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什么是伴随文本
除中心文本之外,一切与文本发生关联、可以影响文本意义解释的文本被称为“伴随文本”。伴随文本处于文本边缘或文本之外,影响读者对意义的解释。伴随文本分为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元文本、链文本、先/后文本。
副文本是处于文本边缘的、与文本一并呈现的一切框架性因素,例如文本的标题、作者名、落款、出处、封面、序跋、扉页、装帧、插图、版本等。型文本是对同一个文本类型或集群的抽象概括,例如属于同一种文体、同一种风格、同一个流派、同一种题材类型、同一个作者、同一个奖项的文本等。以上两种文本都是显露的,是显在的因素,是显性伴随文本。
广义的前文本是指该文本产生之前的全部文化史,狭义的前文本是指文本中所包含的各种引文、注释、典故、剽窃、暗示、戏仿等,前文本是文本产生的原因和要素。“同时文本”是一种特殊的前文本,是指与文本同时产生的影响文本生产的因素。例如红学界认为脂砚斋的评语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非常重要,对《红楼梦》而言,因“脂评”与其同时产生,所以脂评就是它的同时文本。以上两种文本是在文本生成过程中起影响作用的文本,是生成性伴随文本。
元文本是文本生成后,影响接收的一切评价性文本。例如关于作者或作品的一切评论、传闻、轶事、花絮、标签、介绍、推荐语等。链文本又叫超文本,从理论上讲,它可以指一切通过该文本联想到的文本。接收者主动或被动地将文本与其他文本一起接收,其他文本就成为该文本的链文本。例如参考书、延伸阅读、比较文本、网络链接等。先/后文本是指两个有特殊先后关系的文本,仿作、续作、后传是后文本,先前的作品则是后者的先文本。[7]
许多传统文学研究往往执着于关注伴随文本,而忽略对文本自身的解释。例如,版本学家倾向于关注副文本,文体学家倾向于关注型文本,文化研究者倾向于关注前文本,考据家倾向于关注同时文本,文学史家倾向于关注元文本,比较文学家倾向于关注链文本和先/后文本。这些文学研究的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文本自身。
对伴随文本的偏执性狂热可以使文本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解释,但是也可能导致文本意义可变性的丧失。伴随文本使文本解释带上“成见”,从而干扰读者自主性,导致读者主导性的丧失。为避免“成见”性阅读,需要一种叫“细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