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简快脑图:终生成长加速器
郑耀波
DISC双证班第64期毕业生
DISC测评顾问引导师
高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二级)
手绘8年的思维导图分享者
联系“郑耀波”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我们每天从一睁眼就开始接受几乎无处不在的“信息浪潮”的冲击。时代像一辆不断加速的列车,让人越来越难以看清窗外的风景。更快、更多、更高效、更系统……日益增长的庞大信息量,不断对我们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看看现在的小孩就会明白,他们在当前年龄段的知识储备和信息处理效率,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年的我们,正如我们超越我们的父辈一样。我们像一艘帆船,航行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上,乘风破浪,奋力前行,追赶着前方相对缓慢的船只,又被后方更快的船只追赶着,超越与反超交替上演。我们从未如此渴求一种高效的方法,让我们能更快速地去阅读、去倾听,更深刻地去理解,更牢固地去记忆。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思维和记忆工具,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就广受欢迎。近年来,思维导图在我国越来越受追捧,无论职场还是校园,思维导图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被大量运用,帮助着越来越多的人。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工具本身非常好,但其使用效果同样受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使用工具的人的影响。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今,市面上关于思维导图的教程、培训课程琳琅满目、风格各异:有人说好;有人说一般;有人说没用。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其实并不是思维导图这个工具不好、培训课程不好或老师不好,而是由于个人风格和使用方式不够匹配。
DISC简快脑图将DISC行为风格分析理论与思维导图实战技巧相融合,围绕效率这一关键要素,帮助我们快速找到适合自己行为风格的学习和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使我们简单、快速地掌握思维导图实用技巧。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念篇,分享我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如何遇见思维导图、为什么要坚持手绘,以及思维导图的起源和探秘。
第二部分是技巧篇。介绍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我将思维导图的核心原则和技巧与DISC行为风格理论相结合,融合精炼成四个步骤和方法,每一步骤对应D、I、S、C中的一项特质。该篇主要介绍如何运用这四种特质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第三部分是效率篇。结合我个人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为什么一定要做到视觉化,如何在“颜值”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并分别面向D、I、S、C四种行为风格给出加速建议,帮助大家快速成图。
一、概念篇:天才的创意、凡人的利器
很多人对思维导图并不陌生,但却对究竟什么是思维导图、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什么人适合学习思维导图等问题没有准确的认识。
1.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顾名思义,有思维、有图形、有引导,简单来说就是:用图形的方式引导和呈现思维。
我们也可以很方便地在网络上找到思维导图的描述和定义: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表达发散性思维,利用图像促进和辅助思考的工具。
而我通常喜欢这样来描述思维导图的概念,它是:聚焦一个主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提炼关键信息点,并通过线条引导展现知识结构的思维工具。
是不是还有点复杂、有点绕口?有没有更简单的?有!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思维导图的本质特点:结构化思考,图形化表达。
