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授受动词句翻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3.1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赞同授受补助动词用法是从独立动词用法派生扩展而来,两者意义上存在关联性和连续性的观点,故本书的考察对象是包含独立动词和补助动词用法在内的3个系列日语授受表达。

本书以日语授受动词句的语义和汉语翻译特征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人类“给予行为”认知基础着手,考察日语授受动词句语义扩展的认知动因、扩展的过程与认知机制。通过对句式语义结构的分析,探讨3个系列日语授受动词句的语义类型和语义特征。其次,基于中日对译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实例,考察翻译和语义、句式间的关系,探寻日语授受动词句的汉语翻译策略和规律。最后,从翻译文本等值率、搭配词等方面考察日语授受动词与汉语“给”的翻译对等问题。

本书作为日语授受表达的翻译研究,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考察分析3个系列日语授受动词的语义类型和语义特征。二是统计分析3个系列不同语义类型日语授受动词句的汉语翻译特征,包括同一系列不同语义类型日语授受动词句的翻译特征对比、3个系列日语授受动词句的翻译特征的对比。三是分析日语授受表达和汉语“给”字句的对译概率和对译特征,包括计算日译汉过程中日语授受动词和汉语“给”的文本等值率、计算汉译日过程中汉语“给”与日语授受动词的文本等值率、探析日语授受动词对译汉语“给”的特征和规律、探析汉语“给”字句对译日语授受动词的特征和规律等。

1.3.2 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属于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研究范式是语言学理论分析、计算语言学统计分析和翻译实例分析的结合,三者互相印证。

本书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语义扩展理论分析日语授受动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扩展机制。语义类型和语义特征分析拟采用归纳、演绎及溯因推理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扩张理论,从“授受”原型范畴义出发,以独立动词用法(给予动词原型义)为基本义,分析“给予行为”四个语义要素“给予者”“接受者”“移动对象”“移动动作”的特征,重点考察给予者、接受者(给予物)的意识性,给予者、接受者对给予物的所有权,移动行为的空间移动,给予物目标到达等4个问题,对3个系列日语授受表达的语义进行再分类,分析它们各意义项间的内在联系及语义演变的过程。

采用汉语原文与日语译文的双向多重对比法,分析中日对译语料库的翻译实例,在定量统计不同翻译文本、不同语义类型日语授受动词译文文本形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本语义特征,从而探寻其中的翻译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

1.3.3 本书的语料来源

本书语言实例主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中日对译语料库》(CD-COM第一版,2003)作品。文学作品为中国23篇、日本22篇及各相应译本,合计105本,约1 130.3万字。非文学作品为中国14篇、日本14篇、日中共同2篇及各相应译本,合计45本,约574.6万字。

日语授受动词句语料来源作品包括『我輩は猫である』『ノルウェイの森』『あした来る人』『坊ちゃん』『こころ』『砂の女』『斜陽』『雪国』『痴人の愛』『雁の寺』等。汉语“给”字句语料来源作品包括《呐喊》《彷徨》《插队的故事》《盖棺》《丹凤眼》《棋王》《霜叶红似二月花》《关于女人》《红高粱》《骆驼祥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