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空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文献述评

本书主要是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为背景研究临空经济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有哪些效应并进行实证验证,探讨临空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总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临空经济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之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已比较成熟,因而本书的文献述评主要是围绕国内外研究临空经济的文献而展开,如临空经济的内涵界定、临空经济的形成与演进机理、临空经济的产业与空间结构、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以厘清现有研究内容,为更好地开展本书研究奠定基础。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

就临空经济相关学术论文而言,基于 Springer、SD Elsevier 两大英文数据库以主题词为“airport economy”的检索方式对历年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发表在SSCI来源期刊上的文献共有323篇;基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以“主题=临空经济”的检索方法对1978—2018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仅为69篇[20]

就临空经济相关著作而言,国外临空经济相关研究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麦金利·康维(Mckinley Conway)所著的《空港城市:21世纪新的全球交通中心》(Airport Cities 21: The New Global Transport Centers of the 21st Century, 1993),该书被认为是“目前关于临空经济最权威的著作”(谭淑霞等,2012);约翰·卡萨达(John D. Kasar da)所著的《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Aerotropolis- The Way We'll Live Next),该书提出了速度经济理论,并系统分析了航空大都市这一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国内学者出版的有关临空经济代表性学术著作主要有《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临空经济发展探索:以长沙为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报告》《航空港经济区(郑州)重点产业培育研究》《临空经济理论探索与实践》《临空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对策——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 《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航空都市区的发展和实践》等。

为深入探索国内学者对临空经济的研究现状,基于CNKI数据库,进行主题和关键词变换检索,统计临空经济相关主题文献数量,得到以下统计数据[21]:主题为“临空经济”的文献有2420篇;主题为“航空经济”的文献有274篇,主题为“航空产业”的文献有7035篇;主题为“航空城”的文献有1230篇;关键词为“临空经济”的文献有4052篇;关键词为“航空经济”的文献有73篇,关键词为“航空产业”的文献有5548篇;关键词为“航空城”的文献有1822篇。此外,为分析文献来源结构,进一步基于CNKI数据库以“主题或关键词=临空经济”的检索方法对1978—2016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有4879篇文献符合条件,其中,771篇来自学术期刊,占总量的15.8%; 109篇来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占总量的2.2%;仅有8篇来自博士学位论文,占文献总量的约0.16%;其余文献来自报纸以及国内外会议论文,占总文献数量比重高达82%。按照被引用率进一步聚焦,发现被引10次以上的文献总共有91篇,期刊论文中曹允春教授2006年发表的《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一文被引94次,居被引用文章最高位;学位论文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雪妮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一文被引65次居最高位;在学位论文中,多数是运用一种分析工具探讨某个临空经济区具体发展问题。整体而言,国内有关临空经济的文献数量已较为可观,但是多集中于从案例分析、规划建设等角度归纳总结临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情况,或是将临空经济作为学术背景去研究某一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相对于众多的应用性研究,专门从事临空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及文献数量并不多[22]

(二)临空经济内涵研究

国外学者对临空经济内涵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并提出了机场综合体(Airport Complex)、机场聚落(Airport Cluster)、空港城市(Airport City)、航空大都市(Aerotropolis)、航空城(Aviation City)、航空商务集群(Air-commerce Cluster)等概念。1965年美国著名航空专家、康维国际(Conway Data Inc.)创始人麦金利·康维(Mckinley Conway)发表了The Fly-in Concept一文,最早提出了“临空经济”的概念,认为临空经济将在企业区位选择、城市规划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后续出版的《空港城市》(The Airport City, 1970)、《空港城市:21世纪发展新概念》(The Airport City: Development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 1980)、《空港城市:21世纪新的全球交通中心》(Airport Cities 21: The New Global Transport Centers of the 21st Century, 1993)等系列著作中,麦金利·康维对临空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基于机场核心作用从区域功能拓展和集成的角度逐渐形成提出了机场综合体(Airport Complex)概念:以机场为核心,融合航空运输、仓储物流、旅游休闲、餐饮购物、产业开发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欧洲学者奥马尔(Omar E.L. Hosseiny, 2003)从机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出发,认为机场的存在以及投资建设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会增加区域就业岗位、吸引众多商业及相关经济活动向机场附近聚集,并在与多种陆路交通方式相互衔接的驱动下,使机场区域成长为多模式交换节点并不断成长为“航空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著名临空经济专家约翰·卡萨达(John D. Kasarda, 1991, 2011)教授从交通运输方式变革角度提出了“第五冲击波理论”并创立了“航空大都市”模型,认为:在当前数字化、全球化和以时间价值为基础的竞争体系中,航空运输已经成为继海运、河运、铁路、高速公路运输之后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五冲击波”;航空运输改变了工商企业区位选择模式,吸引航空偏好型企业向机场周边集聚从而形成临空产业走廊和产业集群、产业带,驱动新城市的产生即形成“航空大都市”(Aerotropolis)[23]

