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讲《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辜译】

孔子的祖国(鲁国)掌权的贵族首领季平子(季孙氏,鲁国卿家贵族,和叔孙氏、孟孙氏合称“三桓”,权势比鲁国公室还大)在家族祠堂的祭祀中雇佣了八组乐队(一种皇家特权)。孔子听到后评论说:“如果这都能做,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3-2

三家者以《雍》[12]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辜译】

上面提到的权势贵族季孙氏在祭祀结束的时候,吟诵了一首只有在皇家祭祀中才能使用的诗。孔子评论说:“这首诗是这样开始的:‘王公贵族围四周,天子庄严而肃穆。’在这个贵族的家族祠堂中,用这首诗的这几句来描述合适吗?”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辜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再好的技艺对他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再好的音乐对他有什么用?”

【辜解】

袁世凯先生和莫理循博士认为中国最需要这样的东西:诸如煤、铁、廉价的肥皂、便宜的电车以及无线电报——即歌德称之为“有用的东西”。其实,我认为对于这些东西的生产倒不必过于鼓励。然而,已故的皇太后陛下则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东西:诸如她的颐和园的美、《论语》之美、中国诗之美,乃至于八股文的美——即歌德所谓的“美好而必须加以追求的东西”。一方面,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展示它;另一方面,不仅是许多人而且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它。

如果我们的国家、社会缺少了这些歌德称之为“美”的东西,便不会有高尚的品格;而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人民身上那种以勤劳刻苦为本质的生产力量就会被可耻地浪费掉。紧接着,那里的人民在生活中所享有的舒适、奢靡与豪华,就会像死海南岸罪恶之都俄摩拉的苹果那样,落得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下场。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辜译】

孔子的学生林放问孔子,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好。”孔子回答,“在社会礼仪的使用上,简单比奢华要好;在死者的追悼仪式上,应该有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去哭。”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辜译】

孔子说:“北方和东方的异教游牧民族,尚且尊重他们首领的权威,可是现在在中国,不再有人尊重当权者。”*

[*中国的骑士精神标榜“尊王攘夷”(维护君王荣誉,打击异教徒)。正因为汲取了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而非其普通字面意思,才造就了今天的日本。

丁尼生[13]用欧洲方言解释欧洲的骑士精神时,以骑士的方式做出了他的宣言:“尊敬国王,就如他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就是国王。打击异教徒,拥护救世主。”]

【辜解】

甲午后袁项城为北洋练兵大臣。时守京师者多北洋兵队,适张文襄奉特旨陛见,项城特派兵队守卫邸寓。余随张文襄入都,至天津见项城,谈间,项城问余曰:“西洋练兵其要旨何在?”余答曰:“旨在尊王。”项城曰:“余曾闻,君撰有西文《尊王篇》,尊王之意余固愿闻。”余答曰:“西洋各国凡大臣寓所有派兵队守卫者,乃出自朝廷异数。今张宫保入都,宫保竟派兵守邸寓,是以国家之兵交欢同寅。兵见宫保以国家之兵交欢同寅,则兵将知有宫保而不知有国家,一遇疆场有事,将士各为其领兵统帅,临阵必至彼此不相顾救。如此虽步伐齐整,号令严明,器械娴熟,亦无以制胜。吾故曰,练兵之要,首在尊王。”予闻是语,谓辜部郎曰:“君言今日兵不知有国家,君抑知各省坐官厅之黼黻朝珠者;其心中目中亦皆知有督抚尚知有国家耶?君子行伍中人又何责焉!”辜部郎曰:“信如君言。中国未经外人瓜分,而固已瓜分矣。”