2.遇见思维导图——我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是2012年在上海参加一个培训。培训过程中有很多次分组研讨环节,老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在10~20分钟内研究问题、探讨原因、提出对策,并把得出的成果一条一条地写在一张白纸上,由一位代表拿着纸站到讲台上发布小组的研讨成果。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通常情况下,每个小组展示的白纸虽然内容不同,但形式相似:1、2、3、4……一行一行写满了字迹。看得多了,就会有一种千篇一律的枯燥感。
然而,就在第二天下午的一次分享中,有一个小组的分享彻底颠覆了我们所有人的认知。你们猜到了吗?对的,这个小组的分享用了思维导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可是2012年,当时思维导图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更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流行。所以,当你习惯了千篇一律的、写满字的白纸时,眼前却突然出现了一幅画,五彩斑斓、美轮美奂,更重要的是,这幅画还非常清晰地展现出所有讨论的要求,层次清晰、观点犀利。
于是,在全班同学的强烈要求下,利用当天晚上的休息时间,这位画思维导图的同学(在我们眼中他已经是老师了)给我们做了第一次关于思维导图的主题分享。从那次分享开始,到培训结束,我深深记住了一个名字——思维导图,也深深记住了这位同学——上海的邵长文老师,感谢他把我带入了思维导图的大门!如今,很多年过去,那次培训的内容已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模糊,而初见思维导图的这个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这些年来,我通过各种书籍、课程,不断研究、学习和运用思维导图,试过很多种方法,用过很多种软件,探索着各种场景运用思维导图,如读书、开会、写作、演讲、授课、做方案、引导讨论等。这一过程中遇到过不少困难,也有过很多困惑,最终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方法,也就是DISC简快脑图。时至今日,我画过的思维导图已经有数百张(不算草图和软件绘图,只算手绘成图并且归集成册的)。
对思维导图,我最大的感受是:神奇。我是做培训与发展工作的,参加培训课程的机会较多。当我把思维导图运用在听课做笔记上时发现,只要看着思维导图,就几乎能够完完整整地复述老师所讲的全部内容,包括细节。我还发现,一旦开始画思维导图,在课堂上就非常容易进入一种思维活跃、专心致志、高效吸收和理解的状态,接近于现在所说的“心流”。
这些年来,思维导图一直陪伴着我的学习和成长,它强大的功效从未让我失望,而且还带来很多额外的惊喜。比如,从2014年起,我开始受邀讲授思维导图的课程;又比如,我发现自己在信息处理方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类似的提升和改善还有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不只是我,思维导图还帮助了身边很多的朋友,用我妻子的话来说:“如果读书的时候学会这个就好了,可能整个人生都会不同。”虽然时间无法倒回,但我们仍然可以立即开始:“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25年前,其次是现在。”
3.思维导图探源
根据简书作者贝拉show在《思维导图起源》一文中的研究,思维导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诸如公元3世纪的波菲利之树、卡西奥多罗斯关于《圣经》大纲的结构图(见图1-1)等。
图1-1 卡西奥多罗斯关于《圣经》大纲的结构图
资料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7892451.
虽然在人类的智慧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借用图形化的力量以结构化的方式来呈现复杂内容和思维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更多属于少数人,甚至是少数天才的奇思妙想,而并未得到系统的梳理、总结并形成系统理论。直到1974年,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他的《启动大脑》一书中提出这一概念,并在他所主持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剧集《使用你的大脑》(Use Your Head)节目中第一次向受众介绍了“思维导图”(Mind Map)一词,随后,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东尼·博赞和他的兄弟巴利·博赞合著的“思维导图”系列图书,也成为全球印刷量达1000万册以上,影响了超过2.5亿人的经典教材。东尼·博赞也被誉为思维导图的创始人。
4.你可能只用了不到50%的大脑功能——思维导图原理探秘
