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城关
恢复重建的花马池长城关
出盐池县城北门100多米处,横亘着一道绵延不绝的土筑长城。现在,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由县城北门延伸出去,穿过长城上的豁口,通往长城以北。这个豁口处就是明代著名的长城关遗址。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古时的长城关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豁口两边两个高大的土筑墩台。墩台底厚十五六米,残高七八米。20世纪80年代,笔者曾多次到遗址处考察。看到在两墩台底部相对的一面,还残留着一层石条和十多层古砖,被牢牢地镶嵌在土墙里。今天,那些残留的砖石也都被人挖掉了。
据盐池县革命老干部田枝叶先生讲述,这地方以前是没有豁口的,和两边的土筑长城没什么两样。1958年,盐池县要在长城北面新建一处制药厂,首先须打通县城北门到制药厂的道路。于是,县上便组织了一帮不用支付报酬的“右派分子”,来开辟这个豁口。田枝叶当时也是“右派分子”之一。当他们挖去了古长城顶部的土层时,下面便逐渐显露出一孔硕大的砖券门洞。那时,人们对于文物古迹不但不敢保护,还要有意破坏。这样,一座本来还算是比较完好的长城关门就被拆除了,只留下现在这样一道可供行人和车辆通过的大豁口。
据明代《万历朔方新志》记载,明代在修筑长城的同时,为了防备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便在适当的地段建立关隘,以便出入。相对而言,较大的关隘叫“关门”,较小的关隘叫“闇门”。人们常说“万里长城二百关”。有人统计过,在长城之上,共有大小关隘216处,而著名的关门只有10个,花马池的长城关即是其中之一。其他九大关还有:河北段的山海关,北京段的居庸关,山西段的偏关(偏头关)、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宁夏段的胜金关,甘肃段的玉门关、嘉峪关。长城宁夏段共有比较大型的关隘四处,即位于花马池(今盐池县)的长城关、平虏(今平罗县)的北关门、贺兰山的赤木关(今三关口)、中卫县的胜金关。在这四座关隘之中,当时最为险要和雄伟的首推长城关。在全国古长城的关隘之中,以“长城”命名的关门唯盐池县长城关一处。
长城关古时又称“东关门”,修筑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史料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年)所修之“河东墙”(即今盐池境内之二道边),原本质量不高,经过50多年的战争破坏与风沙侵袭之后,已经倾圮不堪。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琼任三边总督。翌年九月,王琼在巡视花马池一带长城后,认为“今城去军营远,贼至不即知”“姑试之于花马池、定边间,使鹾道四达。则资之竞厥工,以救三秦生齿之糜烂乎!”于是,上疏放弃徐廷璋所建河东墙,而采取“沿营划堑”的方案,在其南20里许另筑新长城。第一期先筑“东关门墙”。朝廷准其所奏,命齐之鸾与张大用领其事,于庚寅(嘉靖九年)秋就绪。这段嘉靖九年(1530年)建起的长城,长约54里,并在城墙上设墩铺50座,延亘于宁夏花马池营与延绥定边营盐场堡之间,保护了食盐运输线。这段长城上,于花马池城北60步处开设关门一处,其上建有关楼,称作“东关门”,此段长54里的长城便被命名为“东关门墙”。同年十月,王琼将“东关门墙”的效果上报朝廷,并“请自红山堡之黑水营至定边之南山口,皆大为深沟高垒”。他的奏表得到朝廷允准,朝廷“发内帑佐之”,并提拔齐之鸾与张大用为按察副使,进行督筑第二期工程。
其中,红山堡至兴武营段仍帮筑旧“河东墙”,而由兴武营向东南则抛弃旧墙另筑新墙,并且是“外挖壕堑,内筑城墙”。经安定、高平诸堡连接上年筑成的东关门墙,再经盐场堡而达定边营。其墙外壕堑的形制是:“堑,深、广皆二丈;堤垒,高一丈,广三丈。沙土易圮处,则为墙,高者二丈余有差,而堑制视以深浅焉”。兴武营至定边营一段防御工程竣工后,时人称之为“深沟高垒”或“河东沟垒”。而后人习惯上把这一段长城甚至是整个“河东新墙”,统称为“深沟高垒”。①
“河东新墙”自嘉靖十年(1534年)三月举役,是年秋九月告竣,历时7个月(一说为4年)。该段长城自横城起至花马池止,长360里,凡遇到重要隘口、道路交叉之处,必设关门、闇门,既让横穿的道路通过,又能控扼交通。河东新墙“开关门四”(其实是“五”):清水、毛卜喇、兴武、安定等4个关门、闇门以营堡名;在花马池者为喉襟总要,则题曰“长城关”。这就是说,原名“东关门”的花马池关隘,于嘉靖十年(1534年)正式被题名为“长城关”。“又视夷险,三里、五里,置周庐敌台若干所,皆设戍二十人,乘城哨守。击刺射蔽之器咸具。”①
花马池长城关,其建筑之高大雄伟不亚于东北的山海关和西北的嘉峪关等。明代《万历朔方新志》记载:“长城关在花马池城北六十步(约100米),即总制王琼弃长城所筑之沟垒也。长五十里。关门上有楼,高耸雄壮,颜以‘深沟高垒’及‘朔方天堑’‘北门锁钥’‘防胡大堑’等字”,其势“高台层楼,雕革虎视。凭栏远眺,朔方形势毕呈于下”。可见其雄伟壮丽、巍峨高大。同时,长城关还是蒙汉人民通商的孔道。盐池旧《地方志》记载长城关“下设闇门,外立市场,番汉交易,月三次”。
长城关落成以后,明朝廷的一些官员武将和文人墨客,经常有人登临其上,或观景,或望月,或饮酒吟诗,或弹琴作赋,畅感叹,抒雄心,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下面选录几首,以飨读者:
明朝兵部尚书、三边总制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诗: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碟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明三边总制郜光先《登长城关望阙》诗:
河山百二拱京华,制虏安边据上牙。
紫塞风清闲战马,黄河月皎息胡茄。
彻桑未雨金汤壮,仗剑冲霄星斗斜。
顺治威严全盛日,五云深处颂亨嘉。
明三边总制李汶《九日饮长城关》诗:
倚剑危楼强作欢,河南疆场汉衣冠。
天空乍喜疑眸远,体健犹怀散步难。
麈柄坐谭人送酒,狼烟猝起客登坛。
穷荒久没燕然石,垒嶂惟余山色寒。
岁月风雨,山河变迁。花马池(今盐池县)长城关毁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为了重点展示盐池和长城宁夏段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建设长城博物馆,将其作为长城文化的展示场所。盐池县政府于2015年投资重建长城关,2016年9月竣工。新建的长城关位于长城公园北侧,距古长城关遗址约1700米,项目总投资计4050万元。建筑总长130米,总宽度36米,占地面积2949平方米,建筑面积6458平方米。建筑物总高35米,其中台基高11米,楼高24米,副楼高17米,巍巍雄奇,造型瑰丽,其规模之宏伟远远超过古籍中记载的古长城关。
修复前的花马池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