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书按照“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分析”的逻辑思路、“总—分—总”的行文模式来进行探讨。具体而言:
第一,明确临空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构建临空经济效应体系和总体分析框架。在对现有文献述评的基础上,发现现有研究多是基于“机场作用”视角来研究机场或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亟须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来系统研究临空经济的效应,并把市场、空间、结构等因素纳入临空经济效应分析中。而学界目前对临空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等概念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定义模糊或概念混用。所以,在系统分析临空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效应之前,有必要厘清临空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等关键概念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临空经济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应体系,提出临空经济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所存在的市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重构效应,形成一个总体分析框架,以清晰呈现后续研究脉络。
第二,分别系统分析临空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市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重构效应。为凸显临空经济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应类型及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本书分别对临空经济的市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重构效应进行系统研究。在对每个效应的分析中,研究思路均为“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均为2004—2015年中国35个主要临空经济区、空港城市相关数据。具体而言:基于空间经济理论探讨临空经济市场效应的内涵及机理;然后从中剥离出临空经济市场扩大、市场一体化两种子效应,并分析两种子效应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通过构建市场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临空经济市场效应。基于空间经济理论、外部性理论探讨临空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的内涵及机理;然后依据受影响区域的空间区位差异将空间溢出效应细化为连续型、离散型两种子效应,并对两种子效应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临空经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研究临空经济重构效应的内涵及机理;然后对其产业与技术重构效应、空间重构效应两种子效应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最后运用超制图学技术、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临空经济重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对每种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基于中国临空经济发展实践,采用了2004—2015年中国35个主要临空经济区、空港城市相关数据,实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通过以上三方面内容的系统分析,以期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临空经济各种效应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第三,针对如何推动临空经济效应发挥、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总结研究结论,指出本书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5所示。
图1-5 研究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二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与统计调查相结合
文献分析法是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一种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信息获取方式。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归类、分析,以期能够准确客观地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视角以及研究的不足,为规避可能的研究误区、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无论是对临空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的纵向反思和阐释,还是对临空经济在区域发展中效应发挥等问题的区域间横向比较和借鉴,也都离不开大量的文献收集和分析整理工作。本书相关文献收集渠道主要有:第一,来自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国家社会科学学术文献数据库,包括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报纸、博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统计年鉴、会议论文等资料。第二,来自已经出版的中英文专著,主要获取途径为图书馆借阅、在线搜集或购买。第三,来自学校图书馆外文数据库中的国外文献,以及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等可在线查阅的英文文献。第四,来自相关区域的临空经济区规划、政府政策报告、工作报告、统计资料、官方媒体报道等。
作为一篇理论分析为主的研究,必须要有丰富的具有充足说服力和显著代表性的统计调查做支撑。所以,论文将统计调查法与文献分析及其他分析方法有效结合,以实现相互呼应、相互佐证,尤其是在临空经济每一种效应的论证中,无论是作用机制的定性分析;还是对每种效应的量化测度,都基于一定的统计调查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做针对性的剖析,从中抽象和解构出一般性或普适性的结论以佐证相关观点。虽然统计调查也难以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结论,但是有助于证实文中所论述的理论,或者得到否定性的结论,说明“不是什么”或“仍存在哪些不足”的问题。为保证统计调查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基于代表性、可行性、科学性的原则对调查对象进行甄选,本书涉及的统计调查对象均为典型性的临空经济区、空港城市(如重点选取了中国35个主要空港城市),并对其中个别对象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文献分析与统计调查法的综合运用,以期能够从个别中解剖或抽象出一般性结论,将调查样本的共同本质、特征、属性和变量提炼出来形成科学的结论。
(二)比较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
比较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是本书采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由于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及其政策优惠等多方面差异,造成中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区域在交通设施、临空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在探讨临空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效应过程中必须强化对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才能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另外,临空经济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从而决定了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也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当前中国有些区域临空经济已进入成长期甚至是成熟期,而有些区域则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有必要比较分析不同阶段下临空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特点、动力机制等。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还涉及区域财政、劳动力、科学技术、产业等要素;不仅涉及机场、航空运输、临空经济的作用,而且涉及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相应的临站经济、临港经济等的共同作用。所以,在研究临空经济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应时,必须强化系统分析法的运用,并通过与比较分析法的有效结合,更全面系统地考察影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类相关要素,对临空经济的效应作出更加准确的评价。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临空经济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各类效应的发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并受到一系列要素的影响,本书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探讨。
定性分析主要体现在对现有国内外临空经济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探讨了临空经济的演生、内涵特征,分析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现阶段的内涵与目标要求,并分别基于空间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等理论提出了研究假设,构建了理论分析的核心框架,系统阐释了临空经济相关效应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为提升本书结果的可信度,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构建了多个数理模型,采集中国35个主要临空经济区及空港城市2004—2015年相关数据进行了定量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运用市场引力模型论证了临空经济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效应;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论证了临空经济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运用超制图学技术、普通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论证了临空经济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