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马池问史录·张树林专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叩问历史

白池青草古盐州

三国时期,盐池一带为匈奴、羌、汉族杂居之地。公元280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盐池地区属西晋五部都尉管辖。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统治者们为了控制北方少数民族,以补充中原的劳动力,还招揽或强迫他们迁到黄河流域居住。

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成了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争夺统治权的战场。从公元304年到439年的130多年间,他们先后在北方建立的国家主要有一成(汉)、二赵、三秦、四燕、五凉、一夏,共十六个,史称“五胡十六国”。期间,盐池先属前赵、后赵,继属前秦、后秦。公元407年,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夏国(史称“赫连夏”),建都统万城(今陕北靖边县白城子),盐池成为夏国属地。

《太平寰宇记》记载,北魏始光末年(428年)平赫连昌(夏国王),在盐池地方置大兴郡,西魏改五原郡,以其地有五原: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故名。寻改西安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正月,改为盐州,仍辖大兴郡,州郡同治一地。北周因之,但西南部今惠安堡一带属灵州普乐郡。大业三年(607年),改盐州为盐川郡,辖五原一县。大业十三年(617年),梁师都割据势力占据盐川郡,直至唐初。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盐川郡为盐州,领五原、兴宁二县。州县治地均寄治灵州(今吴忠市利通区)。唐贞观二年(628年),平定梁师都,盐州及五原、兴宁二县治迁回盐州古城,隶夏州都督府,旋改隶灵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五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盐州,辖五原、白池两县,辖境南北长270里,东西宽248里。永泰元年(765年)升为都督府。唐神龙元年(705年),灵州大都督府在今盐池县惠安堡附近设温池县,属灵州。五代时期,盐池地方仍属盐州五原县,治所不变,隶朔方节度使,其西南部一隅仍属灵州温池县。这就说明,从隋唐至五代,盐池地方分属盐州与灵州管辖,今惠安堡一带始终属于灵州。有人认为盐州古城在今惠安堡附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北宋时仍置盐州。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史称西夏,盐州归属西夏。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盐州归属大元帝国所辖。不久,将盐州并入环州,盐州建置500多年的历史至此结束。

盐州的辖境,包括今宁夏盐池县大部(西南部一角属灵州)、陕西定边县大部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部。盐州古城所在地,一般史料都说在陕西定边县南,但无确切地址。20世纪80年代,定边县志办的专家考证,盐州古城在该县红柳沟乡的沙城古城址,但至今尚未定论。清末的《花马池志》记载:“盐州废城,考灵州旧志,即今花马池”。这一说法当然不确,因为花马池是明代才建筑的新城。不过,笔者由此萌发出一个大胆的猜想——盐州古城就在今盐池县城附近。盐池县城北10公里有一座张家场古城,一般都认为是汉代的朐衍县古城址,但其规模之大、遗留文物之多、等级之高,绝不是一个小县城所能拥有的。根据其所占据的地理位置和四面都有辽阔的大草原来判断,西魏在建立盐州时也可能仍然以朐衍古城作为盐州治所。到了唐代,一度曾升为大都督府,才使得该城经济发达、建筑雄宏、规模宏大,才能留下今天这样一处气势恢宏的古城遗址。否则,如果单单是一座汉代古城,恐怕早已被黄沙埋入地下,很难再觅其踪迹了。而朐衍古城,据当地老百姓讲,在20世纪50年代还留有高出地面一丈多的土塄(古城墙)。当然,历时500多年的古盐州,州治是不是就设在张家场古城,这要等到该古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明,笔者只是推论而已。

盐州,以其境内盛产食盐而得名。《唐书》记载:盐州境内有乌池、白池、细项池、瓦窑池等,其中以乌、白二池最为有名。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陕西定边县和宁夏盐池县交界处,自北向南分布有北大池、明水池、苟池、花马池、烂泥池、波罗池、莲花池、娃娃池等盐湖,都是唐代盐州诸池的延续。北大池即古代的白池,苟池即古代的乌池。考察一下这一带的地理形势,就可以明白,盐池和定边交界处的大小盐湖几乎是串联在一起的,在古代本是一道盐川,隋时盐川郡的得名概本于此。

这道盐川的遗迹至今仍可略窥其貌。南北长约七十公里,东西宽四五公里。自汉唐以来,历朝历代都在此设有管理盐务的机构。食盐对盐州的政治经济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这里,曾经围绕食盐问题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下面一些事件中,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盐州的历史概况。

