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实证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创新与特色之处

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本研究在学科交叉、视角选取、学术观点、系统性和阶段性成果应用等方面独具特色,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研究选题具有探索性。尽管国内外在对森林碳汇越发深入的研究中,已日益紧密地将森林碳汇与反贫困直接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专注于扶贫视角下的森林碳汇研究相对匮乏,森林碳汇扶贫仍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新议题。本研究重点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森林碳汇的减贫潜力,促使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向更有利于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的方向变革与转型。这既是贫困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亦是森林碳汇研究、生态补偿研究等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题具有明显的前瞻性、探索性。

第二,研究视角新颖,拓展了森林碳汇扶贫研究的理论基础。强调不能简单地将在贫困地区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森林碳汇扶贫,突出扶贫理论和生态补偿理论的结合,将森林碳汇扶贫视为贫困研究和生态补偿研究的一个交叉点,率先提出了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森林碳增汇与扶贫的权衡关系,这两大深入开展森林碳汇扶贫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较为系统地阐明了森林碳汇扶贫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搭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研究的分析框架,弥补了森林碳汇扶贫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的不足,对深化森林碳汇扶贫研究具有开拓之功。

第三,研究内容富有创新性,研究方法有突破。强调不能片面地将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一般的产业扶贫项目,突出充分尊重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户主观意愿和价值判断,率先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减贫双赢目标,紧扣森林碳汇扶贫的本质特征,对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扶贫实践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有所突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论述性探讨居多、实证研究较少,定性阐述为主、定量分析缺乏等研究局限,而且为西南民族地区乃至中国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反贫困双赢的实践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科学证据。如积极关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开发设计了农户对传统文化和以森林碳汇项目为载体的现代商业文化认同测量量表,识别了农户文化适应策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森林碳汇项目扶贫效应典型的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时间动态性与滞后性等特征,首次构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森林碳汇项目扶贫绩效评估提供了一种相对客观、便捷的动态评价方法。率先将情景风险引入农户扶贫效应感知价值理论模型中并得到验证,建模揭示了农户对森林碳汇项目开发扶贫效应感知价值与其支持项目后期运营意愿的关系。

此外,项目研究与成果应用紧密结合,阶段性成果不仅已在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资源科学》、《林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以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SSCI、CS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形成了政策决策咨询报告1份,而且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等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诺华集团(中国)等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森林碳汇扶贫示范工程,既有力地推动了森林碳汇扶贫实践,也为完善本项研究成果提供了初步的实践验证,体现了本项目研究较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新闻链接:

四川省启动森林碳汇扶贫示范工程[10]

人民网成都5月18日电(记者 宋豪新)16日上午,四川省森林碳汇产业扶贫示范工程启动暨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省林业厅主办,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承办。四川省林业厅、省科技厅、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绿化基金会、四川省林学会、凉山州林业局、大自然保护协会、昭觉县、越西县、雷波县等相关人员出席会议。

作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和反贫困共赢的重要内容,森林碳汇是我国落实增汇减排承诺和生态减贫的重要举措。四川是国家首批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省份和森林碳汇发展优先布局区,具备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碳汇扶贫潜力。在世界各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四川抢抓我国全面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时代机遇,率先开展“森林碳汇扶贫示范工程”试点建设,为借力森林碳汇推进精准扶贫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四川案例和实践经验。(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

囿于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加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居住分散、语言沟通障碍、交通不便、调研成本高等多种无法克服的困难,难以获得各项目实施区域大样本或时序数据,研究中存在以某一时间点或局部区域状况来反映整体状况、以当前建档立卡贫困户代替全体贫困人口等问题,研究结果与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扶贫的整体状况难免存有差异,研究结论尚需实践检验;森林碳汇产业与制度创新始终是森林碳汇扶贫的两大基石。由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制度安排仍在不断变化,相关国家或地区陆续建立的国内范围或地区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低碳政策差异显著,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及其碳汇造林再造林实践尚处于发展阶段,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伐木制品等新兴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如何追踪国际气候谈判成果与制度变迁最新进展,如何面向后小康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在探讨不同森林碳汇机制下的森林碳汇扶贫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中涉及较少,仍需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参与,不断深化研究和分享成果,为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贫双赢做出积极贡献。


[1]详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678918.htm,2017年6月3日。

[2]详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2-01/13/content_2043645.htm,2012年1月13日。

[3]详见中国林业网,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hljb/s/4994/content-882674.html,2016年6月23日。

[4]详见中国林业网,http://www.forestry.gov.cn/main/72/content-890960.html,2016年7月22日。

[5]详见中国林业网,http://www.zglyth.com/html/7255/7255.html,2014年5月7日。

[6]详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901/t20190111_925436.html,2018年12月28日。

[7]资料参见网易新闻网,http://news.163.com/17/1219/22/D62792E800018AOQ.html,2017年12月19日。

[8]详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1/24/content_5260157.htm,2018年1月24日。

[9]王立安、钟方雷:《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关系的研究进展》,《林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第201~205页;Milder,J.C.,Scherr,S.J.,Bracer,C.,“Trends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to Alleviate Rural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cology and Society 15(2)(2010):4;朱立志、谷振宾:《生态减贫: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路径选择》,201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徐建英、刘新新、冯琳等:《生态补偿权衡关系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5年第20期,第6901~6907页。

[10]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sc.people.com.cn/n2/2018/0518/c345509-31597650.html,2018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