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咯血案
血府逐瘀汤治疗湿瘀阻络案
王某,女,12岁,2008年8月25日初诊。
主诉:反复咯血7年。
现病史:患儿5岁时因患感冒于当地门诊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之后每感冒即发热、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于泰安市儿童医院诊断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予口服泼尼松、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均能缓解。为求中医治疗,遂来诊。刻下症见:乏力懒动,不发热,无咳嗽、咯血,纳差,眠可,二便调。查体:面色暗黄,形体消瘦;听诊心、肺未及异常;肝肋下2cm,脾肋下3cm。胸部正位片:肺野呈粗网状改变,弥漫性结节影像或粗条索状影像,心影呈普大型。舌脉:舌暗红,苔白略厚,脉沉细。
中医诊断:咯血。辨证:湿瘀阻络。
西医诊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处方:血府逐瘀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12g,赤芍12g,白芍12g,麸炒枳壳9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9g,当归12g,生地黄12g,茵陈30g,栀子9g,熟大黄9g,郁金12g,炙甘草6g。14剂,日1剂,水煎服。
补中益气颗粒,每次3g,每日3次,冲服。
二诊(2008年9月8日):一般状况可,无咳嗽、咯血,纳欠佳,眠可,二便调。查体:面色晦滞;心、肺未及异常。舌脉:舌暗,苔薄黄染苔,脉涩。湿浊已化,瘀阻肺络。治以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柴胡12g,赤芍12g,白芍12g,麸炒枳壳9g,麸炒枳实9g,当归12g,桃仁9g,红花9g,川芎9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郁金9g,桔梗9g,桑叶12g,桑白皮12g,炙甘草6g。14剂,日1剂,水煎服。
尽剂而愈。随诊未复。
按: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由于肺气虚弱,邪毒入肺伤络,引起肺内出血,出现低热、咳嗽、咯血、气促等症,可反复发作,终致肺衰而亡的一种疾病,属中医学“咳血”“喘症”“虚劳”等范畴。
小儿肺常不足,病初外邪袭肺,邪郁化热,灼伤血络,血不循脉,溢于肺中,上逆气道,故咯吐痰血;正邪相争故发热;病情反复,离经之血,日久成瘀,阻滞气机,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聚湿成瘀,郁结成痞。
清代唐宗海曾提出“瘀血咳嗽”之证。李师认为外感内伤日久,瘀血内停于肺,肺气失常是本病基本病机。瘀血之成,或由寒邪侵犯,血被寒凝,泣而不行;或由热熬伤津,津不载血,血液凝结;或由痰浊水饮,阻遏血脉正常运行;或由情志不畅,肝郁气滞,不能行血等。前人又谓“久病入络”“久病必瘀”。
患儿病程已久,以湿、瘀为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治以活血化瘀祛湿,方选血府逐瘀汤合茵陈蒿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疏肝,桔梗、枳壳升降气机,郁金疏肝解郁、凉血活血。茵陈蒿汤载于《伤寒论》,仲景制定本方明确指出其病机乃“瘀热在里”,药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祛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