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部的民生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加大对基层政务官微监管力度

目前,不少政府部门开通官方微博,微信账号,政务官微成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基层政务官微信息发布内容随意,“怼网友”“神回复”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没有起到信息公开、为民解难的作用,反而损害政府公信。有些部门在官微运营时“当甩手掌柜”,监管缺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政务”的迅猛发展,“两微一端”成为政府部门发布权威信息、与民众沟通、问政于民的重要渠道。据相关调查显示,一些地方政务官微的开通层级已经至街道、村一级。官微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大等特点,使其逐渐成为新时期展现政府形象的新“窗口”,联系群众的新“桥梁”。政务官微的内容代表着政府,发布内容要十分慎重。追星、推销商品、“怼网友”等事件层出不穷,暴露了一些地方新媒体政务平台建设存在的短板。

当前,一些地方探索利用外包服务组建政务微博微信运维团队。这种外包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代管机构只有信息发布权限,民众看似能与政府部门直接对话,却无应答之“实”,诉求得不到解决;代管机构只是运维专业化,对服务部门所供文件素材不能也不敢做新媒体转化,实为内容传播上的“伪专业人士”;有部门直接要求第三方机构派人进驻,以求内容专业化,但此举将付出高额的保密成本。此外,部分基层官微账号内容发布审核缺位,给不当内容发布留下空间。目前,省市级政务官微普遍采取三级审核制,但县区级以下则在监管上存在弱化甚至缺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基层“一把手”不重视政务官微,要么放手给小编自发自核、要么审核走过场。而小编群体普遍年轻,往往为了追求传播效果不注意说话方式,领导把关弱化也容易引发风险。

有些政务官微非但没有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得力帮手,反而成为政府部门网上工作的新风险点。对此,有关部门有必要举一反三,建立健全新媒体责任机制,提高媒介素养和业务本领。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明确提出,用好“两微一端”新平台。要求严格内容审查把关,不得发布与政府职能没有直接关联的信息,信息发布失当、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及时整改。有关部门有必要着力解决官微运营资源配置问题,并加强领导审核。同时,应加强对新媒体运营人员的培训与监督,增强政务官微运营人员的服务意识,杜绝个人情绪融入其中,保障党和政府的网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