向海明起义到盐州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昏庸无道。战争连年,徭役繁重,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饥寒交迫的贫苦农民,被迫起来反抗隋朝统治。在各路农民起义军中,向海明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

向海明(? —614年),陕西扶风郡(今凤翔县)人,起义前是一个和尚。隋大业九年(613年),向海明自称弥勒佛出世,号召农民起义。“三辅”(陕西关中一带)百姓纷纷响应,很快就有数万之众。向海明起义军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至盐州之间,后被隋朝大将杨义臣击败。《资治通鉴·隋纪六》载,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扶风桑门向海明亦自称弥勒出世,人有归心者辄获吉梦。由是,三辅人翕然奉之。因举兵反,众至数万。丁亥,海明自称皇帝,改元白乌。诏太仆卿杨义臣击败之。”

史书中没有见到关于向海明起义军在盐州活动的记载。但是, 2006年9月18日,在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村的筑路工地上,出土了几件罕见的黄金稀世文物,证明向海明起义军曾经在盐州也就是今盐池县地方活动过,或者还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向海明铸造的金牌

古峰庄出土的三件黄金文物,均为纯金铸造的长方形物件,厚约1厘米。其中最大的一块长20厘米、宽16.5厘米,正面中央有鸟形图案,并环绕有穗纹、龙纹、龙纹花饰;另一件形状大小与第一件基本相同,正面也筑有鸟形图案;第三块长18厘米,宽14厘米,重约0.9公斤,正面有花纹图案,背面有铭文。其正面图案内容为:中央上方有一位张弓骑射的武士,下方两边相向各有一张弓跪射的武士,周围环绕有狮、虎、猴、狼(犬)等动物图像。整幅图案的铸造工艺精细,连人物的眉目也清晰可见。背面有82字的隶书铭文,文为古体,其意深奥。在全国已经出土的古代金质文物中,镌刻有如此之多铭文的,还很少见。但此物件中有“白乌二年,岁在戊午”一句,而“白乌”正是向海明起义称帝建元的年号。经区内外文物专家鉴定,该文物确为1400年前隋炀帝时期的物品,是公元613年向海明起义称帝祭神的用品。有人考证该文物名为“金方明”,也有人说叫“金方奇”。笔者分析认为,该文物应是向海明称帝时的纪念品,相当于现今的纪念牌或纪念币。

金方明的发现,证明1400年前声势浩大的向海明起义军确实到过盐州,而且到了距今盐池县城只有60里的古峰庄。在这里或者是与隋军驰骋拼杀,或者是穷途末路做最后抵抗;或者是试图与灵州的白瑜娑农民起义军联合,共同抵御隋军的进攻,也可能是向海明把他的宝贝埋入地下,等着东山再起,可没想到英雄从此走上了不归之路……

古峰庄旧名孤坟掌,是因村子附近有一座特大的古坟冢而得名。古坟是无主孤坟,没人能说得上它存在了有多少年。金方明出土之后,有人猜测,这座孤坟有可能就是向海明的坟墓。古有“大将死在苟家滩”的典故,今天又有了“大将死在古峰庄”的传说。总之,金方明的出土,给了人们许多遐想的空间,也给古盐州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李益从军过盐州

有一首题为《盐州过饮马泉》的唐代边塞诗: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时盐州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华年。

这首诗又题作《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作者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饮马泉”指今盐池县的铁柱泉。据古籍记载,古时候的铁柱泉有水从地下喷出,“水涌如柱,其色如铁”,故名“铁柱泉”。其水量“日饮数万骑弗之涸”,意思是说一天饮数万头牲畜水也不会干涸。铁柱泉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时必经的饮马之地。古时,又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之为“胡人”,因此铁柱泉又有“胡儿饮马泉”之称。

李益(748—约827年),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因仕途失意,弃官客游燕赵之间。李益出生于苍凉的陇西,那里曾经是蕃汉争战之地。西汉名将霍去病曾在该地大扬军威,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李益生长在那样的环境里,对古代的英雄十分敬仰,激发了他的诗情,因而写下了许多怀古的边塞诗篇。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是其他中唐诗人所不及的。当时曾被配上乐曲,流传很广。

