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3 翻译的结果是怎样的?

(22)翻译研究致力于研究译文的影响:既包括普遍的影响,也包括某一特定文化/时期下的影响。首先,译文读起来是像翻译文本,还是像目标语文化的文本?翻译研究致力于提出解释性假设来解释译文的影响,例如用译文特征来进行解释。举例说明,如果翻译过来的笑话无法让人发笑,或是让人在始料不及的地方发笑,就可能是由译文本身的某些特征造成的。翻译研究考察此类假设,其中论断可见下文(23-30)。

如果说第二部分考察引发翻译行为的原因,那么第三部分探讨的就是翻译作为原因引发的结果,即翻译的“影响”,图里称其为翻译的“功能”。图里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描写翻译带来的结果,并提供解释。“读起来像翻译”和“像目标语文本”讲的是翻译策略及其带来的结果。

(23)与原作一样,翻译可以改变读者的思想状态。

(24)与原作一样,翻译可以影响读者的后续行为。

(25)与原作一样,翻译可以影响整个文化,包括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典型/普遍)的看法。文化当然包括语言。

以上三条讲的是翻译的影响,它既可以涉及单个的读者,也可以波及整个文化。在译文不是作为原文的从属物,而是作为独立的文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影响这一点上,描写研究和后殖民研究之间没有多大分歧。韦努蒂对第25条有专门阐述,认为翻译最大的影响是能强有力地构建外国文化在本土的形象和本土阅读主体,即通过对外国文本选择、排斥和采用的翻译策略,在本土建立符合本土美学价值观的外国文学规范,从而影响本土文化主体对外国文化的态度、感情和认识,进而影响两种文化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Venuti, 1996:201-202)

(26)有些翻译会在部分读者身上引发有关翻译质量的评判。有些读者,尤其是客户,会根据所观察到的翻译质量做出积极或是消极的反应。

翻译的影响之一是引发读者对翻译进行价值判断。对这些价值判断进行描写,可以从中看到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观,即翻译的“规范”,从而可以解释翻译的影响。

(27)有些读者做出某种反应是因为接受了报酬(如评论家、教师)。他们可能并不是典型/有代表性的读者。

阿罗约对第(26)条进行了反驳:“谁”能代表“读者”?传统翻译研究的重点是学者型读者(即这里所说的评论家、教师等专业人士),阿罗约提出,这些人并不客观,他们的反应背后都涉及各自的“利益”,他们的反应如何保证客观?他们能代表“读者”整体吗?阿罗约质疑的依然是描写研究的“共性”:读者之间也是不存在所谓“代表性”和“共性”的,因而也无法对读者反应进行客观的描写。

(28)有些人用规定性论断来表达他们对翻译质量的期待,如“译者(在这些条件下,面对这一问题,等等)应该/不应该这样做”。翻译研究考察这些规定性论断,例如,将之作为翻译话语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传统的规定性论断可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下人们对翻译的“期待”,对这类话语进行描写,属于“研究的研究”。这也是考察翻译规范、解释翻译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29)某些条件倾向于促使译文产生人们期待的效果,这类信息对翻译学员和教师都有帮助,同样,译文的某些特征倾向于促使译文产生人们期待效果,这方面的信息同样对他们有帮助。(谁期待的效果?对,这也是一个相关问题。)

描写并解释翻译的影响,就意味着知道什么样的特征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怎么做可以得到这样的效果。研究得出的这些规律性(外在条件/译文特征)可以用于翻译教学。括号里的部分是阿罗约提出的质疑:从谁的角度来看是好的译作?是译者、客户、读者,抑或是原文作者?

(30)对翻译的原因和影响进行研究,必然引出有关翻译伦理的重要问题。例如,进行翻译的决定,或是某个译文,或是译者所做的某个决定,其影响到底在何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是“好的”?

什么样的翻译是“好的”翻译,涉及翻译伦理研究的范畴,也是描写翻译学派和后现代派共同关注的话题。描写研究无法得出价值判断,因而最终需要引入伦理研究来解决价值的问题,而后现代派关注权力斗争,其实是寻求翻译伦理上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