思维导图最早是作为辅助学习的一种笔记方法和记忆技巧加以应用的,随后,由于其易用性和有效性,它被快速拓展到更多应用场景,成为一种高效的思维方法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有趣的是,这种广泛应用正好表明在大量场景中人们都存在共同的思维痛点:面对复杂、单调、枯燥的大量信息的轰炸,大脑非常容易疲惫、困倦甚至烦躁,思维开始停滞,创意开始枯竭,即使通过香烟、茶、咖啡等进行刺激也收效甚微,于是,教室、图书馆、会议室都成了最容易看到人们午睡、打盹的场合。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对大脑的运用不够充分。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在1981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左右脑分工理论讲的是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在功能性上各有侧重,即:
左脑,又称抽象脑、学术脑,处理逻辑、语言、数学、文字、推理、分析等。
右脑,又称艺术脑、创造脑,处理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创意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理论并不是说左右脑存在物理上的绝对区分,千万不要误以为左脑就只有左脑的功能,右脑只有右脑的功能。其实,大脑是一个整体,正常人的左右脑时时刻刻都在共同运作,而且每一侧的大脑半球其实都具备完整的所有功能,只是在处理不同的信息时,某一侧大脑会表现得更加敏感和迅速,我们往往也更习惯于使用该侧大脑来处理对应的信息。因此,左右脑才在功能性上各有侧重,分别在不同领域占据优势,但并不绝对。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我们惯用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做笔记的方式,是严重偏向左脑而忽略右脑的。从学员的两份笔记可以发现,在学习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调动的是文字、逻辑、语言、分析等功能,并且按照既定的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进行线性记录,而右脑的功能完全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不仅枯燥无趣,难以记忆,而且大量的信息会埋没关键点和重点,给回顾内容增加了大量的思维负担,单一的色彩和形式也容易抑制思维、催眠大脑。更重要的是,我们空有潜力巨大、运算能力远超普通计算机的生物电脑,却仅仅只发挥了它不到50%的性能。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举个例子,计算机是模拟人脑的科技产物,俗称电脑,它的核心运算部件是CPU,能够快速处理非常复杂的运算。近年来,随着图形技术的兴起,除了CPU,又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硬件——显卡,显卡通过GPU专门进行图形的处理。GPU不能处理复杂的运算,却能够调整处理大量的简单运算,因此在图形运算上具有极强大的能力。如果把CPU比作人类的左脑,那么GPU就是人类的右脑。如果想要了解只用左脑会造成多大的浪费,请想象在拔掉显卡的情况下,让电脑运行一个画质很高的大型游戏,一定会卡得让人跳脚(请忽略硬件检测等设置,假设游戏能够启动运行)。
大家还记得思维导图的概念吗?或者还记得那句经典的描述——结构化思考,图形化表达吗?结构化思考对应左脑,图形化表达对应右脑,所以,用好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就能够帮我们找回“扔掉的显卡”,而且升级到“最新配置”,从而让我们的大脑得以发挥出全部性能。
延伸阅读——关于三层脑理论
大脑是人类最神秘、最复杂的器官。人类对大脑的相关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除斯佩里博士外,另一位美国神经生理学家麦克林(P.D.Maclean)提出了三层脑理论,根据大脑结构,将大脑由内到外划分为爬虫脑、哺乳脑、灵长脑三层:
原始脑——爬虫脑——本能脑。
旧脑(大脑旧皮层)——哺乳动物脑——感性脑。
新脑(大脑新皮层)——灵长动物脑——理性脑。
虽然斯佩里和麦克林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结构,但是他们的理论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对大脑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区分,都认为大脑存在不同的功能性区域,分别在感性、理性方面具有优势。
5.“会而不用”的迷思
如今,思维导图已成为一款流行的工具,相关书籍琳琅满目。对思维导图的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情。然而,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说起思维导图,知道的人很多,学过的人却不多;在学过的人之中,会画的人很多,而真正在使用的人不多,甚至很少。比如,有时跟人聊天说到思维导图,很多人都说“我知道”“我学过”甚至“我也在画”,然后我就很开心地问他们:“那你最近画过什么,可以让我看看学习一下吗?”结果大多数人的回答会是:“哎呀,最近没怎么画了。”
这种现象让我备感困惑。这么好的一个技能(或者叫工具),为什么很多人明明“会”,但就是“不用”?是他们没有感受到思维导图神奇的效果,还是有什么障碍在阻挡他们使用?说句略显尖锐的话:如果学了技能又不用,那跟没学有什么两样?
