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与狂欢理论的契合

网络表情符号不仅是狂欢化的事件,也蕴含着文化觉醒的力量,标志着大众文化对旧有格局的颠覆和改造。“每一个个体都成了一个独立而鲜明的主体,独立地展示自我个性。在这种人人独立地展示个性的情况下,群体呈现多声部效应,达到一种群体狂欢的局面。”[16]巴赫金狂欢理论与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全民性

巴赫金认为“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没有等级差异,没有心理距离,和谐地融为一体。“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观众作为独立主体出现,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表情符号基于互联网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大大缩短了沟通的距离。网络空间中的每个人作为传播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言论,传达观点,甚至是构建有个性特色的话语体系。通过表情符号的制作和扩散,运用诙谐幽默地方式进行调侃和倾诉,甚至可以影响他人的认知观。

(二)仪式性

狂欢节具有浓烈的庆典性,在仪式上人们以笑谑的形式不断地对“国王”进行加冕和脱冕。“国王”在脱冕仪式中脱下服装和王冠,意味着脱下了权力的象征,人们可以对国王进行讥笑、谩骂,甚至是殴打。之后奴隶或者小丑成为被加冕的人,成为新的国王,直到进行新一轮的脱冕仪式。如此往复,权力被不断赋予和剥夺,自然浸透着狂欢式的诸范畴。[17]实际上,是对权力的一种嘲讽。巴赫金强调,在狂欢节期间,取消一切等级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狂欢节上,大家一律平等。[18]新媒体的发展推动、观众对互动交流的渴望以及大众文化对庙堂文化的反抗,体现出了Web2.0时代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开放兼容、快乐创新的精神内涵。[19]狂欢的仪式性是对权威的颠覆,表情符号也是草根群体在虚拟空间中释放自我、挑战秩序的表现形式。

(三)交替与更新

“中世纪的民间节日与规定的制度和世界观的顽固保守、因循守旧、‘超时间性’、不变性相对立,它所强调的正是交替和更新的因素。”[20]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朴素的哲学道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一切事物都会在更新与交替中不断交错前进。网络表情符号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彰显着更新交替的创新精神。其娱乐性、通俗性,反映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和通俗文化,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传播形式和渠道进行了颠覆和结构,并且为网络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在哲学意义上,二者都具有一切皆处于变化之中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