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森林碳汇扶贫的系统论分析
森林碳汇扶贫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经济活动和一种全新扶贫模式,本质上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因此,运用系统理论探讨森林碳汇扶贫的系统构成要素,揭示项目开发与扶贫相结合的作用机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构成要素
系统论指出,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摩擦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有机整体,系统各单元间都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森林碳汇扶贫系统并不是一个单向、静态、封闭运行的系统,而是在碳交易市场牵动、政府推动和社会助动下的一个动态、开放、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森林碳汇扶贫主体、扶贫资源和扶贫方式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动力系统、参与系统和环境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森林碳汇扶贫模式的运行系统,并不断相互作用,使其趋于稳定和完善,从而促使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稀缺要素向贫困地区汇聚,进而达成“扶真贫、真扶贫”的减贫目标。其运行不仅取决于各个子系统的有效耦合,也取决于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以及外部环境对森林碳汇扶贫模式的支撑能力,是一个不断培育、完善和优化的动态过程(见图3-1)。
图3-1 森林碳汇扶贫系统构成要素
(一)扶贫主体
森林碳汇扶贫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扶贫开发过程或者为过程提供条件保障与服务,从而对发掘森林碳汇扶贫潜力产生实际影响和做出实际贡献的机构与人员,包括各级政府机构、碳汇经营私人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媒体、非政府组织、金融保险机构、社会公众等社会各界力量,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变量”。究其实质,森林碳汇扶贫主体与森林碳汇开发利益相关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同一性、差异性、阶段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在现阶段森林碳汇产业发展依然面临多种挑战,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实践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的现实状况下,森林碳汇扶贫尤其需要政府发挥更多的政策引导、制度约束、监督管理等作用,充分调动造林企业、专业大户、社区精英等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业主投身减贫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扶贫资源
森林碳汇扶贫资源是森林碳汇扶贫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贫困地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贫困地区内部资源包括具有碳汇开发价值的宜林地或森林、适宜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形成的本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外部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于资金,既包括由碳交易市场牵动,以森林碳汇开发为核心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市场资源,也包括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发掘森林碳汇减贫潜力,达成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的社会扶贫核心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凸显扶贫功能的森林碳汇减排标准以及给予的具有引导性、激励性、保障性、优惠性和规范性的政策等行政资源,同时还包括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所注入的资源。
(三)扶贫方式
森林碳汇扶贫是一个开放系统,并没有普适性的标准模式,其扶贫方式往往会受到国际国内森林碳汇减排标准等宏观因素,各级政府具体引导和支持政策、森林碳汇项目开发组织运作模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讲,森林碳汇扶贫显然是一个兼顾市场取向与扶贫的社会公益性质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在扶贫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与科技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融合,共同围绕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反贫困的双赢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关系。
(四)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是推动森林碳汇扶贫模式建立、运转和发展演进的各种力量。通常可按照动力形成的原因,划分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按照动力来源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市场驱动力和政府驱动力;按照动力作用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直接动力和间接动力;按照作用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主导动力和辅助动力。相关扶贫主体是各类动力的“结合点”,各扶贫主体通过资源和方式系统,驱动森林碳汇扶贫模式运转,在各类合力的持续作用下,又反作用于扶贫主体要素,产生新的动力,推动森林碳汇扶贫模式持续运行。在此,重点就动力形成原因视角下的森林碳汇扶贫动力系统做进一步分析。森林碳汇扶贫的动力系统见图3-2。
图3-2 森林碳汇扶贫的动力系统