国内学者对临空经济内涵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从要素流动、产业发展、空间演变等角度对临空经济内涵进行了探讨。曹允春(2009)认为,临空经济是一种要素流动与集聚现象,航空运输唯有能推动人口、资本、信息、技术、贸易等要素在机场周边形成大规模集聚,才能催生出临空经济;张军扩(2007)认为,临空经济是一种产业现象,是交通运输变革和产业升级的产物,是机场产业与地方产业相互联系融合而催生出来的;欧阳杰(2017)认为,临空经济是一种空间现象,机场是临空经济产生的基础,缺乏机场作用的经济不能被称为是临空经济,这也是临空经济又被称为“机场经济”(Airport Economy)的原因,所以,对临空经济的界定应主要限于机场周边区域,其产生与发展以机场特别是大型航空枢纽为依托,并受机场规划、功能定位、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围绕机场最终形成临空经济区、航空城或航空大都市;刘伟(2006)认为,临空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光有机场并不必然产生临空经济,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机场客货吞吐量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以航空客货流为支撑、以航空运输为指向的多种产业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独特的经济发展形态。

(三)临空经济形成、演进机理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宏、微观层面探讨了临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John D. Kasarda(1999)从宏观层面研究了临空经济的形成动因,提出交通运输变革会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和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21世纪突出表现为大型枢纽机场不断吸引经济活动向机场周边空间集聚,在这种作用下催生出了临空经济。A.C.I. Europe 和Yourk Consulting(2002)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临空经济的形成条件,认为机场市场定位、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性、城市土地开发模式是影响临空经济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Omar E.L. Hosseiny (2003)认为,临空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机场容载量、所依附区域环境、陆路交通网特点、机场地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五大因素。

国内学者侧重于研究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机场与航空运输活动、腹地经济发展、城市多中心空间分散、政府引导开发、空间距离、交通便捷性、临空产业集群发育水平等多个方面分析临空经济的形成、演进。何艳和张瑜(2012)研究了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动力因素,提出临空经济区发展主要由机场吞吐量、运行效率、临空产业集群等内部动力和区域对外开放水平、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外部动力共同决定,中国大部分临空经济区仍处于外部动力为主、内部动力为辅的发展阶段。李非等(2012)认为,临空产业集群是临空经济区形成的核心力量,中国大型航空枢纽已进入临空产业集聚阶段,而大部分区域性航空枢纽尚处于运输经济向产业集聚过渡阶段。吕斌和彭立维(2007)认为,临空经济区的形成是大规模航空运输、企业区位选择标准变革、大城市多中心发展趋势、政府推动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江崇莲(2010)认为,航空港服务体系、综合交通网络、航空指向型产业聚集以及区域政策支撑是影响临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孙波等(2006)认为,临空经济区与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是临空经济形成的一般机理。张军扩(2008)基于机场、空港区、腹地经济三者间的互动关系,从微观企业区位选择标准变动、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角度研究临空经济的形成和演化,认为枢纽机场客货吞吐量支撑、企业区位选择偏好向时间敏感性转变、腹地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是临空经济形成、发展的基本要素。祝平衡等(2007)学者从临空经济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出发,认为大型航空枢纽、立体交通体系是临空经济产生的充分条件,大规模临空产业集群、发达的腹地经济及广阔的市场空间则是必要条件。曹允春(2009)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航空运输能改变区域的可达性、降低运输时空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从而能有效吸引各类产业在机场周边集聚,并在正反馈自我强化机制作用下逐步强化集聚,最终形成了临空经济区,此外,基于主导动力不同,基础性、内生性、外源性三大动力在临空经济演进机制中的作用有明显差异,从而使临空经济呈现阶段性跃进特征。

