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上海市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精神需求、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等。[8]社区养老服务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从他们的意愿与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医疗需求,老年人可以使用社区提供的服务,或者根据具体情况由社区向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医疗上门服务,这样既可以避免去大型公立医院就诊面临的距离远、患者多、手续繁杂等问题,又能够避免私营诊所医疗风险大等问题。对于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求,社区是提供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组织相应的群体活动、满足老年人精神层面需求的重要载体。

对上海市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情况的了解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填答法,具体为对社区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部分问卷调查并不是采用随机抽样完成的,因而不具有推论总体的意义。以下是对上海市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情况的问卷分析。

(一)老年人基本情况

1.性别构成

课题组在上海市调研的三个社区老年人的性别构成如表2-2所示。在56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有18人,占调查总量的32.1%;女性有38人,占调查总量的67.9%。简单地说,参与调查的女性人数是男性的2倍多。

表2-2 老年人的性别构成

2.老年人的年龄构成

上海市调研的三个社区的老年人年龄构成如表2-3所示。在56份有效问卷中,65—69岁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是最多的,共有2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7.5%;其次是70—74岁的老年人,有1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9.6%,这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人身体还比较强壮,离开工作岗位不久,还很热心于社会活动;再就是60—64岁、75—79岁、80—84岁,这三个年龄段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数量大致相当,都在7人或8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2.5%或14.3%;比重最小的是85—89岁,只有1位老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

表2-3 老年人的年龄构成

3.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

课题组在上海市调研的三个社区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如表2-4所示。从表2-4可以看出,未接受过教育的老人只有1位,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比重是最小的;接受小学教育的有6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0.7%;接受过初中和高中/中专教育的老人分别有24人和17人,分别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2.9%和30.4%,这两类人群在参与调研的老年人中的占比是最大的,一共占到了70%以上;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有8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4.3%。总的来说,上海市参与调研的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表2-4 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

4.老年人的婚姻状况

课题组在上海市调研的三个社区的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如表2-5所示。初婚有配偶的有38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69.1%,这一人群在被调研的老年人婚姻状况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其次是丧偶的有1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23.6%,也就是说调研的这批老年人当中,每4个人中就有1个缺少了生活伴侣,孤独感、寂寞感很可能是这部分老年人最大的情感问题;再次是再婚有配偶的,共有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5%;再就是离婚老人,只有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可见上海市被调研的这部分老年人的离婚率还是比较低的,这也符合老年人普遍低离婚率的社会现实。在此次上海市的调研中,没有未婚和同居的老年人。没有出现未婚的老年人可能与老年人适婚年龄所处的年代有关,那个年代很少有适婚年龄的青年不结婚的。没有出现同居的老年人,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与老年人普遍的生活理念有关,认为同居不太光彩;另一种可能是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确实没有同居现象存在。

表2-5 老年人的婚姻状况

5.老年人的共同居住情况

课题组在上海市调研的三个社区老年人的共同居住情况如表2-6所示。对于上海市老年人的共同居住情况,我们在问卷设计上是以不定项选择的形式呈现的,涉及的选项有配偶、子辈、孙辈、其他亲戚、保姆、自己居住以及其他。

从表2-6可以看出,被调查的老年人中与配偶共同居住是最多的,共有37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66.1%,这些老人与老伴相依相辅、共度晚年;其次是与子辈共同居住的,共有17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0.4%,选择这种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可能是居住面积有限,也可能是老人身体状况欠佳需要子女的照顾,还有可能是老人与子女之间相互需要;再次,是自己居住的老年人,共有8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4.3%,这部分老年人基本都是身体还比较健康的丧偶老人或与老伴没在一个城市生活的老人;再有是与孙辈共同居住的,共有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4%,这部分老人基本是三世同堂,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选择这种居住方式的老年人,较多的是老人帮助子女照看孙辈,也有可能是老人身体状况欠佳需要子女的照顾;选择其他居住方式的有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4%;此次上海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没有与保姆居住或与其他亲戚居住的老年人。