李益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建中二年(781年)、三年(782年),他曾随同军旅两度“巡行朔野”,参佐戎幕,亲历灵州、盐州战事,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盐州过饮马泉》等即景生情的边塞诗篇。

向海明铸造的金牌

《盐州过饮马泉》一诗,形象地表达了古盐州地方的自然环境和边塞风光。湖边的杨柳依依著水,随风摇曳;四野茫茫,野草随风起伏,一望无际,似烟波浩渺;守边的将士们倚剑白云,枕戈待旦;寒夜里,远处不时传来胡笳的呜咽声;将士们风餐露宿,历尽辛苦,个个面容憔悴,不敢到水边去看一看自己的形象。诗人以气势雄浑的手笔,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幽远的古盐州图。

白居易赋诗《城盐州》

唐朝中期,由于平定安史之乱,朔方军队的主力调往内地作战,朔方兵力空虚,吐蕃势力乘虚而入。当时的吐蕃正处于墀松德赞向外扩张最积极的时期。吐蕃在攻占了瓜(今甘肃安西)、凉(今甘肃武威)、肃(今甘肃张掖)、沙(今甘肃敦煌西)等州之后,又于大历元年(766年)攻陷原州(今宁夏固原)。自是,灵州、盐州便成了吐蕃夺取的主要目标。由于战乱频仍,灵、盐地区遭到很大破坏。不仅人口、牲畜被掳掠,农田庄稼、水利设施等也常常被毁,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唐朝廷拿不出对付吐蕃的好办法,只好和谈,与吐蕃签订盟约,承认吐蕃在河湟、陇右的既得利益。但是,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吐蕃丞相尚结赞又领兵进犯盐州。当吐蕃兵临城下时,盐州刺史杜彦光错误地认为,既然订立了盟约,就不会发生冲突。竟派人送牛、酒去犒赏。吐蕃人不仅拒绝接受犒赏,反而趁其不备攻占了盐州城,又乘势攻陷了夏州。当年冬,尚结赞留下千余人驻守盐州,集结大军于鸣沙(今宁夏中宁),准备来年南下攻掠。是年冬,天寒地冻,吐蕃兵因人多地狭,粮饷匮乏,羊、马多饿死。至次年春,吐蕃军人多生疫病,士气下降。尚结赞恐怕唐军趁危来袭,竟下令拆毁盐州城,引军而去。

贞元九年(793年),杜希全当了灵州大都督兼灵、盐、夏州节度使,统一指挥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鉴于盐州城军事地位的重要,若不及早修复,则灵州城就会势单力薄,边患无穷,所以杜希全力主修复盐州城。唐德宗采纳了杜希全的意见,诏令左神策将军张昌宜权知盐州,征调6000人修复盐州城。另从浑瑊、范希明、张献甫等部抽调35000人马保护筑城。为了筑城不受吐蕃干扰,又派兵深入吐蕃内地作战,牵制吐蕃兵力。越二旬,盐州筑城竣工,受到朝野称贺。自是以后,灵、盐、银、夏连成一片,吐蕃不敢轻易来犯,形势开始好转。

十年后,白居易游历盐州。他看到盐州新城筑起之后,没有战争烽烟,人民生活安定,市场繁荣,于是写下了《城盐州》一诗,以表达人民群众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

蕃东节度钤阐布,忽见新城当要路。

金乌飞传赞普闻,建牙传箭集群臣。

君臣赭面有忧色,皆言勿谓唐无人。

自筑盐州十余载,左衽毡裘不犯塞。

昼牧牛羊夜捉生,长去新城百里外。

诸边急警劳戍人,唯此一道无烟尘。

灵夏潜安谁复辨,秦原暗通何处见。

鄜州驿路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芪贱。

城盐州,城盐州,盐州未成天子忧。

德宗安图自定计,非关将略与庙谋。

吾闻中宗高宗世,北虏猖獗最难制。

韩公创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汉兵。

东西亘绝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

如今边将非无策,各拥强兵固恩泽。

愿分今日边将恩,褒赠韩公封子孙。

谁能将此盐州曲,翻作歌词闻至尊。

唐蕃盐州之战

盐州新城筑成26年后的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吐蕃企图重新夺回盐州城。吐蕃节度使轮二麾、宰相尚塔赞、中书令尚绮心儿,率大军15万,以闪电之势突然将盐州城重重包围。党项族闻讯也立刻发兵,与吐蕃联兵一起,将盐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吐蕃、党项依仗人多势众,登云梯,架鹅车,猛烈攻城。盐州刺史李文悦带领城内兵民,个个同仇敌忾,人人奋勇参战,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李文悦身先士卒,众兵民齐心协力,奋勇当先,一次又一次击退吐蕃党项联军。盐州城下杀声不断,横尸遍野,血流成河。但由于众寡悬殊,始终不能击退围城之敌。于是,李文悦一面组织部众日夜抗击,一面写信飞报灵州,告急求援。

