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采写批评稿的回顾
王振刚
王振刚,1949年在华北大学学习,当年8月随西北干部大队行军西北,11月被分配到宁夏日报社工作,先后在宁夏日报社农村部、工商部、政文部、理论部、群工部、评论部等部门任编辑、部主任等职。1981年任宁夏日报社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
当记者,尤其是当一名驻地记者,写批评稿确实很难。但是为了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必须拿起这个|“武器”,积极而又慎重地批评各种错误的言行。为此,记者应当学会和善于使用这个“武器”。
本人当了20年记者,在这方面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现就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还是通过一次采写批评稿件的全过程,看看记者怎样写批评稿及采写过程中如何处理一些问题。我在一个县当驻地记者,有一次一连收到五六封群众来信,反映这个县的县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和民政科科长,合伙私分补助费,县长一人独得500多元。每封信都写了这样一些话:你是党报记者,要维护党的利益;你是人民记者,要替人民说话。我拿着信找县委书记,当我谈完之后,他也从抽屉里拿出了两封信,内容都差不多。我把我对这些信的看法和我要调查的意见说了,得到了他的积极支持。党委的支持、群众的呼声,促使我严肃地考虑了这个问题,决心调查个水落石出。
既要维护群众的利益,又要教育本人。从七八封来信的内容看,事情过程都差不多,只是钱数有些小的差别,这就是说确有此事。我当时认为,报纸批评的目的,对他本人来说是接受群众批评,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挽回影响。另外,这位县长同我私人关系不错,他在一个县当县委副书记时,我们经常来往,他来银川开会,也常到我家。于是我决定先找他本人谈。一天晚饭后,我登门拜访他,刚进他家门,他就说,是不是为了一些人反映我的问题来找我?既然他已经知道了,我就开门见山谈了一些情况。这位县长是个直爽人,他当时就承认了这件事,并说“我错了,看组织怎么处理吧”。我又从道理上说利害,他也点头称是,也表示同意我写批评稿。我当时想还是老干部,承认错误真痛快。
批评稿写好后一定要给本人看。
同县长谈完第二天,我开始采访,先后找了10多个人了解情况,征求意见。稿子写好后,交给了县委书记审稿。为了慎重起见,他提出开县委会议,集体讨论。我提出一定要县长参加,充分听取他本人的意见,县委书记也同意了。在会上,由我说明情况,读了稿子。参会的同志对事实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只是对于一些形容词建议删掉为好,我都当场作了修改。最后县委书记征求县长的意见,县长说:“事实没有出入,听候组织处理。要是登报,我在这个地区就不能工作了,组织决定吧,谁让我要钱不要脸呢!”话语中听得出来,可以承认错误,接受处分,但不同意见报。
批评,对于被批评者来说,总是不会有表扬的感觉。这时县长对自己的错误事实是承认的,但由于各种私心杂念,多多少少有点抵触情绪。县委书记和他多次谈话,但收效甚微。我认为工作做到这种程度也可以了,让他完全想通不可能,有些待他自己慢慢去想。批评稿见报后,这位县长翻来覆去看这篇稿,内容挑不出毛病,只是对刊头有意见。我们版面编辑在画版样时,加了一个“蜜蜂”刊头,报纸印出后看不太清楚,这位县长说,我有错误,按党的原则应该批评,可为什么把我比成“苍蝇”呢!原来他把“蜜蜂”的刊头误看成“苍蝇”了。这虽然是误会,但是引起了编辑部重视,我们专门开会研究,全体编采人员一致认为,批评稿件不仅要事实无误、观点正确,分析还要恰到好处,措辞也要适当。除此之外,放的位置、版样处理也要注意,否则,也会影响报道效果,甚至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正确对待党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稿见报后,编辑部收到读者尤其是这个县的读者的来信,对党报坚持原则、反映群众意见给予了表扬。从群众角度说反响是好的,可上级党委主要负责人看后不太满意。有一次,这位负责同志到报社编辑部,在发言中说,记者不能想批评谁就批评谁。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及这篇稿子,都能听得出是针对这篇报道的。对于这种说法,我们要从正面去理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很多,对于记者来说,不能拣什么写什么,一定要考虑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典型,发表后是否有震动。所以,在采写批评稿件上一定要坚持党性,持慎重的态度,尽可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还要充分同被批评者核对事实,交换看法,减少本人的抵触情绪。这样的批评稿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