表2-6 老年人的共同居住情况

续表

6.老年人退休前所在的单位类型

课题组在上海市调研的三个社区老年人退休前所在的单位类型如表2-7所示。从表2-7可以看出,被调研的老年人中,退休前在企业工作的人数是最多的,共有5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91.1%;其次是从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年人,其虽然是除企业之外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但也只有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4%;无单位和自办企业的各有1人,各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上海市三个社区参与调研的老年人中没有党政机关退休人员,没有军队退役人员,也没有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

表2-7 老年人退休前所在的单位类型

7.老年人目前的主要生活来源

课题组在上海市调研的三个社区老年人目前主要生活来源如表2-8所示。对于上海市老年人目前的主要生活来源情况,我们在问卷设计上是以不定项选择的形式呈现的,涉及的选项有自己的离/退休金、自己劳动/工作所得、配偶的收入、子女的资助、政府/非营利组织的补贴/资助、以前的积蓄、房屋土地等租赁收入以及其他,表2-8是根据统计结果绘制的表格。

从表2-8可以看出,以自己的离/退休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是最多的,共有55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98.2%;其他形式的老年人生活来源都比较有限:以配偶收入和以前的储蓄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各有3人,各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4%;以子女的资助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有2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4%;以自己劳动/工作所得、政府/非营利组织的补贴/资助或房屋土地等租赁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各有1人,各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调研所列举的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基本涵盖了老人收入的所有情况,所以其他收入来源的人数为0。

表2-8 老年人目前的主要生活来源状况

8.老年人2014年的家庭平均月收入

课题组在上海市调研的三个社区老年人2014年的家庭平均月收入如表2-9所示。从表2-9的汇总情况可以看出,被调研的老年人中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为1501—3000元是最多的,共有26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6.4%;其次是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在3001—5000元的,共有22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9.3%,这两部分收入人群在被调研的老人中的比重最大,两部分合计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80%以上;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在5001—10000元的老年人有4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7.1%;与之相当的是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在701—1500元的老年人,有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4%;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在700元以下的也很少,只有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可以看出,上海市调研的三个社区老年人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总体呈抛物线形,1501—5000元是抛物线的顶点,月收入水平离顶点越远,人数越少。

表2-9 老年人2014年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情况

(二)老年人养老需求情况

1.老年人在养老项目上的支出情况

课题组对上海市三个社区的老年人在2014年一年的养老项目上的支出情况进行了调研,支出项目涉及康复护理支出、长期照料支出、医药费用支出、家政服务支出以及其他支出。从支出类别的人员数目来看,涉及医药费用方面支出的人数最多,共有37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66.1%,这符合老年人体弱多病的年龄特点;其次是家政服务支出,虽然在这个项目上支出的人数只有2人,但这是仅次于医药费用支出的第二大项,支出金额为每月200元和250元;其他支出项目如康复护理支出、长期照料支出、其他支出等被调研的老年人均很少涉及。

相比于其他的服务支出项目,上海市三个社区的老年人在2014年一年中用于医疗费用支出的人数最多,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66.1%,因而有必要单独对其进行分析,具体支出情况如表2-10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老年人每月的医疗费用支出差距很大,少则0元,多则上万元,这与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患病种类有着密切联系。从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整体情况看,每月没有任何医疗费用支出的有19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3.9%;每月用于医疗费用的支出在100—500元的老年人是最多的,共有22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9.3%,仅就参与调研的这部分老年人而言,医疗服务支出低于500元的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66.1%,这也说明参与调研的老年人中多数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相比次之的是,每月用于医疗费用的支出在1000或5000元的老年人,各有4人和2人,分别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7.1%和3.6%;每月用于医疗费用的支出在1000元及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9.6%,相对于老年人的收入状况,这部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还是比较重的。

表2-10 老年人2014年的医疗费用支出

续表

2.老年人目前的身体状况

课题组对上海市三个社区老年人当前身体状况的调查,主要是通过老年人的自我感知和老年人凭借以往的体检报告等做出的选择,具体结果如表2-11所示。从表2-11可以看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最多,共计38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69.1%;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健康和不健康的各有8人,分别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4.5%;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的老人只有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我们认为,参与调研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符合该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这也提示这部分老年人要注重身体锻炼,争取更健康的体格。