灵州牙将史敬奉得信,深感形势严重。灵、盐二州唇齿相依,盐州破则灵州危,解盐州之围刻不容缓。他急告朔方节度使杜叔良,请求率兵3000驰援盐州。杜叔良遂拨予精兵2500人马,没想到史敬奉带兵一去杳无音信。盐州李文悦见救兵不至,连连告急。杜叔良差使飞马向灵、盐一路打探消息,毫无史部行踪,以为史敬奉率部误入敌营,已经全军覆没。

吐蕃、党项围城30日,不见灵州援兵,自以为盐州城唾手可得,便日夜攻城,愈加猛烈。正在此时,盐州城北方向突然冲出一支兵马,勇猛杀来,锐不可当,领头人正是史敬奉。吐蕃、党项部背后受敌,惊慌失措,顷刻大乱。城内李文悦见援兵到来,即大开城门率部杀出。两军内外夹击,吐蕃、党项部腹背受敌,顿时溃不成军,丢盔弃甲,四散奔逃。历时三旬的盐州城保卫战终于大获全胜。

原来,史敬奉率部出灵州之后,没有直趋盐州,而是采取迂回战术,绕道而行,长途跋涉十余日,出其不意抄断敌后,巧解盐州之围。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以李听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朔方灵武节度使。李听主动出击吐蕃,先后在乌、白二池等地大胜番兵。迫使吐蕃于次年重新和唐朝订立了“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的和约。①

少年英雄拒夏兵

北宋初年,以李继迁为首的党项拓跋部摆脱了北宋的控制,自称“大夏”,迅速在河套一带崛起。

北宋至道元年(955年),李继迁率部攻占了盐州乌、白二池和清远军(今盐池县南部萌城一带)等地。翌年四月,又于浦洛河(今盐池县惠安堡境内苦水河)袭击了宋军粮队,劫去军粮40万石。

乌、白二池是盐州境内的两大盐湖,乃为今之苟池与北大池。因产盐“质甘味美”,闻名遐迩。该地的得失是关系到北宋经济收入和人民生活的大事情。因此,宋太宗命十州都部署李继隆为统领,从环、庆、延、夏、麟五州抽调兵马,五路大军同时出兵,直趋平夏。约定期限抵达乌、白池地方会合,以期围歼夏军。

李继隆、丁罕两路,出发十余日未遇到夏兵,便以为情报有误,遂引兵返回。张守恩一路虽然在半道上遇到了夏兵,但见夏兵势力强大,便不敢前进,紧闭营门按兵不动。只有副将范廷召与王超两路兵马抵达乌、白二池后,遇到了夏兵。范廷召见夏兵锐气极盛,遂不敢轻举,安下营帐与夏兵形成对峙局面。

值范廷召的儿子范德用担任先行官。他年方十七,武艺超群,勇猛过人。见父亲持重不前,甚为焦急,便请求出战。范廷召见儿子求战心切,只得允诺。

范德用率精兵一支,奋勇杀入夏营,往来冲突,势如破竹。夏兵见一少年英雄来势勇猛,锐不可当,个个摇旗呐喊,虚张声势,不敢向前。范德用与夏兵大战三天,打了数百个回合,杀得夏兵连连败退,招架不迭。加上范廷召、王超两路兵马乘势截杀,夏兵大败,丢盔弃甲,望风而逃。

之后,宋军虽然又打了几次胜仗,但终因孤军远出,接济困难,其他各路宋军又失期不至,范廷召只好下令回师。范德用说:“慢,归师遇险必乱。”于是,他派兵先往要道之处把守,然后才下令退军。果然,当宋军拔营撤退时,夏兵又乘势追来。但见宋军阵容严整,早有准备,遂不敢近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