辜解译文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担任北洋练兵大臣。当时,守卫京师的大多是北洋军,恰好文襄公张之洞奉旨觐见皇帝,袁世凯特意派兵把守张之洞的住所。我当时跟随张之洞一起进京,随同到天津见袁世凯。在谈话中,袁世凯问我:“西方人操练军队的关键是什么?”我回答说:“关键在于遵奉君主。”袁世凯说:“我听说你曾用西方文字写作《尊王篇》,尊重君主的意思我以前就知道了呀。”我回答说:“在西欧各国,凡是守卫大臣的军队,都由朝廷来安排。现在张之洞大人进京,宫保大人竟然派兵守卫他的住所,您这是拿国家的军队来交好同僚。士兵看见宫保大人以国家的军队来交好同僚,那么他们将只会知道有您,而不知道有国家;一旦发生战争,那么各级将士就只知道他们的统帅,上了战场,就会各自为战,难以相互救援和协调一致。这样,就算步伐再整齐,号令再严明,作战器械使用再熟练,也无法获胜。因此我才说,练兵的关键在于遵奉君主。”

我听了这些话后,对辜鸿铭说:“你说现在的士兵不知道有国家,那么各省那些身穿朝服、佩戴朝珠的官员们,心中除了总督、巡抚以外,还知道有国家么?你为什么偏偏只责备军中的士兵呢?”辜鸿铭回答说:“确实正如您所说的那样。中国还没有被外敌瓜分,其实内部早就四分五裂了。”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辜译】

本章第一节提到的那个权势贵族头领季孙氏将要去泰山顶上祭天(一种帝王特权),孔子听到后对一个为该贵族工作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理财)说:“难道你不能劝阻他去祭天么?”“不能。”冉有回答,“我阻止不了。”“啊,那么,”孔子回答,“那说什么也没用。但是,你是不是真的认为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呢?”

(*向孔子提问的这个学生林放的名字出现在本章第四节。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承认,我们理解不了。)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辜译】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事情会与人争夺输赢。如果有的话,那必定是射箭比赛。但即使是射箭比赛,当他获胜时,也会先礼貌地鞠躬,然后再登台领奖;当他失败时,会走下来饮下苦酒。那么,即使是在这种竞争中,他也要表现出绅士风度。”

【辜解】

一日,余为西友延至其家宴会,华客惟余一人,故众西客推余居首座。及坐定,宴间谈及中西之教,主人问余曰:“孔子之教有何好处?君试言之。”余答曰:“顷间诸君推让不肯居首座,此即是行孔子之教。若行今日所谓竞争之教,以优胜劣败为主,势必俟优胜劣败决定后,然后举箸,恐今日此餐大家都不能到口。”座客粲然。《传》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孔子六经之所谓道者,君子之道也。世必有君子之道,然后人知相让。若世无君子之道,人不知相让,则饮食之间,狱讼兴焉;樽俎之地,戈矛生焉。余谓教之有无,关乎人类之存灭,盖以此也。

辜解译文

一天,我应邀到一位外国朋友家赴宴,在座的中国客人就我一个人,所以各位外国朋友就推举我坐了首席。等到坐定,宴会中谈到中国和西方的教化问题,主人问我:“孔子的教化有什么好处啊,请先生给我们解释解释!”我回答说:“刚才各位朋友都推让着不肯坐首席,这就是孔子的教化。如果我们按照当今社会所谓的竞争原则,采用优胜劣汰的方法,估计要等到优胜劣汰确定之后,我们才能开始举筷吃饭,恐怕到现在大家都还没有吃到东西啊。”在座的人都大笑。《易传》说:“道义是人一刻都离不开的。”孔子在“六经”中所说的道,就是君子之道。世界上肯定是先有君子之道,然后人们才知道相互礼让。如果世界上没有君子之道,人们就不知道相互礼让,那么即使是吃饭喝水这样的事情,也会官司不断;举杯祝酒的时候,就会用武器相互攻击。我所说的有没有教化,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就是这个意思。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辜译】

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下面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Her coquettish smiles,她那娇艳的笑容,

How dimpling they are;是那么令人目眩;

Her beautiful eyes,她那迷人的双眸,

How beaming they are;是那么顾盼生辉;

So fairest is she,她如此美妙动人,

Who is simple and plain.却又简单而淳朴。

(即《论语》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在绘画中,”孔子回答,“和基本框架相比,修饰和色彩都是次要的。”

“那么艺术本身呢?”子夏问,“也是相对次要的问题吗?”