表2-11 老年人目前的身体状况

3.老年人的慢性病情况

对于上海市三个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情况,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列出了比较常见的一些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心脏病、关节炎、风湿病、哮喘和其他。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几种病症,所以我们采用不定项选择的形式让老人作答,表2-12是将统计结果整理后绘制的表格。从表2-12可以看出,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比重是最大的,共有26人次,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6.4%,高血压已成为参与调研的老年人中最为普遍的病症;患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和关节炎的人数也比较多,分别有14人、15人和16人,各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25.0%、26.8%和28.6%;患糖尿病和风湿病的老年人的数量少一些,分别有6人和7人,各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0.7%和12.5%;除其他项的病症外,得肺气肿和哮喘的老年人数是最少的,分别只有1人和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和5.4%。从我们整理问卷的情况来看,几乎每一位老人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这说明年过六旬后患病风险增加,这值得引起广大中老年人的注意。

表2-12 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4.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是否需要有人帮助

课题组对上海市三个社区老年人生活起居是否需要有人帮助的调查情况如表2-13所示。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需要他人帮助的有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6%;不需要他人帮助的有5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94.4%。就被调研的这部分老年人而言,其总体身体状况比较好、自理能力比较强。

表2-13 生活起居是否需要有人帮助

续表

5.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是否有人照料

课题组对上海市三个社区老年人生活起居是否有人照料的调查情况如表2-14所示。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人照料生活起居的老人有10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9%;没人照料的有4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81.1%。我们在整理调查问卷时发现,生活起居需要有人帮助的3位老人,均有人照料。将表2-13和表2-14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人照料的老年人比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多,照料上的供给大于需求。

表2-14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是否有人照料

6.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情况

(1)老年人与子女的联系频率

上海市三个社区老年人与子女的联系频率如表2-15所示。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几乎每天联系的共有25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6.3%,也是调研中最多的一类人群;其次,每周至少联系一次的共有22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0.7%,这两类人群属于和子女联系比较密切的老年人,基本没有孤独感,精神慰藉需求得到满足;每月至少一次和几乎没有联系的分别有5人和2人,分别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9.3%和3.7%,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日,尤其是各种配套设施都很完善的上海,这种联系频率确实很低,很难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表2-15 老年人与子女的联系频率

(2)老年人与朋友的联系频率

上海市三个社区老年人与朋友的联系频率如表2-16所示。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几乎天天联系和每周至少一次的分别有23人和10人,分别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2.6%和18.5%,一般认为,老年人和朋友几乎天天联系或每周至少一次,对于老年人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每月至少一次的有16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29.6%,这种联系频率只能算是适中的水平;一年几次联系和几乎没有联系的老年人各有4人和1人,各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7.4%和1.9%,这些老人和朋友的接触相对来说比较少,不太利于老年人的情感生活。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年人对于朋友的定义有所差别,有些老人认为同一社区的老年人也是自己的朋友,天天出入就可以相遇、交流;有些老人则将同一社区的老年人定义为邻居,朋友只是原来结交的一些人,不同的定义方式难免会影响到这个问题的统计结果。

表2-16 老年人与朋友的联系频率

7.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倾向

(1)老年人遇到困难最希望得到谁的帮助

老年人遇到困难最希望得到谁的帮助的调研结果如表2-17所示。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最希望得到配偶和子女帮助的有4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76.8%,这一比重以绝对的优势超越了其他主体,很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配偶和子女是老人的至亲,他们提供的帮助使其更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不用麻烦其他人可以避免更多的麻烦。另外有12名老年人最希望得到居委会和社区工作者的帮助,这一人群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21.4%,排除老人的亲人不在身边提供帮助不方便的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人对于居委会和社区工作者的信任。遇到困难最希望得到其他亲属帮助的只有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8%;调研老人中尚未发现希望得到朋友、邻居和其他人帮助的。

表2-17 老年人遇到困难最希望得到谁的帮助

(2)最应该由谁承担养老责任

老年人认为谁最应该承担养老责任的调查情况如表2-18所示。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认为应该由政府来承担这一责任的人数是最多的,共有24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6.2%,超过了认为应该由子女承担养老责任的人数;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应该由子女承担养老责任的人数有15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28.8%,可以看出,就上海市参与调研的这批老人而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认为最应该由老人自己或配偶来承担养老责任的有8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5.4%,这也说明一些老人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也开始追求身体独立、思想独立;认为应该由所在社区来承担养老责任的有4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7.7%,这也是“养儿防老”观念的一种转化;另有1人认为这个问题不好说。