于是,我找了一些熟悉的人,问他们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理解有误、太费时间和我不会画画。
(1)理解有误。
有人认为,思维导图就是画一个图形化的目录或者提纲。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一位朋友说他家孩子所在的小学在教思维导图。正好他小孩就在旁边,我就问孩子:“学了后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效果?”结果那个小男孩用很不屑的表情对我说:“没啥用,就跟美术课差不多。老师要我们把课程的每个单元或者每门课的目录画成思维导图,麻烦死了。”
听完这话,我顿时觉得他说得太对了。思维导图如果只是用来画目录的话,那就真的和美术课没什么两样。画目录嘛,不就是把书的目录图形化吗?照着书上的文字目录,画一个图形的目录就是了。至于这个过程的学习、理解、思考、逻辑,通通都没有。只有完成任务,交作业。然而,如此教学下的思维导图并不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重点是思维,而不是图形;画的是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别人现成的东西。退一万步讲,即便记录别人的内容,也应该是呈现自己对内容理解的成果。离开了思维的过程去照抄现成文字来画图,那真的就“跟美术课差不多”了。
(2)太费时间。
这种情形也特别常见。如果你学过、画过思维导图,请思考一个问题:你统计过自己画思维导图所需的时间吗?如果要画出一张详细、完整、漂亮,让你迫不及待想要发朋友圈的思维导图,是需要1小时、2小时、3小时还是更多?相信你的答案不会靠前,只会靠后。
必须看到的一点是,画一张精美的思维导图是相当耗费时间及精力的。在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非常快的今天,投入2~3小时去画一张思维导图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时间成本太高,耗费不起。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也是我为什么要研究DISC简快脑图的原因。使用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能够让我们掌握快速完成思维导图的实用技巧,即:只要完成了内容要点的记录(与学习时间、阅读时间同步,无须额外投入时间),仅需30分钟就能完成一幅思维简图,这样的成果已经足以应对80%的应用场景。有必要时,再在思维简图的基础上投入1~2个30分钟进行迭代升级,就能完成一幅精美的思维导图。
(3)不会画画。
这个理由非常合理,但并不是事实!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有没有在墙壁、桌椅甚至课本上涂鸦的经历?回想一下关于人类文明的起源,简陋的壁画、象形文字……其实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备画画的能力,我们能够运用图画的年龄要远远早于运用文字的年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需要处理事务数量的增加,大多数人逐渐遗忘和忽略了画画的乐趣。我在2014年参加了一个在线的绘画爱好小组,坚持打卡40多天,就能够画出看上去还不错的简图(当然不是以专业的标准衡量,而是在常人眼中“用于简笔画和示意图已经足够”)。我特别喜欢小组的一句口号:“画画不需要基础,爱画才是基础。”我相信,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对于思维导图而言,其实并不需要我们画得多好,千万不要用书本插图或商业海报中的图例来要求自己,因为思维导图首先是画给自己看的。当然,如果你擅长绘画,那会是你得天独厚的优势,请尽情发挥吧!
二、技巧篇: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
如前所述,DISC简快脑图是帮助我们快速、高效完成思维导图绘制的实用技法。这一技法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下面做简要介绍。
1.思维导图是否与DISC有关系
通过图1-1,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包含以下元素:
·一个中心:中间、醒目、图形、主题,整张图的核心。
·放射性结构:从中心向四周延伸,分支填满纸张。
·文字:关键词或短句星罗棋布,像挂满枝头的果实,像夜空中的点点繁星。
·图形:中心图、小图标、符号甚至圆圈,让画面生动、精彩。
·色彩:单色、双色、三色、多色,好的搭配赏心悦目。避免使用区分度不高的淡色。
·线条:曲线而非直线,粗细变化、连贯不间断、分叉和延伸。
·信息量:可能会十分密集,也可能疏密有度。取决于主题和画图人的认真程度。如果画出的图显得十分稀疏,往往说明这一主题有价值的东西太少,可以用更多图形来平衡布局;如果一个主题需要展现的东西太多,如有密集恐惧症,建议分多张来画。
在学习DISC以前,一堆元素在我看来各不相干;学习DISC后,我突然发现,它们之间隐含着DISC的密切关联:
