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内在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分析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指当时的楚国、吴国、越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国君有权威,政治有秩序。《春秋》云:“内诸夏,外夷狄。”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这里指鲁国。“王者政教之所及也,夷狄在四远为外国,故谓诸夏为中国矣。”亡:通“无”。

关于本章的解读,主流译注均认为孔子是感叹华夏正统鲁国的纲纪不如夷狄国家,其中有两个朝代根据政治需要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其一,西晋时期,中原地区遭到游牧民族入侵,政局混乱,很多学者不愿意接受少数民族皇帝的统治,认为中国哪怕没君主,但文化礼义仍然具有优越性。所以把这句话解释为:夷狄之国,即便有君,也不如华夏无君!

其二,清朝时期,雍正帝为了维护政权的正统性,编了一本《大义觉迷录》,其中提道:“圣人之在诸夏,犹谓夷狄为有君,况为我朝之人,亲被教泽,食德服畴,而可为无父无君之论乎?”意思是,夷狄之君也是圣人承认的正统之君。

【译解】

孔子说:“夷狄之国尚且有君臣秩序,不像华夏文明之国反而目无君长。”

【逻辑】

君臣秩序是治理国家的基础,鲁国无视国君,目无礼法,社会已无规矩制度可言,国家衰乱,或自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