合乎逻辑地向前发展。

思维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就产生了一定的功能。超前思维的社会功能分为社会预见功能、社会改造功能、社会创造功能和社会价值功能4个层次。

超前思维研究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将人们对超前思维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超前思维的实用价值

理论体系展开之后要有一个归宿,这个归宿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超前思维研究正是抓住了实践这个关键环节,把超前思维这一灰色的理论变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绿叶。通过价值论、选择论和实践论3个方面的系统论述,构成了超前思维的“实用篇”。

超前思维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学科,是一系列应用学科(如未来学、预测学、战略学、生态学等)的理论基础。

其实用性、现实性和基础性表明,超前思维具有完整的、深刻的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任何科学知识原理都以理论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任何理论都企图以普遍化的方式再现着客体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系。超前思维的理论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深层上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张扬理性,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

“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通常只是解释为意识一旦形成,也就不一定随着存在的变化而立即发生变化,即意识具有某种稳定性甚至惰性。现在,面对着深层次的改革,落后的思想、保守的思想、过时的思想的确阻碍着改革的进程,这种阻力带给社会的是一种惰性、一种障碍,是一种滞后的力量。认识了这种“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就会认识到观念更新、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这只是理解“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理解了超前思维,就会对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另一方面有深刻认识,即意识一旦形成,也有自己的内在机制和发展变化规律。相对于存在的变化来说,思维不仅可能落后,也可能超前。从思维本身来讲,它也有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过程。

当一种新的思想诞生的时候,它就会取代旧的思想,在思维内部建立起一种机制,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机制,一种变化发展的机制。

落后的意识只能对社会起阻碍作用,只有超前的思维才能指导实践。

虽然任何一种理论都实际地包含着应用的要求,但并不等于说任何一种理论都能够实际地加以应用。特别是作为哲学理论,只有当它反映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的要求,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并对社会实践有具体的指导作用时,才能够实际地加以应用。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帮助人们能够在新的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掌握新的先进理论来解决新的问题,并和当前落后的思维作斗争,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显然,这种先进的理论所反映的不仅是客观现实,而且反映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这种反映并揭示社会实践规律性发展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恰恰是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所体现的则是超前思维的真正价值。

综上所述,超前思维研究通过对逻辑起点的解释,对理论内核的分析以及对实用价值的阐述,构成了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表示如下:

三 超前思维研究的未来展望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探讨超前思维研究的发展趋势,不难找到它的生长轨迹。

新时期我们面临着许多诸如世界多极、经济危机、文化碰撞、信息爆炸以及贫富差距拉大等国内外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越来越突显的问题,迫切地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加以指导,这就注定了超前思维本身以及超前思维学科研究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生命力。

超前思维研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将体现出以下3个主要特点。

(一)反映时代精神

在新的世纪里,超前思维研究将更加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促进时代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思维方式。

原始思维是原始思想的结晶。这是一种直观的思维,是以具体性著称的思维,注重具体的细节、具体的形态和具体的联系。但是,原始思维中包含着一定的想象成分,想象使原始人不再局限于直观和具体,想象使原始人能够回首过去,注视未来。然而,原始思维终究不是一种能够继往开来的思维,这是直观思维固有的局限。

传统思维是农业时代思想的结晶。这是一种突破了直观的思维,它注重现实,注重经验,注重探索。但是,传统思维所注重的现实、经验和探索,是一种以“过去时”著称的思维。尽管这种思维突破了直观的局限,但毕竟是一种历史包袱过于沉重的思维。

现代思维是工业时代思想的结晶,这是一种充满了直觉和灵感的思维,是一种注重综合的思维。它注重科学的综合、理论的综合、产业的综合、思想的综合以及方法的综合。但现代思维是一种以“现在时”著称的思维。这种思维能够勇敢地告别过去,却不能有效地把握未来,因为它还不善于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地综合起来。

超前思维是后工业时代思想的结晶。也可能有人把我们这个时代称为信息时代、生态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但它确实是工业时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所拥有的倚重信息技术,生物、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科技革命、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事物,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个时代的思维有着不同于以往各个时代思维的重大差别,这个时代正在呼唤、培育和创造一种新的思维。这种思维不仅能够突破已知的局限,还能突破未知的局限,突破从已知走向未知的局限;这种思维不仅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还能超越未来的局限,超越从现实走向未来的局限。

这种思维的突破,是一种时代的飞跃。

这种思维的超越,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这是一种在新时代成为主流思维,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超前思维。

时代将为超前思维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超前思维将促进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二)关注人类命运

超前思维研究将越来越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超前思维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要求即是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需求。显然,这是一种超前的意识、超前的修养、超前的素质、超前的思维。

这种超前思维所关注的是把几代人的利益协调起来。

随着超前思维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具备超前思维素质。

可持续发展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它更需要超前思维。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几代人的需求和利益,也要考虑不同区域,特别是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它要求发达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不发达地区的利益为前提。这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且对于中国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发展也要面对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西北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差异,而不论哪一类地区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只有超前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

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不难预见,超前思维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以及发展问题;将把研究的视角调整到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上来。

(三)体现理论创新

在学科发展中,超前思维研究将同理论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通过理论创新实现超前思维的价值。

温家宝总理在两年前曾经指出,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围绕新科技革命,一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世界竞争已经拉开帷幕。这是一个渴望创新、催生创新和有利于创新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华民族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需要新的理论,而新的理论需要新的思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超前思维才能和理论创新找到切合点。

创新有很多种,包括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等等,但这些创新都离不开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具有3种模式,即概念创新、结构创新和功能创新。概念创新就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概念,比如“资本论”、“剩余价值”、“知识经济”等等;结构创新不一定要创造一个新的概念,而是把不同的概念进行新的组合,体现一种新的理念,如“科学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等等;功能创新则是注重理论在新的实践中的实用价值,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原理,但将其放在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的现实中,就显示了极大的社会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往往不是概念创新,而是结构和功能创新。但不论哪一种理论创新都需要超前思维。

因此,超前思维研究将把理论创新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载体,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展示超前思维恒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