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部的民生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利于民”要落在实处

在2019年3月15日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提问,在我国2019年将出台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后,政府财政是否能够可持续?李克强总理坦率地回答,减税就要减收,在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就要让利。李克强总理特别指出:“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

减税降费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促发展保民生。正所谓“足国之道,节用裕民”,政府过紧日子,意味着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上来,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更表明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的决心,有了这样的决心,老百姓过好日子就有奔头。

当然,“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绝非只是句口号。在“减增值税”和“降社保费率”双轮并驱下,2019年这轮大规模减税降费,预计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两万亿元。但要让减税降费的“让利效应”跟利好企业、惠泽民生结合,还得让其效果看得见、享得到。唯有如此,减税降费才能真正成为激活市场内生活力的润滑剂。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通过减税降费,全年可以为企业减少2万亿元税费支出。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好消息。但这也意味着政府将少收2万亿元税费,当政府税费出现大幅度少收的时候,政府财政是否能够持续,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别的不说,假如政府的“钱袋子”出现亏空,那么政府所承担的一系列民生兜底保障项目,如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可能就会出现问题,老百姓的利益可能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当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宣示出现的时候,民众心头产生另一番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此,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他明确表示,“大规模减税降费,是要动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所以我说这是一项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减税降费以后,政府财政收入减收了,为了不使财政出现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必须节减某一方面的开支。

李克强总理同时明确,民生保障要只增不减。在政府税收减少的情况下仍要保证民生,特别是养老和幼托等方面,政府准备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来让这“一老一小”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另外,城镇化推进,特别是脱贫攻坚都需要财政的大量投入,这方面的支出只能增加而不能减少。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政府要过紧日子,压缩政府自我运转中产生的各种开支,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动政府存量利益的“奶酪”。

政府既掌握着公共权力,又掌握着财政资金的“钱袋子”,很容易产生自我利益,并进而产生积重难返的存量利益。“让利于民”要落在实处,除要稳妥地支持减税降费,显然也需要将“政府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化,切实压缩行政开支,做实简政放权改革,即使触动“政府的存量利益”也在所不惜。

最近几年,我国大规模压缩了“三公”消费的开支,就是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现在要把这方面的成效巩固下来,防止其出现“翘尾”现象。与此同时,财政部门要严格控制好预算,通过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行动,让政府真正地过起紧日子,减税降费的努力就能顺利推进,真正收到切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