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刘志龙老师侍诊抄方随笔
名医是一味药,名医亦如药
如果说黄煌老师是学者型的经方家,那黄煌老师的师弟刘志龙老师就是君子型的经方家。刘志龙老师临床很喜欢用茯苓,临床处方中十有七八有茯苓这一味中正平和之药,故而有“刘茯苓”的雅称。
茯苓这味药性味甘平淡,入心、脾、肺经,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别录》云其能“保神守中”;《药性论》云其“善安心神”;《日华子本草》云其“开心益智”;《药品化义》更对其功效有详细描述:“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主治脾胃不和,泄泻腹胀,胸胁逆气,忧思烦满,胎气少安,魂魄惊跳,膈间痰气。盖甘补则脾脏受益,中气既和,则津液自生,口焦、舌干、烦渴亦解。又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便溺黄赤,腰脐不利,停蓄邪水。盖淡渗则膀胱得养,肾气既旺,则腰脐间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于上源,补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涩而能利。”
茯苓是四君子汤中一员,具有中庸之性,故而颇具君子之风。而刘志龙老师人亦如茯苓,颇具君子之风。他性格沉稳,说话不急不躁,言简意赅,看病径用经方,论述往往直达病情,切中要害,经常一看舌抑或一切脉,心中处方已定。
名医是一味药,医学生之性
笔者临床摸爬滚打已有数年光景,加上跟民间中医师学习,亦练就了自己的一套治病方案。刘志龙老师经常说“小裕经方自成一派,而我们的思路不一样”。虽是赞誉之词,但亦有鞭策之意,因为我用经方往往是对症之方、对症之药多。
刘老师临床运用经方是“抓证眼,辨病机”为主,故而常有神出鬼没之方出现,我们跟诊的学生往往还在详细问诊之时,刘老师处方已定,照其说法:“像你这样一个个详细问下来,我一天看那么多病人,什么时候才能看完?!我主要是快速抓证眼,辨病机。无他,久在临床,熟能生巧而已。”
跟诊时间长了,慢慢地自己的经方思维亦和刘老师同步,不再只是对症处理,而是主要针对病机。比如糖尿病患者,刘老师虽然也是遵循六经辨证,但前提是先辨阴阳,一看患者舌苔即可首先判断患者是阴证还是阳证,然后再结合患者的相关症状辨明六经。阴阳一分,六经就明朗了,经方对应之处方呼之欲出,临床快捷高效处方就是这么来的。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自己的心境亦慢慢平和,不再浮躁,不再因为不加对症之药而心中无底。
名医是一味药,医患者之心
刘志龙老师身边总是有一大堆的粉丝,很多一家三代都在刘老师处就诊,刘老师在哪里,患者就跟到哪里。有不少患者的家属说,其父母在家总是觉得自己病重,但一与刘老师闲聊后,心理负担就放下了,觉得自己没有多大的问题。
刘老师性格沉稳,临床上从来不会因为患者的唠叨而显得不耐烦,也不会因为患者表达不清楚而厌烦,总是会耐心地听着患者描述自己的病情,时不时还来几句经典搞笑语录,弄得整个诊室其乐融融。
刘老师门诊有很多长期用药的老年病患者,他总是不忘告诫患者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平时煲汤食疗、饮茶喝酒、作息时间、生活习惯等都给予详细指导。
刘老师除了是一位经方家外,还是一位养生专家。他很注重养生,倡导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能少用药就少用药。其处方时而一二剂,时而十几剂,都是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时不时有患者说,刘医生给我多开几剂药吧,我怕到时候好不完全。这时刘老师总是自信地说:“不用那么多,依据我的经验,你的这个情况吃几剂药就应该好得差不多,不用再吃药。”
沟通是消除医患纠纷的最好良药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言医生的法宝有三: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可见除了药物和手术刀之外,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语言技巧是何等重要,甚至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运用药物和手术刀的技术。
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今天,如何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就成了每一个临床医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目前来讲比医疗技术显得更加迫切。人承受病痛时是最无助的时候,用语言和细节来沟通,是建立医患信任、消除医疗纠纷的最好良药。良好的沟通,可以表达出人世间最美的关心和爱。
医患之间之所以出现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医生的过失所致,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沟通的障碍。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于患者的很多误解,或者是因医方没有给予足够到位的解释,或者是因医生的态度不够好所致。
刘志龙老师半天门诊常常四五十号人,忙的时候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经常要看到下午一点多才能下班,而他还经常对患者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让你饿着肚子看病,不好意思。很多患者一听总是一扫久等的焦虑心态,反而觉得是自己不好意思,耽误了医生的下班,让医生饿着肚子为自己看病。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可能就会给患者心灵上带来莫大的抚慰,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怀和关爱。
语言是最好的武器,也是创造和谐的最佳利器,往往三言两语可能就让别人心悦诚服。临床患者形形色色,各种心态都有,医生说话沟通就应该因人而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小心谨慎但不失面面俱到,大胆活泼而不失严谨,该严肃之时不可玩世不恭。