(四)临空产业研究

国外学者对临空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特征及产业分类、空间布局等方面。在产业分类上,Florida R.等(2015)认为,机场周边区域对航空物流、航空制造等产业最有吸引力,从而会不断引起这些产业的集聚,这在世界各大枢纽机场表现尤为明显,如韩国仁川、美国孟菲斯通过发展临空经济成为世界著名航空物流枢纽,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加拿大蒙特利尔则成为著名的航空制造业城市;Jacco Hakfoort(2001)认为,科技进步及经济全球化推动产业不断向高端性、开放性升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单位产品承担运费能力及对时间的敏感性也越来越强,从而对航空运输产生较强的依赖,所以,机场周边区域能吸引智能终端、通信设备、光学仪器、高端制造、药物制品等产业的集聚;Conventz S.和Thierstein A.(2015)认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高端商务往来更加频繁,因需高频次、远距离商务交流从而对交通的便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机场区域因其全球易达性能吸引众多公司总部、金融机构、法律会计、广告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不同类型的临空产业对机场的依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剑桥系统研究所Glen E.Weisbrod等(1993)学者基于对欧洲、日本、北美等多个大型机场周围6千米范围内的调查,按照机场对经济活动的吸引程度,将临空产业分为非常高度集中—高度集中—中等集中—越来越集中四大类型,并分别倾向于布局在空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等区域;Omar E.L. Hosseiny(2003)基于空港与腹地城市的互动发展研究了临空经济空间成长机制并将其划分为空港(the airport domain)、空港地区(the sector of the airport)、空港区域(the airport's region)三个阶段,提出临空经济空间范围不断扩张的同时经济活动内容也更为丰富,逐渐从机场经营和辅助业务为主导向非航空收入过渡,最终成长为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John D. Kasarda(2006)基于廊道加集群创造了“航空大都市”模型并对其内部空间布局进行了解构,提出航空大都市环状交通系统内部主要布局航站楼购物中心、会议中心、高档商务酒店、货运处理设施、停车场、机场办公室、鲜活易腐货物中心、多式联运衔接平台等,环状交通系统外部主要布局高科技产业园、及时制造产业园、航空物流产业园、保税仓储园区、自由贸易区、酒店与休闲娱乐区、商务办公走廊、购物餐饮区、居住区等。

相对于国外学者重点关注临空产业特征和分类等问题,国内学者更加关注临空经济区内产业结构的演变、临空产业集群发展等内容。在产业结构演变方面:杨友孝和程程(2009)认为,临空产业结构演变是一个持续性动态过程,探讨临空经济区内产业演变等问题必须用动态的思维、结合临空经济生命周期来展开,并把临空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准备、成长、成熟、瓶颈、航空城开发五个阶段,结合城市化相关理论,提出临空产业结构会依据航空指向性的强弱变化呈现出阶段性演替的形态;刘雪妮(2008)提出,随着临空经济的发展成熟,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将经历从交通运输业为主导向多样化产业协同的趋势演变;李非等(2012)研究了临空经济发展每个阶段驱动产业演进的动力因素,并提出临空产业正呈现出集聚水平进一步强化、产业结构更加高端化、与世界经济互融性不断增强的整体演变形态。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王巧义(2014)把中国临空产业集群划分为市场主导、政府主导以及政府市场互动型三种类型,并有针对性地对临空产业集群的实施路径提出建议;张明莉(2013)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时间、空间、产业、组织网络四个因素纳入临空产业集群的研究中,构建了临空产业集群发展分析框架;赵冰和曹允春(2013)研究了中国主要机场周边区域临空产业集群发展形态,提出中国当前应倾向发展航空运输、临空高科技和临空现代服务三大产业集群;王志清(2006)等系统分析了民航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以及区域特点,论证了航空港与民航产业集群间的辩证关系,提出可在京津冀区域大力发展民航产业集群的建议;周柯和曹东坡(2015)研究了临空经济重点产业培育问题,提出应重点培育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集群;刘雪妮等(2008)基于集中系数计算方法研究了临空产业集群的识别问题,提出临空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阶段性,地方政府培育临空产业集群需考虑其所处发展阶段性差异及存在的不足,侧重于发展航空运输相关产业、服务业、地方优势产业等。