·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集中精力,聚焦目标,这是D型特质;在思考或记录的过程中,将每一个信息段提炼成简洁的关键词或短句,用最少的文字高效地表达和记录,这也是D型特质。
·将这样的过程重复多次,耐心地,尽量完整、全面地记下每一个点,这是S型特质。
·在写下第一个词时,心中就要对整体布局有所思考。当记录完成后,要细致梳理信息点之间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用线条把它们准确地呈现出来,这是C型特质。
·将中心词画成一个醒目并具有代表性的图形,用随心所欲的色彩,为重要的信息点画出充满创意的图像,通过美化线条和色彩,让整个笔记成为一个整体的图像,这是I型特质。发现了吗?每一个特点和元素,都正好匹配DISC的一种行为特质。一开始,我以为是巧合,后来发现不是,这是科学性的必然。因为D、I、S、C是对人行为风格特征的分类,而行为倾向性的背后是思维的倾向性,所以,DISC不仅描述了行为的特质,还在一定范围内描述了思维的特质。而思维导图本身就是模拟和呈现思维过程的工具,所以,它的每一个特点几乎都是在呈现思维的特点,当然能与DISC高度匹配了。
因此,结合D、I、S、C四种特质,我对思维导图的画法进行了重新梳理、提炼,形成简洁快速的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虽然思维导图的应用场景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通。为便于学习和运用,下面以最常见的“笔记”的场景为例来介绍。只要掌握了DISC简快脑图的基本方法,就自然能够拓展到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多种场景进行应用。
2.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
在开始绘制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必不可少的两件物品是笔和纸。只要有这两样,就可以开始画思维导图,也足够完成一张思维导图。当然,如果你想画得更加美观,想用更多的色彩来激发大脑的活力,那就多准备几支彩笔。至于纸,可大可小,可方格可空白,比如最常见的A4纸。
这里有一个加速秘籍,没有学习过思维导图的人常常会容易忽略,那就是:请把纸张横向放置。也就是把我们习惯竖版使用的A4纸旋转90°,改为横向。原因有两个:一是这样更符合视觉习惯。看电影我们要看宽屏,拍风景照我们要用全景,纸张横向放置能让我们获得更宽阔的视野。二是更符合书写习惯。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习惯从左到右横向书写,所以横向放置的纸张更加方便书写,能让我们更充分地利用空间。
(1)D型特质——聚焦主题,提炼重点。
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的第一步是调动聚焦目标的D型特质,聚焦当前想要记录的主题,用精简的文字写在纸的正中。如果你已经想到了很好的中心图像,可以花点时间把它画出来;如果暂时还没有好的中心图像,可以先不画,用简快的方式画一个椭圆即可,等想到了好的中心图像再补画上去。对像我一样不太擅长画画的人来说,要想象一个贴切的图形并且画出来,是相当费神和费时的,如果在一开始就憋着画,往往会大大降低我们完成思维导图的效率。当然,如果你是绘画高手,那就不用在意,尽情地画就好了。
这一步看上去简单,其实也有一个隐藏的加速秘籍。写主题的时候,请认真思考字词,做到简短而精准,既不要偷懒直接照抄课程或书籍的标题,也不要草率地随意写几个字,因为这不仅是画思维导图的第一步,也是调动我们整个大脑聚焦主题的预热过程。建议在这一步认真思考、精准用词,在写字和画图或画圆圈时可以刻意慢一些,创造一种仪式感,让自己更加专注和投入。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步慢一点,对思维整体效率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在通过这样的“仪式”给自己一个正向的心理暗示。
主题画好,就进入记录的阶段了。我们调出耐心、专注的S型特质,来认真地倾听、仔细地阅读,但是别忘了,在记录的时候,请记得调出关注重点、直奔主题的D型特质,问自己:这一段的核心是什么?用D型特质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关键的词句,形成信息点,再记录到纸上。
(2)S型特质——耐心记录,全面完整。
DSCI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的第二步是调动耐心细致的S型特质。耐心、缜密,又充满毅力的S型特质不仅能帮助我们专注倾听和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专注地梳理和提炼每个需要记录的信息点,并书写到笔记中,让记录详细且完整。
这里同样有一个加速秘籍,也是很多人经常感到困惑的细节。那就是先画线再写字,还是先写字再画线,还是写一段字、画一段线,抑或画一段线、写一段字?不同老师或者说不同流派经常有不同的说法。我经过反复尝试、验证和对比发现,先写字,然后在阶段性完成记录甚至全面完成记录后再一次性画线是最简单和高效的方法。理由是:第一,画线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需要回到主题、上一级关键词或前一个信息点,容易干扰甚至打断快速记录的节奏;第二,我们通常会使用多种色彩绘图,线条和文字会使用不同的色彩,有时为了区分不同模块,还会给每一个模块的线条使用不同的色彩,如果边写字边画线,就会遇到频繁换笔的问题,而先写字再统一画线,效率会大大提高。