表2-18 最应该由谁承担养老责任

(3)老年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

上海市三个社区老年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的调查情况如表2-19所示。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认为住在家里由亲人照顾是最理想的养老方式的老年人是最多的,有27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1.9%,这可能更多地反映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其次是以住在家中接受社区服务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的共有14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26.9%;以住在养老院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的有1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21.2%,这一类型的老年人的人数和比重略低于住在家中接受社区服务的老年人。从上海市调研的这部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来看,还应该把居家养老放在首位,社区养老其次,养老院最后。

表2-19 老年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

续表

8.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的评价

上海市三个社区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的评价情况如表2-20所示。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对目前的生活持满意态度的有23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2.6%;认为当前生活状态一般的老年人人数更多一些,共有3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7.4%;没有人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意。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的评价表明老年人养老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就上海市参与调研的这部分老年人而言,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表2-20 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的评价

(三)社区支持情况

1.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时间

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时间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就医的方便程度,以及遇到突发意外得到救治的及时程度。三个社区的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时间如表2-21所示,该表是根据老年人的填答略加整理的结果。从该表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有40位老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时间在5—20分钟,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80%,即能实现及时、方便的救治;还有8位老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时间在30—50分钟,即基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这类老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16%;还有2位老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时间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这些老人就医的时间比较长,很不及时和方便。此外,问卷设计上我们还有一个欠缺,就是并没有说明选择步行、骑车或公交哪种出行方式,这对老人就医时间的判断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2-21 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时间

2.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路程

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路程是考察老年人距离医疗机构远近、就医便利程度的另一项重要因素,这一问题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问卷的上一题没有指明具体交通方式造成的干扰。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路程的具体调研结果如表2-22所示。从该表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有31位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路程在半公里以下,这类老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60.78%,可以看出参与调研的绝大多数老年人就医非常方便;此外,到社区医疗机构的路程大约在半公里至一公里的有19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7.26%,这个距离也可以保证老年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就医,起到降低风险发生的作用;还有1名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路程大约在一公里至三公里,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来说,这个距离稍远。总的来说,三个社区的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路程还是比较短的。

表2-22 老年人到社区医疗机构的路程

续表

3.社区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状况

(1)社区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

就我们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了解,这些机构向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一般会包括上门护理服务、上门看病服务、康复治疗服务、紧急救助服务、特殊药品服务和日常保健服务等。那上海市三个社区的老年人是否需要社区医疗机构提供这些医疗服务项目呢?很多老年人会同时需要几种服务,因此我们采用不定项选择的形式让老人作答,表2-23是根据统计结果绘制的表格。从该表可以看出,需求量最大的是日常保健服务,共有24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2%;另外,需要上门护理服务和上门看病服务的老年人也比较多,各有21人和23人,分别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0.6%和39.0%;最后一个层次是需要康复治疗服务、紧急救助服务和特殊药品服务的老年人,相对来说人数更少一些,分别有17人、18人和16人,分别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24.0%、28%和22%,而且需要特殊药品服务的老年人是所有需求项目中人数最少的。

表2-23 老年人是否需要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以下服务

(2)2014年老年人接受过社区医疗机构的哪些服务

通过对刚过去的一年上海市三个社区的老年人是否接受过社区医疗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项目的调查,可以进一步了解到老年人对这些医疗服务项目的真正需求。该部分也是采用了不定项选择的形式让老人作答,表2-24是根据统计结果绘制的,关于上海市三个社区的老年人2014年接受过的社区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情况。从该表可以看出,真正享用过这些服务的老年人还是比较少的:使用最多的是日常保健服务,只有4次,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7.1%;而后是上门看病服务和上门护理服务,分别有2次和1次,各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8%和1.9%;其他服务项目,如康复治疗服务、紧急救助服务和特殊药品服务的使用的人数都为0。

