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求是(精修案例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伤寒论》的治疗思想、原则与方法

《伤寒论》的治疗思想,主要是消除致病因素,纠正病理状态,恢复人体生理的动态平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确定祛邪扶正、调整阴阳与因势利导等治疗原则。祛邪为了安正,论中急下存阴,急温救阳,就是明显的例证。扶正有利于祛邪,论中益气养血滋阴生津诸方皆属于扶正,正虚则邪易内陷,正复则祛邪有力,邪始易除。怎样祛邪才能事半功倍,那就是因势利导,就其近而逐之,邪在表用汗法,大肠燥实用下法,胸中实者用吐法,这皆属于因势利导。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那么,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必然增加新的病变。在正气方面主要是阴阳失调,或则阳虚阴盛,或则阳盛阴虚,必须根据阴阳偏颇情况进行调整,或补阳,或滋阴,以期阴阳恢复相对的动态平衡而病愈。论中多次提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得小便利,必自愈。”“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以及“胃和则愈”等,皆表明生理上恢复动态平衡是病愈的先决条件。然而怎样做到攻补恰当,有的放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论中在坏病条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这一治则,实际也是一切疾病的治疗原则。然而对于“证”的含义,却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证”是症状或证候,果如所说,中医仅是根据现象治病了。须知临床辨证固然离不开症状或证候,但决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对全部病情的分析、综合,得出关键性的病机,针对病机确定治法和选用方药。有的认为辨证目的是求其病因,所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种看法比较合理,但是必须明确这里所说的“因”,应包括邪与正两方面,是内外因的综合,实际是“病机”,不应理解为单纯外因。“病机”是施治的依据和前提,治法必须符合病机,才有可能取效,否则,不仅不会有效,势必导致病变增重或发生其他变证。

《伤寒论》中的治法,除一般所说的“八法”外,还有许多各具特点的治法如利水法、固涩法等。现在有人归纳为二十三法,实际远远不止此数。根据“法寓于方”的精神,《伤寒论》有一百一十二方,也就等于有一百一十二法,许多方剂后附有加减法,那又是法中之法了。《伤寒论》中的方剂虽然不多,方中用药一共仅有89种,但是因其配伍极其严谨,有一定规范性,强调随证化裁,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往往是一味药的增减,或仅是用量的大小,作用就有显著不同。大多数药味很少,而应用得当,功效很高,“药少效宏”,值得深入研究。《伤寒论》中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其配伍规律,更是具普遍性指导意义,朱丹溪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洵非虚誉。

【医案选录】仇某,男,53岁,工人,1987年5月25日来诊。冠心病7年,间断住院,且半日休息。刻诊,见其大腹便便,行走蹒跚,体重88千克。诉近月来,心慌心跳加重,腹胀气短增剧,走动及饭后心动尤剧,口苦少食,烦躁少寐。扪其腹,重按作痛,问其便,三四日一行。脉象沉弦而疾,舌苔薄黄而腻,心率110/分,心电图示心房纤颤。揆度病机,为痰食之邪壅郁胃肠,化热扰心所致。法当和胃通腑,涤痰荡热。方:大黄15克(后下),枳实20克,厚朴18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陈皮18克,竹茹20克,川黄连9克,甘草3克,连进3剂,大便缓下,一日两行,腹胀稍减,夜已能寐,心率减至90次/分。续5剂,腹满消,顿觉心慌气短若无。上方去大黄,再服1周,心率减至78次/分,房颤停止,诸症全瘥。

按:本例重用调理脾胃之法,治愈心脉顽疾。这一治法与“烦躁,心下鞭,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相似,除此外,在心阳虚证桂枝去芍药救逆汤治疗亦蕴含心从脾胃论的思想,正所谓法寓于方,学透论中治疗思想与方法,对临床杂病的辨治具有很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