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浸种平田备蚕月,“蚕花廿四”轧庙会

农谚云:“清明浸种,谷雨落秧。”一般说来,江南水稻区清明时节可以浸种,谷雨就可以播种了。不过根据各地季节的差异,具体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浸种要选择吉日,得找个大缸或者用农船的船舱充当容器。把大缸或者船舱洗干净,倒入稻种,加清水反复搅拌,其中的瘪谷、杂质便会浮起来,随手将其捞出即可,下沉的稻种谷粒饱满,则可以作为种谷。种谷浸上两三天后捞出晒干,用稻草盖垫其上下,或装入蒲包,保持一定的湿度。大约过半个月,这些种子便能播种到秧田中去了。

而在这半个多月中,农人们忙“耘秧田”,将已经翻耕一遍的秧田再仔细地耘一遍,把泥块捏碎,除去稻根、草根、杂物等,再把秧田表面抹平。最后用推秧板把秧田推平,有的农户会用自家的门板来推秧田。反复多次,直至泥土表面熟烂平整。之后灌水、施底肥,还得用丈杆量出每块秧田的宽度,做好秧沟,一般沟深半尺,沟底平整,以利排灌。秧田面积虽小,却是种水稻的根本,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俗话说“秧田万年基”“人无好床困勿着,秧无好板长勿好”,秧田犹如稻秧睡的床,务必松软平整。“秧板做得平,秧苗出得齐”,如果秧田没做好,那么之后大半年的忙活都将白费。

随着天气渐暖,去年保存下来的蚕种也进入了孵化期,蚕农们为即将到来的蚕月做着各种准备,比如打扫蚕室、准备蚕具、采备桑叶等等。

养蚕伊始,各家都要请蚕神。蚕神,是旧时蚕农观念中能够护佑蚕事生产顺利的神灵。旧时江南各地多有蚕神庙,通常供奉马头娘为蚕神。马头娘,也叫蚕花娘娘、马鸣王、蚕姑等等。神像多为一女子骑在马背上,也有一女子端坐、身边站着一匹马者。据清乾隆《湖州府志》记载,养蚕伊始,蚕农们就在家中设神龛供奉马头娘,每到蚕入眠、吐丝、结茧、采茧乃至缫丝等环节都得祭拜一番,以求福顺。关于马头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成书的时期,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则在晋人干宝的《搜神记》中。大致讲的是一名女子曾许诺一匹马,若是它能带回自己出征的父亲,自己便嫁给它。后来此马果真驮回了女子的老父亲,可女子的父亲却杀死了此马。一日,马皮将女子紧紧裹住,越缩越小,化为白茧。观音听闻后,将此事上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敕封女子为“马明菩萨”。

浙江余杭塘北村蚕农采桑 2007年5月25日 塘北村 褚良明摄

旧时常有一些民间艺人挑着一副担子,担子上摆着马头娘的神像,到蚕户门前高叫:“蚕将军来哉!”随后,小锣一敲,木鱼一打,唱起了《蚕花歌》,恭祝户主蚕事丰收。唱完,主人家得送上米粮,艺人则还之以红纸剪成的蚕猫、蚕狮,贴于蚕室门口,助蚕户避鼠。

艺人祝福吉祥时,多爱说“蚕花廿四分”。所谓“蚕花”,含义颇为丰富,这里说的自然是蚕茧的收成。蚕一生要蜕四次皮,每蜕一次,叫作一眠。待到进入最后一次蜕皮即“大眠”

嘉兴余新的蚕猫袁瑾摄

时,蚕农们将眠蚕过秤,估算蚕茧产量。一斤大眠蚕采一斤蚕茧,就叫“一分蚕花”,采八斤蚕茧,就是“八分蚕花”。能采到“十分”以上就是大丰收了。“蚕花廿四分”虽不可及,却变成了寄托蚕农美好愿景、讨人欢喜的一句口彩了,而且蚕农见面时也会用它来互相祝福。

也许是感受到这句口彩所带来的好兆头,到了清明养蚕前,蚕农们都要前往各地去赶蚕花庙会,比如震泽、乌镇、新市、含山等地的蚕农们都会烧香祈福,并从香市带回一朵朵用彩纸或者彩绢制作的“蚕花”。乌镇民谣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庙门开,乡下蚕娘出门槛;东亦逛,西亦颠,轧朵蚕花回家来。”

其中要数地处桐乡、吴兴和德清三县交界处的含山“轧蚕花”庙会名声最大。“轧”在这一带方言中是“挤”的意思。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所以在这座山上留下蚕花喜气。说是谁能脚踏含山地,谁就能把蚕花喜气带回家。这正应了“蚕花廿四分”之意。为此,每年清明节时,远近的蚕农们,特别是蚕娘们,都争相登上含山,走一走,互相挤轧。含山的“轧蚕花”庙会从清明节开始,一般持续三天。举行庙会时,山脚下有糕饼摊、小吃摊、杂货摊、水果摊,各种杂耍班子,可谓是五花八门。满山的卖花女,手里托着插满五颜六色蚕花的花篮,在“轧蚕花”的人群中穿梭叫卖。蚕娘们一早上山,从卖花女那里买上一朵蚕花,或别在发髻间,或挂在胸前,或插在帽檐。不管老人还是年轻人都相互挤轧,口里念着“蚕花越轧越发”。据说人越多,轧得越热闹,也预兆这一年的蚕花越兴旺。含山北侧还有个深潭,名为“仙人潭”,每当蚕农们到了那里时,总会兴致盎然地捡一小块石头丢向深潭中心,希望拥有更多的蚕花运气。正如当地民歌唱的:“击中仙人潭,回家养龙蚕。蚕花廿四分,谢谢活神仙。”

除了陆地上的旱会,还有水会。其中,桐乡洲泉镇双庙渚的“水上蚕花会”最具特色。赶庙会的人们聚集在河的两岸,河面上的蚕神娘娘船、缫丝船、蚕凳龙船、拜香船、高杆船等船上表演让人大饱眼福。

水上蚕花会上多有竞渡比赛,但是各地具体的叫法又不尽相同,平湖地区称为“摇快船”,海盐地区称为“出跳船”,桐乡濮院称为“闹清明”,嘉兴市郊称为“踏白船”。虽然名称不同,但形式大抵都是众人围观的划船比赛。此时进行划船比赛自然与当地桑蚕养殖有着直接的关系。清明后,蚕事即将开始,有经验的蚕农们此时正忙着对桑园进行估产,并估摸着这一季养蚕的规模与数量,桑叶估产不足,就得预设调剂的方法。蚕宝宝生长得很快,一日都不能少了食物——桑叶,而桑叶不足的问题往往不能通过左邻右舍之间的借调获得解决,于是就得摇快船到外地去购买桑叶。这种用途的快船俗称“买叶船”,轻舟飞棹、日夜兼程、急如救火,往往一两天之内就得驶个来回。摇快船很是讲究技术,清明赛船竞渡不失为一次实战演练。

《隋书·地理志》记载:“江南之俗,……其俗信鬼神,好淫祀。”旧时苏州有“三节会”之习俗,即在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举办迎神赛会,且尤为隆重。农历三月,各处庙会和民俗活动热闹非凡,苏州一带规模较大的就有山塘看会、东山庙会、白雀寺庙会、湖甸龙舟会、浏河妈祖祭、横泾赕酒仙庙会、东岳泰山神生日庙会、浒墅关竞篙赛会等等。太湖上的渔民亦有平台山禹王祭祀、莲泗荡网船会等等。人们“借佛游春,请戏酬神”,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