(五)临空经济区管理研究

机场管理是临空经济区管理的重点,国外学者主要对临空经济区机场商业管理、机场航线管理、机场基础设施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Smahel T.(2017)认为,机场航线网络直接关系到区域的通达性水平,会对游客满意度、区域制造业及生产服务业发展、区域就业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特别注意航线网络的优化,不断提升机场的连接度。Bowen J.(2000)研究了1979—1997年东南亚区域国际航空运输通达度的变化模式,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融入国际航空运输网络对于吸引资金、货物、人员、信息等要素资源极为重要,政府应运用各种手段推动航空运输业自由化、机场发展,并要特别注重航空运输网络的重构。Gitto S.(2012)使用数据包络法(DEA)评估了2000—2006年意大利机场管理改革对28个机场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机场活动能影响政策制定,进而会通过影响私人资本流入、服务自由化、特许权授予等方式促进效率提升。Prager F.(2015)研究发现,降低游客在机场的排队等候时间能够产生极大的经济效应,各机场应提高管理效率,在检票、行李托运、值机等方面减少旅客等候时间。Adler N.等(2014)基于东北亚运输市场情况,研究了航空运输自由化、天空开放政策、机场时刻资源分配等的影响,认为这三个因素对促进本区域航空运输业发展、增进消费者福利都有重要作用,机场管理应大力推动航空运输自由化和空域资源进一步开放,同时更科学地安排机场时刻资源。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临空经济区管理的重要内容:Michel Van Wijk(2011)基于荷兰史基浦机场、德国法兰克福机场所在的两大区域,研究了两个临空经济区政府在土地管理上的区别,指出史基浦机场区域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协调的土地管理模式,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而保障土地充足供应,而法兰克福机场区域因难以建立跨区域规划协会导致了土地供应协调失败,因此法兰克福机场所在区域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土地开发利用。John D. Kasarda(2009)把临空经济区土地管理模式分为市场驱动型、等级制度驱动型、网络驱动型、混合型四种类型,市场驱动型下临空经济区因利益各方均以市场为导向从而难以形成统一的发展共识,导致协调土地供给极为困难;等级制度驱动型下通过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的方式能够实现土地的高效开发,也是大部分临空经济区所采用的土地管理模式;网络驱动型主要是因为临空经济区土地开发可能会涉及多个行政单位,需其相互协调从而形成网络型管理模式;混合型则是上述三种土地管理模式之间不同形式的组合。

国内学者对临空经济区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临空经济区功能定位、运行效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等方面。沈丹阳和曹允春(2014)运用DEA数据包络法研究了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认为机场、腹地资源、结构是影响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并针对如何强化临空经济区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率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杨深和陆超(2014)结合揭阳市临空经济区管理实践对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基于临空经济区不同发展阶段,依次选择领导小组—大管委会—直属分局等管理体制,提升临空经济区管理水平。史普润等(2012)运用灰色关联模型,选择江苏七个临空经济区为样本对临空经济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汤宇卿等(2009)探讨了临空经济区的功能定位,认为临空经济区功能定位模糊、区内产业航空指向性不强是目前临空经济区管理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方明和袁堃(2010)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区位、管理、环境和基础服务是影响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四个因素。曹允春等(2006)针对如何提升临空经济区竞争力做了研究,认为政府应在制定临空经济区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强化对临空产业的遴选制度安排,不断提升临空经济区软、硬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创新并协调好临空经济区建设所涉及的各区域及部门利益关系。

