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诸多难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长期战乱后留下的是贫困落后,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是全新的课题。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年的时间,党在革命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但是如何在和平时期搞建设,却是党所不曾经历过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初始阶段,中国共产党只有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但是借鉴谁,如何借鉴,使得我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随之,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以苏为鉴”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从理论上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他们仅仅从理论上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预测。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现成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阶级斗争,在这些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践得比较成功。 二是在经济上,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理论(或者说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三原则”:第一是坚持公有制,这里所说的公有制并非是我国当前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而是整个社会的公有制,即纯之又纯的公有制经济。第二是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是造成经济混乱、经济危机和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因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照计划来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第三是实行严格的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严格的按劳分配,而在共产主义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
但是,这些理论和设想对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完全适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规定只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革命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但迄今为止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因而谈不上在这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就是说,“马恩设想”的前提,在现存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中并不存在。第二,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国家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不发达国家,诸如苏联、中国、东欧各国等。第三,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不可能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关于社会变革后将会怎样,他只是对我们进行了非常含糊的暗示”①。 诸如社会主义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如何继承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马恩设想”并未涉及。尤其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与资本主义的并存共处,如何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又学习它的长处,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马恩设想”对此鲜有涉及。
在理论上没有成熟的经验,只有学习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在当时的情况下,世界上有欧美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供中国学习。 最终,中国为什么选择了苏联模式,而没有选择欧美模式,这有一定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