对于心事重重的病人,刘老师总是先不开药,而是慢慢引导,普及必要的心理减压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絮絮叨叨的患者,刘老师总是巧妙地说你的故事很精彩,我们下次再听你讲,后面还有一大堆的病人等着,该让后面的人看病了,你看可以吗?患者一听立马明白自己占用别人时间太多,随即就带着歉意和感激离开。我们常常笑刘老师是一个牧师,不但看病,还要做心理辅导,打开患者的“千千结”,成为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修复工程师。
刘志龙教授的“八二”养生黄金法则
广东省名中医刘志龙教授是笔者恩师,他在乐于传播中医药诊疗疾病经验的同时,也热衷于普及健康养生的知识。近年来,他在珠海电视台和市内各级单位做了数十场中医养生的知识讲座,多次接受《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等媒体采访,宣讲中医养生知识。刘老师对中医养生很有研究,笔者在跟随其门诊期间,时常可听及他对患者普及健康养生知识,其中“八二”养生黄金法则是他临床提及较多的一种。
“八二”养生黄金法则来源于八二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又名80/20定律,也叫巴莱特定律,是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而刘老师把这一法则用于养生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日常饮食很有指导意义。
1.八分饱,二分饥
刘老师经常对儿童的父母说:“中医有句名言叫‘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不但小孩子不可以吃的过饱,穿的太暖,就是我们大人也一样要注意不可吃撑,最好就是‘八分饱,二分饥’,这是最健康的饮食习惯。”刘老师继续说道:“什么叫八分饱呢,就是自我感觉吃的差不多,在可吃可不吃之间。这个时候基本就有八分饱了,这时不吃也不会觉得饿,而且肚子不胀也不打嗝,但还可继续吃,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其实在这个情况下是最健康的饮食状态。”
《寿亲养老新书》有言“尊年之人,不可顿饱”,《内经》强调“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以民间有句俗话叫“常吃八分饱,延年又益寿”,就是来源于此。我们现在的很多病,其实都是吃出来的,因为饮食的不健康,暴饮暴食而导致,比如临床常见的肥胖症、胃病、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2.八分粗,二分细
由于人们对于食物色香味俱全的要求,现在的细粮品种繁多,做的越来越精细,可营养流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维生素方面的流失特别严重。而粗粮在防治现代富贵病的作用上,远远超过细粮。
临床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等患者,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多吃粗粮,因为粗粮中含有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能改善胃肠微生物菌落,产生的热量也比较低,有助于肠胃的排空,而且不会增加肠胃的负担。而细粮里的膳食纤维是可溶的,热量较高,食用过多容易对人体产生负担,不过细粮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含量要比粗粮高。
刘老师指出,“八分粗,二分细”这样的搭配是比较合理的,符合我们人体所需的状态。他经常在门诊对糖尿病患者说:“糖尿病其实应该叫穷苦病,不能吃好,不能喝好,一定要对饮食做到很好的控制,‘八分粗,二分细’是最好的状态。所谓平平淡淡,粗茶淡饭,平安过一生。”
3.八分素,两分荤
刘老师经常说:“我们现代物质水平提高了,饮食品种丰富了,过去吃不上肉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人们每顿饭几乎都不离肉食,可物质水平虽然上来了,但是我们肠胃消耗肉食的能力却没有跟上来,吃的肉太多,无形中就会增加肠胃的负担,而且肥腻肉食多吃又会刺激食欲,结果是越吃越多,胃越撑越大,较难形成饱腹感。故中医有‘胃有伏火,消谷善饥’一说,所以无肉不欢其实也是一种病态。你看自然界长寿的动物基本都是食草动物为主,所以‘八分素,两分荤’才是最健康的状态。”
小柴胡汤合三拗汤治疗小儿易感咳嗽
黄女,11月大。2014年3月26日就诊。其母代诉:平素易感冒,稍有着凉则感冒咳嗽,本月18号打预防针后开始感冒咳嗽,现在夜间偶尔低烧,晨起及夜间咳嗽甚,流白色鼻涕,胃纳可,夜间睡眠不佳,睡觉时满头大汗,大小便正常,指纹浮红。
柴胡6g,黄芩3g,太子参10g,姜半夏6g,生姜5g,蜜枣30g,炙甘草5g,炙麻黄3g,杏仁6g,川贝6g,3剂。
2014年5月2日因腹泻前来就诊,询问其母得知,患儿前药三剂后诸症愈。
此方是从刘志龙老师那里学来的。刘老师治疗小儿咳嗽常用小柴胡汤合三拗汤或麻杏石甘汤,对于小儿感冒咳嗽常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刘老师经常说:“小柴胡汤就是一道屏障,巩固好了屏障,邪就不会入里,还能帮助身体驱邪外出。”小儿稚嫩之体,其病易虚易实,小柴胡汤是少阳方,正可扶正祛邪,但是解表力弱,故而感冒咳嗽寒则合三拗汤,热则合麻杏石甘汤,以加强解表之力,共奏扶正祛邪、宣肺止咳之效。
诸花功效三字诀
晚秋至,秋风起,树叶黄;
金气旺,眉头紧,易悲伤。
诸多花,泡点茶,解忧愁;
承师教,查经典,明药性。
玫瑰花,芳甘美,舒郁结;
杭菊花,清郁火,消诸风。
野菊花,养目血,除烦热;
合欢花,治郁结,安神志。
素馨花,解肝郁,止诸痛;
腊梅花,治气郁,散胸痞。
洋槐花,清肝火,泄肺逆;
密蒙花,润肝燥,明双目。
凌霄花,缓肝风,泻肝热;
金银花,息肝阳,解秽恶。
款冬花,益五脏,除烦躁;
月季花,泻肺火,调月经。
鸡蛋花,降肺气,治湿热;
旋覆花,除噫气,下气结。
木棉花,去湿热,治血崩;
藏红花,通经络,散血肿。
辛夷花,利九窍,通关脉;
野葛花,解酲用,开肌肉。
鸡冠花,凉止血,疗崩中;
虫草花,去色斑,调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