(六)临空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与阶段研究

随着临空经济区在全球大型航空枢纽周边不断涌现,基于实践需要,临空经济空间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主要对临空经济空间形态、空间演进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上逐步从前期定性、介绍性描述为主向定量、应用性研究为主转换。国外学者主要以临空产业对机场的依附程度为依据来划分临空经济空间结构。剑桥系统研究所Glen E.Weisbrod等(1993)将临空经济区空间结构划分为“空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四个部分;John D. Kasarda(2006)基于廊道加集群提出“航空大都市”模型并对其内部空间产业布局情况进行了详细解构(见图1 -4),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图1-4 航空大都市模型

资料来源:John D. Kasarda, What is an Aerotropolis, http://aerotropolisbusinessconcepts. aero/the-aerotropolis/。

国内学者主要从临空经济区成长过程、不同产业对航空枢纽依附程度、机场影响范围等角度对临空经济区空间结构进行划分。曹允春(2009)认为,机场从原先功能单一的交通集散场所成长为多功能的临空经济区,其空间演进也遵循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等生命周期一般过程,分别对应着航站区、航空港区、临空经济区三个空间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可从机场资源条件、客货流量、产业规模、与腹地区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识别,同时,在临空经济区内部有其明确的空间功能分区,临空工业区、农业区、服务区、旅游休闲区、居住区等功能区不断形成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形态;张军扩等(2008)认为,不同产业对航空枢纽的依赖程度不同,使临空经济区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一定层次的圈层结构,并将其依次划分为机场区、空港区、航空城、临空经济区、临空经济经常影响区、临空经济偶发影响区;李健(2005)、王学东(2014)也以不同产业对航空枢纽的依赖程度差异将临空经济空间结构划分为空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区与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外围辐射区,并对每个区域范围作了具体界定;刘洋(2006)把以机场为地理中心、10—15千米为半径的环状区域内部细化为中心机场环、商业服务环、制造配送环、外围环。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影响下,包世泰等(2008)学者尝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来构建临空经济区空间分析模型,对临空经济区范围界定、产业空间布局等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国外对临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主要是基于世界成熟临空经济区发展经验来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在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沈露莹(2008)从主导产业差异的视角将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划分为以孟菲斯机场为代表的航空物流型模式、法兰克福机场为代表的物流商务并重模式、仁川机场为代表的休闲产业模式、以史基浦机场为代表的多元化综合型模式、以西雅图机场为代表的航空制造型模式;周少华和韦辉朕(2009)从临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差异的视角,将其划分为政府主导、机场(企业)主导、政府与机场(企业)共同主导三种模式;杨友孝和程程(2008)从临空经济扩张方式差异的视角,将其划分为渐进式、跳跃式、更新式和大型航空城式四种模式。阶段性是临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临空经济阶段性演变方面,练振中(2011)结合国际上成熟临空经济区发展的经验总结和城市化相关理论,把临空经济划分为准备、成长、成熟、瓶颈、航空城开发五个阶段;曹允春(2009)基于对临空经济的发展支撑、表现、作用的识别,运用生命周期理论把临空经济划分为形成期(机场极化空间)、成长期(临空产业综合体空间)、成熟期(知识创新空间)三个阶段;魏晓芳(2010)等出于对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模式研究的需要,把临空经济分为初级、快速成长、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吴国飞和陈功玉(2014)根据临空经济区内临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及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式,把临空经济划分为运输经济、临空产业集聚、城市经济三个阶段。

