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陷阱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神庙
认识你自己,这是雕刻在古希腊神庙上的一句话。
如果把认识自己的过程比作一段旅程的话,也许所有人终其一生,都走在这条路上。我们透过经历和体验,不断发现自己,时常发出类似“原来我是这样”的感叹。
但人们又是如此的不同,同样是认知自己的过程,却往往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比如下面几个很关键的问题:
你相信自己吗?
你喜欢自己吗?
你认为自己有价值吗?
你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了吗?
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创造幸福快乐吗?
……
类似的灵魂拷问还可以有很多,但我想,这五个问句,已经足够引发我们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了。对于不少朋友来说,这五个问题,甚至已经触碰到心灵深处的脆弱了。
确实,对于难以相信自己的、不怎么喜欢自己的、低价值的、感受不到意义的、质疑自己能力的人来说,这五个问题刚好戳到痛处。
如今,有个简洁明了的词来形容这种特质,叫自卑。
很多朋友把这个词纳入了自己的性格特质的词汇表中,并且被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总是轻轻低着头,微微缩紧身体,犹豫不决或欲言又止,在自我介绍当中总会说,“我性格比较内向,有点自卑”,内心像只受惊的小白兔,时刻竖起耳朵,仿佛不远处就有很多豺狼和猎人。
说实话,我也曾是惊恐小白兔中的一员,但现在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心灵更自由一些。
现在的我,愤怒的时候可以像狮子,顽皮的时候可以像猴子,虽然惊恐的时候还是会像小白兔,但我的内心中有个部分,它跟所有的动物都是好朋友,在那里,我会尽力照顾好每个小动物。它也是我走出自卑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也想走出自卑,就请继续阅读本章中所介绍的思维陷阱。正如上面提到的五个问题,它们的陷阱在哪里呢?
第一层陷阱:回答“是”或“否”的机会并不对等。
拿客观地信任自己这件事来说,很少有人会完全相信自己,而没有任何怀疑。
这种提问方式通常是由于我们对自己信任度很高,所以才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人极难百分百地信任自己,当你对自己的信任度达不到90%以上,很可能无法做出肯定回答。
就算一个演讲家或者歌手,在舞台上展现出了极大的自信,但当帷幕落下回到房间后,一样会被冒充者综合征[1]困扰。他也许会质疑台下一次次涛惊雷动的掌声,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自己所演出来的那个人。
著名歌手王菲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坦白道:“我很懒,缺乏耐性和毅力。我想减肥增强体质,但我跑步只坚持了两天。我抽烟,明知道这是危害健康的行为,但戒不了。我直来直去,得罪人成了家常便饭。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俗人,我自信又自卑,矛盾得要命。面对歌迷,我常常觉得尴尬。”
在佩服王菲坦诚和勇敢的同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们像王菲那样成功,还会自卑吗?如果自卑仍然如往常一样地存在,我们还觉得自卑是成功的阻碍吗?
第二层陷阱:提问默认了某些价值观。
虽然我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当我问出“你喜欢自己吗”的时候,其实在多数人的脑海里,已经激发了好坏对错、是非高下的判断,可能已经不由自主地想到,“喜欢自己才是好的”或者“喜欢自己才是对的”,这种判断和思考甚至可以延伸到“一个成功的人,一定很喜欢自己”。
所以,如果一个人平时就对自己有贬低和怀疑,那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匮乏和低价值感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于是,回答更倾向于消极。
第三层陷阱:提问忽略过程,强调结果。
比如关于价值感的提问,我们不可能一直保持在百分百觉得自己有价值感的状态,就算有某个瞬间可以百分百确认,但在那之前或者之后,我们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摇摆。
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获得品质和得到物品一样,一旦得到了,那个属性就是永恒的,但实际上这与事实是不符的。比如当一个人抗拒贫穷,自我价值感很低,他可能会尽一切可能创造财富,直到功成名就。实现财务自由的心路历程,可能让他学会欣赏自己的价值。但我们更多的是看到结果——一个享受人生、坐拥财富的人——而忽略了他在贫穷当中的挣扎,也忽略了虽然家财万贯,但他也相应地承担着家庭和企业失败的风险的现实。
所以,“你认为自己有价值吗”这样空泛的提问,会让很多人误以为一直有价值感是某种终极状态。但实际上,人最多只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感。
现在,我重新问五个问题,也许你会更清楚我们的头脑是如何玩认知游戏的:
你完全怀疑自己吗?
你彻底憎恨自己吗?
你认为自己一点儿价值都没有吗?
你找不到一丁点儿自己存在的意义吗?
你从未自己创造过任何幸福快乐的感受吗?
……
我想,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上面五个问题所得到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如果五个问题中有三个以上都做出了肯定回答,别担心,在后面几个章节中你会找到答案)。
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绝大多数人走中间,就算你以为自己是天才或疯子,很可能你仍然是走在中间道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