(3)C型特质——梳理逻辑,呈现结构。
DSCI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的第三步是调动注重逻辑、严谨准确的C型特质。当我们历尽艰辛,但也充满成就感地完成了信息的记录之后,就进入工作量相对轻松但却更加烧脑的结构呈现环节。如果你采用了前面建议的“写完字再画线”加速秘籍,这时,面对的应该是一张星罗棋布的、写满了信息点但还没有任何线条的笔记草稿。这时,面对整张笔记,站在全局视野下梳理出信息点的层次和结构,用椭圆强调一级大纲,然后从中心主题出发,用较粗的线条连接到一级大纲;接着,用中等粗的线条连接到二级大纲,可以用较细的椭圆或半包围的线条进行适当强调;最后,用普通的、较细的线条连接到末梢的信息点,如此,所有信息的结构就呈现出来了。由于整个过程都在调用严谨准确的C型特质,会帮助我们发现记录时的错误或遗漏,这时直接改正、补充即可,这也是思维导图的一大优点——非常便于调整、随时可以补充。
这里的加速秘籍是:选好你想要的线条颜色,先用最普通的线条,一笔画成的那种,把所有结构画出来,然后再分别对各级大纲进行标注和加粗。
(4)I型特质——添加色彩,创意图形。
DSCI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的第四步是请出内心那个充满想象、创意无限的I型特质。经过前三步的绘制,我们的思维导图已初步成型,接下来就是最有趣也最具挑战性的一步:添加图形。如果你在第一步没有画出中心图像,那么现在就是补画的好时机。同时,请回顾整张思维导图的内容,在你认为重要的关键信息点(不一定是大纲)旁边,根据信息点的内容,创作代表性的图形。如果你像我一样不太擅长画画,可以画一些简易的图标。在这一步骤,你可以尽情发挥创意和想法美化你的作品。比如:为大纲标注序号;用不同色彩的线条标注信息点之间的额外关联;画出不同色彩的边框;让不同的模块区分得更加明显;甚至添加自己独特的花纹或图案;等等。美化到何种程度,呆视你的心情和时间而定。
这里也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加速秘籍,由于内容较多,放在接下来的效率篇单独介绍。
好了,经过以上四个步骤,一张完整、丰富、靓丽多彩的思维导图作品已初步完成。最后,别忘了最重要的一步——写下你的名字。
三、效率篇:要颜值,更要效率
运用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我们可以基本完成一张思维导图作品,而如何高效又漂亮地绘制思维导图,是接下来重点介绍的内容。
1.效率的关键:额外时间
绘制一张思维导图所需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时间和额外时间。
基本时间是将所有内容以要点形式记录到笔记上的时间。所需时长与学习进度同步,取决于学习内容的多少和学习时间的长短,类似于日常边学边记笔记的过程。
额外时间是为了把笔记绘制成思维导图,在基本时间之外额外投入的时间,通常为1~3小时。DISC简快脑图重点针对的就是对这部分时间进行“提速增效”,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时间,掌握用30分钟完成思维简图、60~90分钟画出精美思维导图的技巧。
这些技巧已经通过加速秘籍的方式,在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中有所介绍。一般而言,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D型特质——聚焦主题,提炼重点:这一步需要额外时间,但也非常简单、快速,数分钟即可完成。
S型特质——耐心记录,全面完整:这一步是基本时间,与学习进度同步。
C型特质——梳理逻辑,呈现结构:这一步需要额外时间,根据熟练程度通常需10~30分钟。在熟练运用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之后,甚至可以利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碎片时间,与学习进度同步完成思维简图,实现额外时间的零耗费。
I型特质——添加色彩,创意图形:这一步耗费80%的额外时间,也是实现简、快的关键所在。
2.必须画画吗
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非要这么麻烦地画画,不画行不行?答案是: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损失思维导图一半的效用和价值。无数科学研究都已经证明,图形对于大脑的刺激远远超过文字信息。一图值千字,如果把一张示意图和一张写满字的纸放在你面前,你第一眼会注意哪一张?更愿意看哪一张?一定是示意图。同时,思维导图的一大效用是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将关键信息图形化的过程看似没多大用处,其实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就像在DISC简快脑图四步绘图法第一步中的加速秘籍提到过的仪式感,图形化是一种更强大的仪式,能够把关键信息变成坚实的“支柱”,加固我们对整个主题的理解和记忆。做过图形化的思维导图和没有做过图形化的思维导图,差别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上,更大的差距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3.图形化加速秘籍