(七)临空经济在区域发展中作用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是从“机场作用”的角度选取个别大型枢纽机场作为研究对象,将机场看作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经济体来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就业、税收等方面的影响。1952年美国总统机场委员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尽管很多机场从航空运输及飞机飞行需要来看已规划建设得较为完善,但是机场作为城市的重要部分,与城市间的关系还不够紧密;Karsner D.(1997)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研究了1940—1980年机场、航空运输对美国城市经济与地理结构的影响,认为机场的出现和发展给美国城市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地理变化,促进了美国工业社会的转型并推动美国后工业文化的形成,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普及使机场周边区域发展超出许多人预料,形成独特的经济区,推动众多学者和机构开始强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Suksmith P. L.和Nitivattananon V.(201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航空运输对区域居民财产价值与管理的影响,提出航空运输会从安全、噪声、环境、空气污染、交通五个方面引起居民财产价值改变,并基于曼谷国际机场进行了案例分析;Siyan Peter 和 Mohammed Nuruddeen Isa(2017)等基于尼日利亚四个国际机场2003—2015年数据资料,采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航空运输对尼日利亚经济增长影响,发现航空运输活动与尼日利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Karacor E. K.和Korshid D.(2015)以伊斯坦布尔第三机场为例,研究了机场与航空运输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Denise Zak和Michael Getzner(2014)基于文献分析法对欧洲中部机场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做了全面总结;Mosbah S.和Ryerson M. S.(2016)研究了美国大都会区机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机场可以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但应注意不同大都会区机场影响的多样性,科学评价机场扩张的影响;Brueckner J.(2003)基于美国大都会区机场研究了航空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增长、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牛津经济预测中心(Oxford Economic Forecasting, 2006)研究了英国航空业对英国经济增长、贸易、旅游、投资的影响;Stilwell J.和Hansman R. J.(2013)基于美国机场周边工业分布情况研究了航空运输业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航空运输能够通过改变区域生产效率、市场进出便捷度、商业区位选择,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机场协会(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ACI)、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ICAO)、航空运输行动小组(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ATAG)、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IATA)等国际机构对临空经济的作用开展了持续性研究,并实现了从定性研究向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转变。1992年国际机场协会欧洲部(ACI Europe)发布了《机场:重要的经济伙伴》(Airports-Partners in Vital Economics)的研究报告,对机场的经济作用做了概括性的阐释;2002年与约克咨询公司(York Consulting)共同发布了《欧洲机场:创造就业与繁荣——一部经济影响研究工具书》(Creating Employment And Prosperity in Europe: An Economic Impact Study Kit)的报告,运用当时最新的数据深入探讨了机场在提升区域可达性、促进社会扩张、推动旅游业发展以及驱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把机场经济功能划分为直接、间接、引致、催化四种类型,对每种类型的内涵、测度方法、数据搜集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在此基础上,ACI Europe又分别于2004年和York Aviation发布《欧洲机场经济社会影响》(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Airports in Europe)、2015年和InterVISTAS发布《欧洲机场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催化剂》 (Economic Impact of European Airports-A Critical Catalyst to Economic Growth)等研究报告,明确指出机场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其作用突出表现在会通过直接、间接、引致、催化等路径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拉动社会就业等方面,并进行了量化测度。ATAG(2016)也采取了类似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对全球机场的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测度,认为航空运输能够驱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为全球经济增长、就业、贸易联系、旅游业发展提供动能,并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国内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探讨机场运营、航空运输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方法上以投入产出法、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等为主。管驰明和马奇骐(2010)研究了航空运输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构建VAR模型运用中国1985—2007年相关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航空运输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罗黎明(2011)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湖南省2002年航空运输业与区域产业关联情况进行了测度,发现航空运输业对其他产业与外部环境有较强依赖性并呈现典型的“后相关”特征,航空运输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旅游业;孙淑芬(2012)运用投入产出模型、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相关数据资料研究了民航机场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问题;匡旭娟和谢立(2017)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航空运输与国际贸易关系问题,发现中国及其贸易国GDP规模与航空货运量呈正相关关系;苏建军等(2012)基于1985—2008年中国30个省区相关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了航空客运量与旅游客流量的关系,发现航空客运量对国内旅游客流量增长影响较为显著,能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刘雪妮等(2007, 2009)借鉴国际机场协会欧洲部(ACI Europe)的分析方法,把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就业的影响分为直接、间接、引致、催化四种方式,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对北京经济增长、就业的直接、间接、引致、催化影响,并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中国航空运输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珠三角、长三角区域航空运输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赵伟伟等(2014, 2018)运用图表法、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航空运输活动对中国城市体系格局演变的影响,并探讨了航空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机场高效运营可提升本区域的连通度,从而强化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对本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6)以首都国际机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北京临空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就业增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空间优化等的影响;赵文(2011)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案例,基于临空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和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了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机理;高友才和汤凯(2017)研究了临空经济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和改革指向,提出临空经济能够通过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价值提升、技术革新等多条路径推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化解;同时,基于时空角度的分析发现,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两系统整体呈“U”形耦合结构。

