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宏觀總論的卦辭
接下來是「卦辭」的部份。所謂「卦辭」,一般附在卦名之下,即每一個卦開始一定是一個符號,一般稱為「卦」或「卦象」,即「卦」的形象。後人為了更加清楚,怕錯畫了這些符號,以《易經》《乾卦》為例→(14),卦名下更加上「乾下」與「乾上」作標記。注意必須先讀「乾下」,後讀「乾上」,因為《易經》的卦和常識想像不同,它是由下面開始的,「下卦」是根本,「上卦」是引申出來的。
從以上例子說,「乾下」、「乾上」都是後人加上去的,《乾》字是卦名。在《乾》這個卦名下的文字,就叫「卦辭」。翻開《易經》正文第一頁就可以看見,《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通常「卦辭」有詳細,也有簡單,文字有多亦有少,不過,一般都不會太多。例如《易經》第一個卦是《乾卦》,而《乾卦》的「卦辭」只有四字,就是以上說的「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如何解釋呢?單就這點,歷代就有不同的解說。
今天一般學者都認為「元」即大的意思,「亨」則是古代的一種祭祀;遠古時,國家最重要有兩件事,一是祭祀,二是戰爭。所以我們剛提到那本記錄春秋的權威歷史書《左傳》,它便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的大事,只有祭祀和打仗。於是,「元」是大,「亨」是舉行大型祭祀,「利」就是有利,「貞」就是卜問。原來的意思可能是:「我們要舉行祭祀,想請問神靈我們在某時某刻,該用甚麼來祭拜祢呢?祢又是否滿意?」就是通過這一種方式,人就能和天帝神靈相通。至於這個卦詢問適合祭祀嗎?它的答案是非常適合,而且還叫人們放心舉行!這種說法是來自我們今天新派的想法,尤其是高亨教授最主張這說法。
但原來的《易經》是不是真的如此解釋呢?清華大學的廖名春教授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用文字學來解說,絕對沒有錯,以甲骨文卜筮來解說,更絕對沒有錯,但應用在《易經》上,是不是這樣呢?答案是未必的。廖名春教授羅列了《易經》中所有「貞」字的文句,加以比較,分析其文義,他認為你以大祭來解釋不一定對,反過來以傳統的解釋也不一定錯。就是南宋的朱熹,這位偉大的學者和哲學家,他解釋這「卦辭」也只是說,「元」是大的意思,「亨」是暢通,即事情十分通達,很順利,「利貞」即吉利。至於我們傳統的解法,早於二千五百年至二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時代,已不是持高亨教授那種解釋,但這裡先不細論,我們只集中看看這個叫「卦辭」的東西。
可以說,「卦辭」講的不是細節,它是從較宏觀的角度,更高的角度來綜合卦象裡最主要的精神,說出它最主要的意思,即整體的觀念,解說細節從來不是它的責任。通常細節會由另外的六爻來處理,由於每一爻代表不同的時間,也具有空間的變化和好壞的情況。所以記着當我們看卦的時候,「卦辭」只是大體的意思,由這一個意思我們會引申了解到其他,如果根據我們傳統的說法,它只是告訴你一件事情,或一個時代。
甚麼叫一件事情呢?例如這個卦是說戰爭的,它就會通過這個卦的六爻,說出了戰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當中包括在這可能發生的情況下,甚麼是適當,怎樣做會造成錯誤與失敗,於是把整個戰爭有關正面與反面的情況展示給你看,這就是古人的哲學與思想方法。當你看了這個卦後,綜合六爻所說的各種不同情況,你就知道作為統帥的時候,如何面對戰爭,怎樣令成功機會加大,將失敗機會減低。舉例說,打仗的那個卦叫《師卦》,那就說明一開始軍隊最重要的是講求紀律,不講求紀律一定失敗。所以即使在今天我們這個民主時代,軍隊裡只有服從,不能自主,這點早在《師卦》已經提及。
那甚麼叫一個時代呢?那就是指向發展的階段。限於六爻,《易經》往往將一個時代分成六個階段。蓋因事件從最初開始到結束,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以香港的發展為例,打從一九六〇年開始到現在,即可視為一個時代,是「卦辭」所主;由於經歷不同的階段,我們可以將之分為六個階段,就以六爻象徵着時代裡每一階段的發展,同樣由下而上,下面是一(即最初),上面是最後的階段,而「卦辭」裡往往藏有象徵性的精神特質。因此「卦辭」不單止是簡單的字面解釋,而是複雜甚至需要詳細的分析,從而得出整個卦的主要精神。這是誰的責任?就是我們《十翼》裡的《彖傳》與《象傳》,通常會有很精妙的發揮,這留待下文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