表2-24 老年人2014年接受过的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项目

(3)对接受社区医疗机构相关服务的评价

由于2014年接受社区医疗机构相关服务的人数太少,不具有代表性,因而对其服务的评价几乎没有意义,本部分将不再进行汇总和说明。

(四)老年人对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的认识

在该部分的调查问卷中,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区是否提供相关服务;二是社区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关服务。对于第一个问题社区是否提供相关服务的回答,同一个社区的老年人对于“是”或“否”的回答也不相同,这与老年人是否真正体验过这一服务直接相关,因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也间接考察了服务的落实情况。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发现很多老人的想法是,“我现在不需要,所以不需要提供”而不是“作为社区,是否有必要提供”,尽管在填答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特别强调和说明,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忽视了这个问题,这对于正确填答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相关服务,我们主要从上门探访、老年人服务热线、法律援助、困难救助、上门做家务、老年饭桌或送饭、日托所或托老所、心理咨询、组织文体活动和代办购物和邮寄等服务内容来判断。该部分同样采用了不定项选择的形式让老人作答,表2-25是根据统计结果绘制的老年人对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的认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年人并非对每一项服务都做了回答,所以每题的填答人数是不一样的,这样我们再以填答人数进行比较就不准确了,所以在该部分的分析上,我们仅对每一项提供的服务的比重进行比较分析。

从表2-25来看,其总体情况是,上海市三个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相关服务还是比较全面和到位的,因为每一项服务都至少有53.3%以上的老年人认可社区提供了这些服务。其中,知道或享用过社区提供的上门探访、老年人服务热线、困难救助、组织文体活动的老年人很多,均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70%以上;其次是知道或享用过社区提供的法律援助、上门做家务、老年饭桌或送饭、日托所或托老所的老年人,均占到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60%—70%;知道或享用过社区提供代办购物和邮寄的老年人相对来说是最少的,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3.3%。对于社区是否有必要提供这些服务的回答,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几项服务是上门探访、老年人服务热线、法律援助、困难救助、心理咨询、组织文体活动,支持的老年人均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80%以上;其次是支持老年饭桌或送饭、日托所或托老所和代办购物和邮寄的老年人,均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70%—80%;相比之下,支持力度最低的是上门做家务,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6%,这可能与目前的家务活不多、不重,绝大部分老年人都能自己完成有关。

表2-25 老年人对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的认识

(五)老年人对社区已有的活动场所或设施的认识

在该部分的调查问卷中,同样也涉及一个类似的问题,即社区是否提供了相关活动场所或设施。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即使同一个社区的老年人回答也不尽相同,这与老年人是否真正使用过这一活动场所或设施直接相关,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间接考察了这些设施的利用情况。

从表2-26的总体统计情况来看,上海市三个社区已有活动场所或设施还是比较齐全的。已有的每一项活动场所或设施的有效问卷都为55人,从问卷结果来看,认可社区有老年活动室的人数是最多的,共有50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90.9%,也说明老年人对老年活动室的利用率是最高的;认可社区有老年健身室、图书馆、室外活动场地和老年学习室的老年人均有二十几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一半左右;认可社区有棋牌室(麻将室)和老年康复中心的人数相比来说较少,均有12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21.8%;认为以上活动场所或设施都没有的有2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3.6%,就我们调研中对社区的观察来讲,至少活动室是每个社区都有的,因而这几位认为什么活动场所或设施都没有的老人的回答是有失客观的。

表2-26 老年人对社区已有活动场所或设施的认识

(六)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相关养老服务的评价

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相关养老服务的评价情况如表2-27所示。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老人对社区提供的相关养老服务表示满意,这一人群共有27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2.9%;认为社区提供的相关养老服务一般的有21人,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1.2%;只有3个人对社区提供的相关养老服务不满意,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5.9%。

表2-27 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相关养老服务的评价

(七)老年人对社区改进养老服务的建议

上海市三个社区的老年人对改进社区养老服务纷纷发表意见。我们对这项内容的调查依然采用不定项选择的形式来完成,表2-28是根据调查信息重新汇总的结果。对于我们列举的三个选项: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性和降低费用,老年人各有所倾向且各项人数相差不大,分别是23人、20人和25人,分别占参与调研的老年人总量的41.1%、35.7%和44.6%。另有2个老年人提出其他建议,建议内容分别为扩大活动场所和老旧小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表2-28 老年人对改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