二 国内外文献评析

整体而言,现有对临空经济的研究正逐渐从早期的现象描述,到对临空经济相关概念、内涵、空间特征、产业构成的分析,再逐步向对临空经济在国家或地区发展中作用剖析、测度以及相关理论探讨转变。由于临空经济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结构复杂、动态发展的概念,学术界对临空经济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对临空经济内涵、特征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对其效应的剖析。尽管国外学者对临空经济内涵的研究相对较早,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好的定义,且近些年来也未有明显突破,现有代表性研究其核心观点均是基于机场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从区域性或空间性的视角来探究临空经济,只不过分别侧重于说明机场区域的多功能特性、空间开发增长极特性、城市功能特性,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和功能更广、更多而已。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学者从要素流动、产业发展、空间演变等方面赋予临空经济更丰富的内涵,分析也更为深入,使临空经济概念内涵逐渐清晰。临空经济的内涵不是静态的,而应与时俱进,随着中国临空经济实践的深入,尤其是在中国推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临空经济区在各地方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亟须结合各区域临空经济的丰富实践,构建形成更稳定、更系统的临空经济概念框架。

明晰临空经济形成、演进机理对促进其效应发挥有重要意义。虽然现有研究已逐渐系统化并达成一定共识,即普遍认为临空经济发展受机场、经济环境、政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尚未阐明机场、地方政府、交通设施等不同因素在临空经济形成、演进以及效应发挥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发挥作用的程度差异、区域差异、阶段性差异等,尚未阐明临空经济形成、演进过程中与所依附区域间的阶段性互动关系。此外,明晰临空产业发展规律能够为区域探索如何更高效利用机场及区域其他资源、融入世界网络、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重要参考。国外对临空产业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关于临空产业类型、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促进临空经济效应发挥、临空产业体系构建具有较强指导价值。但是,国外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对临空产业类型、空间布局进行归纳总结,缺乏从动态的角度对临空产业演化机理、演进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缺乏对推动临空产业演进的政策措施及支撑条件等的相关研究。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临空经济发展趋于成熟,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并出现较明显的产业置换现象,而尚未出现针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国内对临空产业的研究主要仍停留在借鉴国外临空产业发展经验、阐述临空产业集群现象、构思中国临空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状态,尚缺乏对国内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演进与驱动机制、临空产业对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临空经济区管理在临空经济效应发挥中具有重要作用,临空经济区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多元利益主体、多种功能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经济社会系统,涉及众多的管理内容,而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临空经济区内部机场管理、土地管理等方面,而对临空经济区与其所依附区域、多个临空经济区之间的管理与协调则研究不足。在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与演化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个别大型航空枢纽周边区域内部空间布局、演变问题,研究空间尺度局限性明显,鲜有从中国全局层面、板块层面、区域间关系与差异层面研究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的影响要素、作用机制、优化路径等问题。在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和阶段演变研究方面,整体而言相关研究成果已较为显著,但是,临空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其阶段性演变路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路径也应有所差异,目前对两者的研究尚处于分离状态,鲜有把临空经济发展模式、阶段演变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对临空产业结构、临空经济区空间结构的阶段性演进模式研究也较为薄弱。