第一,森林碳汇扶贫的内生动力。所谓森林碳汇扶贫的内生动力,是指各扶贫主体主动践行符合森林碳汇扶贫理念及原则的各种行为,进而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减贫双赢目标的内在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牵动。不论是作为森林碳汇的购买方、中介方,还是供给方,本质上都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组织,即便是政府也在森林碳汇扶贫开发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因此,经济利益既是维系各参与主体的纽带,也是推动森林碳汇扶贫模式运行的根本内在动力。二是减排义务驱使。减贫既是“京都规则”和“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所拟定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兑现减排承诺,赢得社区农户广泛支持,实现森林碳汇项目顺利进行、长期运营的重要保证。三是公众形象提升。森林碳汇作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反贫困共赢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世界推动全球减排、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低碳转型等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部门,均彰显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声誉等也是其参与森林碳汇扶贫的内生动力之一。
第二,森林碳汇扶贫的外生动力。所谓森林碳汇扶贫的外生动力,是指源自扶贫主体以外并对主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外在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约束。在履行全球减排承诺与义务的进程中,通过制定既能达到与国际碳交易规则接轨,又能满足新时期精准扶贫要求的中国森林碳汇自愿减排规则,完善碳市场交易定价、注册、计量、核证、监测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规范和约束森林碳汇扶贫主体行为,推进在森林碳汇市场的各个领域、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中突出扶贫的内容和行动,推动“双赢”目标达成。二是政府政策干预。充分运用扶贫、财税、土地、金融、保险等政策手段的支持和干预作用,在为森林碳汇产业发展及项目开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的同时,不断对凸显森林碳汇扶贫功能的项目和行为给予大力宣传、支持和激励,对不利于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社区农户公平参与的行为进行调控和限制。三是社会需求拉动。从需求角度看,随着气候变化与国际谈判进程的推进,森林碳汇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产业发展潜力与商业机会巨大。全球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森林碳汇生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推动森林碳汇扶贫模式运行的强大外部推动力。
(五)参与系统
森林碳汇扶贫参与系统,包括贫困地区宏观、贫困社区中观和贫困人口微观三个维度。从根本上讲,贫困人口参与是发掘森林碳汇扶贫潜力的关键构成要素,但森林碳汇项目扶贫开发的参与者当然不应该也不可能局限于贫困人口。因此,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项目实施社区及其农户参与,不仅关系到项目可持续运营,而且决定着扶贫目标实现,无疑是森林碳汇扶贫模式运作的关键。就国内广泛试点的碳汇造林再造林而言,社区农户参与方式主要包括四种。一是参与项目规划。社区农户通过参与项目地块选择、边界划定、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评估,并就项目开发可替代土地利用方案、树种选择、参与方式、利益分配方案、合同签订等与造林实体达成共识,更有效地体现当地大多数群众利益,提高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与执行的可行性。二是参与项目建设。既包括社区农户通过参与宜林地入股或流转,造林地的整地、栽植、抚育等劳务,技术培训等取得经济或非经济收益,也包括通过社区落实后期管护措施,督促农户履行合同义务,避免或降低对项目可持续建设的消极影响。三是参与监测评估。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在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监测评估机构开展CER的过程中,同步引入社区农户参与式森林碳汇扶贫效果评估,是保障社区农户合理合法权益,提升积极效应,减少消极影响,矫正扶贫行动偏差,进而提高森林碳汇扶贫效率的重要保证。四是参与利益分配。森林碳汇扶贫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贫困人口在不损害非贫困人口利益的前提下,公平合理地分享项目开发所带来的参与利益,最大限度地享有通过政府市场干预,额外注入行政扶贫资源带来的主要福利,从而减缓或摆脱贫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户参与森林碳汇开发既包括低效宜林地入股或流转、技术培训、劳务或后期管护等直接参与,也包括前期基线调查、中后期监测和评估等间接参与。农户参与不仅是一个农户自主经济的行为选择,而且是项目属地政府和项目业主主导下的管理选择。森林碳汇扶贫的参与系统见图3-3。
图3-3 森林碳汇扶贫的参与系统
(六)环境系统
森林碳汇扶贫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外部大环境的支撑,受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系统是森林碳汇扶贫运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统一,包括宏观和微观、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其中,政治环境,尤其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取向、路径选择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是森林碳汇扶贫模式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经济环境,尤其是碳汇交易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及其产业发展,是森林碳汇扶贫模式运行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是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携手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文化氛围,是森林碳汇扶贫模式运行的社会基础。
