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综述报告
第一章 CIEFR-HS数据概述
魏易[1]
作为影响教育机会获得——进而影响社会分层和流动——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支出及其影响因素是教育经济研究关注的问题。国外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研究主要围绕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展开,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探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决策与家庭预算约束之间的关系(Schultz,1961)。根据以往的研究,影响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因素可以被归纳为:家庭背景(如家庭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经济因素(如机会成本、预期的劳动力市场回报)和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成员的婚姻性别观念等)(Huston,1995;Mauldin et al.,2001;Taubman,1996;Tilak,2002)。其中,家庭收入水平是解释家庭教育支出的最为关键的变量之一(Benson,1961;Glewwe & Jacoby,2003;Jacoby,1994;Filmer & Prichett,1999)。研究发现,教育支出具有一定的累退性,即家庭收入越低,教育支出所占比例往往越高。低收入家庭对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更加敏感,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其他非经济因素,如与个人能力相关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和兴趣,以及与个人能力不直接相关的家庭规模和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因贫不学、因贫失学乃至因学致贫。因此,许多旨在增加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机会的政策措施都倾向于通过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来降低受教育成本和减弱借贷约束。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对家庭教育投入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内学者利用不同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和负担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城乡、地区以及不同收入的家庭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魏新、邱黎强,1998;雷万鹏、钟宇平,2003;丁小浩、薛海平,2005;李文利,2005;楚红丽,2008;迟巍、钱晓烨、吴斌珍,2012;钱晓烨、迟巍、史瑶,2015;周雪涵、张羽,2015)。除了家庭收入外,许多研究还关注了社会文化资本,包括政治资本和职业权力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叶晓阳,2012;丁小浩、翁秋怡,2015)。面对不断增加的课外补习现象,有研究开始关注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雷万鹏,2005;楚红丽,2008;薛海平、丁小浩,2009;曾满超、丁小浩、沈华,2010;胡咏梅、范文凤、丁维莉,2015;薛海平,2015)。根据以往的研究,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支出,低收入家庭和贫困地区家庭都面临着更大的预算约束,支出负担也更重。仅有少数研究聚焦于宏观政策因素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吴强,2011;袁诚、张磊、曾颖,2013)。这些研究发现公共教育投入对家庭教育支出具有“替代效应”。从研究使用的数据来看,由于样本的限制,一些研究仅覆盖了部分省份,而另一些研究则仅关注部分农村或城镇家庭。[2]本书基于2017年CIEFR-HS数据,选择家庭教育支出和负担为切入点,结合公共教育部门的事业和经费统计数据,对全国不同地区、家庭学前到高中的家庭教育支出进行刻画,为了解新时期民众的教育需求、教育负担和教育公平现状提供数据支持。
本章第一部分介绍2017年CIEFR-HS家庭教育支出的度量,第二部分介绍2017年调查的总体样本、在校学生样本的分布,第三部分介绍和总结本书各章节的主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