临空经济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共识,在临空经济作用研究方面,虽然现有研究已对机场、航空运输等对所在区域就业、旅游、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但量化分析方法较为单一;同时,缺乏对机场与机场间、临空经济区与临空经济区间影响的量化研究,更缺少对临空经济影响机制的系统分析。特别是临空经济拥有丰富的内涵、多元化的影响路径,区域发展也远不止区域经济增长这一个方面,随着发展临空经济正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仅基于“机场作用”的视角来研究其对临空经济区或所依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局限性不断显现。如何把对临空经济的影响研究提升至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层面,从而跳出“就机场言机场”的封闭系统,现有分析仍较为薄弱。此外,目前国内众多拥有机场的区域不断强化临空经济发展力度,相继提出了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的构想,以期培育本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但临空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之外,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有怎样的影响机制,如何进行实证验证,也亟须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综上所述,尽管临空经济的相关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应用研究的多、理论探索的少,整体上并不系统且缺乏一定的深度,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需要。当前中国临空经济建设风生水起,发展临空经济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大型航空枢纽城市的必然选择,为了能够更好地把临空经济理论在“分析的范畴”和“实践的范畴”上进行有效结合,在当前阶段,国内临空经济研究亟须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拓展强化:

第一,强化立足中国临空经济发展实践的研究。研究综述提到的众多研究临空经济的西方学者中不乏学界大家,但是其研究多是以西方发达区域的临空经济实践为基础来开展的,其研究成果并不能保证在其他国家或区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正发生深刻变革的中国,更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临空经济发展理论和经验。中国幅员辽阔,不同航空港以及所依附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差异显著,为国内临空经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同时,中国机场属地化改革为临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众多区域目前也正在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所以,基于中国临空经济发展实践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国内学者要在充分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结合当前中国政治环境、文化特点、社会背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引入新结构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临空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二,强化基于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层面对临空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分析与量化测度。临空经济在区域发展中效应的评估不能仅局限于机场对临空经济区或所依附城市区域经济增长这单一方面,相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更强调发展质量,是更高层次追求,也是新时代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包含了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互动水平提升、区域间差距缩小等更多内涵。同时,临空经济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完整的经济系统,其作用也不仅限于机场或航空运输。所以,要把研究视角提升至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层面,对临空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各种效应进行科学、全面、动态性的量化评估,系统探讨临空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影响机理;要从中国全局、中国各板块或区域间关系与差异等更大层面研究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不同临空经济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路径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关注临空经济对区域不同产业的关联效应、带动作用;关注临空经济对不同空间层次的辐射作用。

第三,强化从市场、空间、结构等视角对临空经济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现有临空经济理论多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临空经济形成机理、模式以及对就业、税收、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而缺乏基于中、微观视角的相关研究。所以,需要更深入丰富中、微观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把市场、空间、结构等中微观因素纳入临空经济分析框架,特别要对临空经济如何通过影响区域市场环境、空间形态、结构演变从而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进行系统探讨,对各级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经济主体在临空经济效应发挥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从区域市场特征、企业区位选择偏好与空间布局模式、消费者倾向、产业结构、分工差异、资源禀赋条件、开放水平、制度变迁、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等方面深化临空经济发展动力体系、效应体系研究,不断明晰临空经济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作用机制,为中国各区域临空经济的优化及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务实的发展思路。

第四,强化对临空经济效应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现有对临空经济在区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是概念模型,研究结论多基于经验总结归纳,缺少可供检验的规范性数理模型研究,难以对临空经济作用机制验其真伪;而且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影响的静态结果分析,对影响的初始形成条件、区域市场环境变迁、经济溢出路径、产业结构演化、空间结构演变等动态过程的实证研究极为薄弱。所以,亟须强化规范的动态机制模型研究,运用宏、中、微观规范数理模型来探讨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区分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不同效应,刻画区域市场环境、区域经济溢出、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等演变过程,分析其起步条件、发展路径、作用机制。此外,尽管学术界就临空经济促进区域发展的结果和过程形成了一定共识,但是经验检验的结果却常出现分歧,这可能是因为现有分析多是局部均衡分析所致。临空经济具有显著的网络性、外部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辐射所在区域,有可能影响到周边省市甚至全国,所以对临空经济影响的局部分析有可能会导致结果的高估或低估。在这种情况下,亟须把临空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纳入定量分析框架,并从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的角度分析临空经济效应,唯有如此才可能更全面科学地评价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方向及程度,为中国临空经济发展和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