二 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运行机制
从系统学理论看,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运行机制是指保持森林碳汇扶贫系统整体正常运行的各要素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运行方式及作用机制,具体如图3-4所示。
图3-4 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运行机制
就结构功能而言,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运行机制是若干基本功能的组合联动、有机统一和协调一致,主要包括五种。一是整合功能,连接森林碳汇扶贫各系统要素,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具备相对的稳定性,能够进行一定的“自动化”和“自适应”调节。二是定向功能,使森林碳汇扶贫系统沿着既定目标方向运行,达成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的核心目标。三是动力功能,为森林碳汇扶贫系统运行提供持续动力,推动扶贫主体协同、扶贫资源整合和扶贫方式联动,保持系统良性和可持续运行。四是调控功能,当系统运行出现偏差时,能够通过有效的数据传递、信息反馈和人为管理活动,不断纠偏并使之恢复正常。五是发展功能,在保障森林碳汇扶贫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通过激励、竞争和协调促进其发展演进。就运行方式而论,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运行机制是政府行政干预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二元复合驱动运行机制。就扶贫逻辑观察,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推动扶贫主体多元化
森林碳汇扶贫主体是推动森林碳汇扶贫模式运行的主导力量。对此,在森林碳汇扶贫理念的指导下,不仅仅为多元森林碳汇交易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扶贫惠农,进而逐步转变为扶贫主体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合作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林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的背景下,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必然越来越多地采取“经营实体+农户”“经营实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基本运作模式,从而为推动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精英等成为反贫困主体奠定了产权基础。
(二)推进扶贫资源配置市场化
在森林碳汇扶贫系统运行进程中,市场对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对推进贫困地区丰富的宜林地、劳动力等资源向资本转化,增加资金、技术、管理等稀缺扶贫要素有效供给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森林碳汇扶贫的制度安排中,政府不再起主导作用,财政扶贫资金不再是最重要的外部变量,扶贫资源也不单局限于自然资源和民政、小额信贷等扶贫资金,而是以市场为先导、贫困农户为核心、利益为纽带、产业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协调,充分整合和盘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存量资源,并对优化扶贫资源协同配置、降低减贫成本、推动市场化反贫困产生积极影响。
(三)创新贫困人口扶贫方式
与面向产品市场,以农产品开发为主打的传统产业扶贫方式不同,森林碳汇扶贫面向全球性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以森林碳汇项目为载体,以可交易的“碳汇额度”开发为核心,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社区农户,除可望获得林地入股或流转收益、劳务收益、林木及林副产品收益外,更为重要的收益是核证减排量(CER)销售收入分配。这无疑为反贫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扶贫方式,也为破解林业生产周期长、贫困人口短期收益困难等突出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还为集成科教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社区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尤其为把先进的造林、管护技术培训与示范等为代表的科技扶贫落到实处搭建了坚实平台。
(四)突破贫穷与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
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加剧了贫困。其中,直接影响来自极端气候事件对农户生计、生命财产、生产基础设施等造成的损害,间接影响则来自气候变化对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损害。在中国,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高度耦合,贫困人口分布与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地理空间尺度上呈现高度一致性,这些地区对气候和环境的依存度高,生态改善是治贫的根本和发展的根基。森林碳汇扶贫实现了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森林碳汇项目开发,既为贫困地区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通道,也为改善区域尺度小气候、调节水文循环,提升自身应对气候变化加剧导致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等的能力,降低贫困人口因灾返贫风险,实现减贫和生态保护兼顾的包容性增长带来了新契机,为避免形成“人口贫困—资源开发—环境退化—加速开发—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贫困陷阱”开辟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