我不是一个擅长画画的人,所以对画画所耗费的时间深有体会,我相信大部分人也是如此。所以问题来了:一张思维导图图形化到什么程度合适?这里有四条加速秘籍供参考,分别对应D、I、S、C四种类型的特质:
(1)D型特质——服务目标。
看这个主题本身的价值,以及对你有多重要。如果主题干货不多、价值不大,那么只画少数需要记忆和掌握的重点就够了;如果主题非常有价值,或者对你很重要,那必然会有很多重点,需要尽可能多地图形化,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画、美化。
(2)I型特质——良好心态。
把画图当作游戏,要愉快地玩耍。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这是促进联想和激发创意的最佳状态。
(3)S型特质——耐心宽容。
画画时不要一味求简、求快,要缓慢而有耐心。不必纠结于美丑,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不追求艺术性,大可将标准放宽一些,除非你接的是商业订单。实际上,你自己觉得很丑的作品,在别人看来可能其实还不错。大部分人都画得比自己以为的更好。请记住:画画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加深印象。从这个目的出发,慢就是快。
(4)C型特质——时间管控。
时间永远是有限的,时间成本是人生最大的成本。我们应当对制作思维导图所花的时间有所规划,在制作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使效率最大化。我的经验是:对于普通主题的思维导图,美化时间不超过30分钟;重要主题的思维导图,美化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如果对图形化感到非常棘手,这里还有一条非常简单实用的加速秘籍:模仿。我们处在一个图形资源异常丰富的时代,生活中随时留意一下,到处都是可以学习的图标:路牌、杂志、广告、商品……我们手机上也有无数可以借鉴的图标:微信、麦克风、天气、健康,等等。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参考。我们可以从模仿最简单的图形和图标开始,经过一些练习和积累,很快就会有显著的提升。如果想提升得更快,还有很多线上、线下课程,以及各种训练营。因此,图形化其实不难,只要你愿意去画。
4.隐藏彩蛋:记忆的秘籍与复习的游戏
为什么说思维导图能够提升3~5倍的学习效率?原因很简单,就在于两个字——复习。说得更具体一些,思维导图其实是一个复习的游戏。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讲的是人类接收到信息后是如何快速丢失、遗忘的。遗忘曲线同时也告诉我们,加深记忆的关键是复习。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除了要求运用图形、激活大脑,它还是一个设计精巧的“复习的游戏”。
一起回顾一下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
D型特质——聚焦主题,提炼重点。
S型特质——耐心记录,全面完整。
完成这两步,我们已写完所有信息点的笔记,实际上已进行了一次完整的学习。也就是说,此后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复习、回顾和加深印象。
C型特质——梳理逻辑,呈现结构。纵观全局,思考信息点之间的关联和层次,是复习;用细线画出结构,是复习;用椭圆突出一级大纲、二级大纲,是复习;加粗线条,还是复习。
I型特质——添加色彩,创意图形。关键点的图形化,是复习;美化各个部分,是复习;添加个性化的创意,是复习;补画中心图好像不是复习,但经过前面的所有步骤,这时的中心图对你而言已经不只是标题和几个字,而是连接整个主题所有内容的核心,所以,画中心图的过程,也是复习。
不妨算一算虽然画一张思维导图可能比普通记笔记多花一些时间,不熟练的大概需要2小时,熟练的话完全可以控制在1小时以内,但是这多花的1~2小时可以让你对整个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翻倍,甚至3倍、5倍。因为在多花的时间里,你不仅又学习了一遍,还复习了很多遍。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核心精髓,也是其为何高效的秘密所在。
作为一位学习和运用思维导图多年的实践者,我认为思维导图不仅是一个好用的工具和方法,还具有更多、更大的远期价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们升级思维算法和搭建知识体系,其效用不在一时,而在一世。前面的很多加速秘籍都是针对具体的步骤和细节,最后这四句贯穿始终的简快口诀送给大家:
D:明确主题,目标驱动
I:找到乐趣,激发创意
S:耐心细致,保持专注
C:梳理逻辑,管控时间
愿DISC简快脑图成为你终生成长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