“朋友,”孔子回答,“你启发了我。现在我可以和你谈论诗了。”*

[*未加修饰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中文最后一行是对贺拉斯 [14]的Simplex Munditiis的准确翻译。英国学生可能记得托马斯·摩尔 [15]的诗句:

“Leshbia has a beaming eye,你看她喜上眉梢,

But no one knows on whom it beameth.”却不知她对谁微笑。]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辜译】

孔子对一位学生说:“我可以告诉你夏朝(相当于古希腊文明)*的艺术和文明状况,但现在的杞国(相当于当代希腊)却不能为我说的话提供充分的证明。我可以告诉你殷朝(相当于古罗马文明)的艺术和文明状况,但现在的宋国(相当于意大利)却不能为我说的话提供充分的证明。这是因为现存的历史典籍太少了,否则我就能向你证明我说的东西。”

(*见第二章第二十三节备注。)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辜译】

孔子说:“在举行盛大的国家祭祀典礼中(这是古代中国最隆重的祭拜礼仪),当祭酒泼洒在地上时,我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开,不会再看下去。”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辜译】

有人问孔子上面提到的盛大祭祀的意思。

“我不知道,”孔子回答,“能明白其重要性的人会发现,治理天下就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孔子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辜译】

孔子祭拜死者的时候,好像真的感觉到死者就在身前。孔子祭拜神灵的时候,好像真的感觉到神灵存在。

有一次,孔子说:“祭拜的时候,如果我不能全心全意去做,总感觉好像根本没有祭拜。”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辜译】

某个国家的官员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问孔子:“俗话说:‘宁拜灶神,不拜门神。’这是什么意思?”

“不是这样的,”孔子回答,“如果一个人冒犯了上天,那么他在哪里祈祷都没用。”

【辜解】

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研究,而不能像目前绝大部分外国学者那样,把整体分割,毫无计划与程序进行研究。马修·阿诺德说:“不仅在对所有文学——人类精神的所有历史——而且在对单个伟大作品进行研究时,只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让人感觉到文学的真正力量。”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能把中国文学看作一个整体的外国研究者少之又少!因此他们所能获得的意义也少之又少!事实上是他们知道的少之又少!所以,能把它们变为可用来理解中国人性格的工具的,也少之又少!除了理雅各博士以及其他一两个学者的工作之外,欧洲人获知中国文学主要是通过小说的翻译,而且甚至那些小说都不是最好的,只是一些符合他们阶层的最通俗的读物。如果一个外国人仅仅依靠二流作家的小说,以及其他从学童和保姆那里找来的小说,就来评判英国文学,那是何等的可笑。但当威妥玛爵士[16]在愤怒中责备中国文学“智力贫乏”的时候,正是类似的那些中国文学在威妥玛爵士脑中形成了那样的印象。

另一个被用于评判中国文学的怪论是,它过分讲究道德。因此中国人常常被批评为过分讲究道德,同时很多外国人非常同意中国人是一个撒谎民族的说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实来对此进行解释:除了我们已经提到的那些垃圾小说之外,研习汉语的人受限于那些被翻译成英语的儒学经典。但是这些经典中除了道德之外,当然还有大量其他的东西。虽然我们尊敬巴尔福先生,但我们认为这些书中包含的“令人尊敬的教义”一定不是他所评论的那样“功利和世俗”。我们仅举出两句话来质疑巴尔福先生,他是否真的认为这两句是“功利和世俗的”。孔子在回答一位大夫的话时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孟子也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为了反击巴尔福的判断而离题那么远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认为,一些尖刻的词语,如“上古的奴隶”、“诡辩的老手”从不会用来评论一部哲学著作,更不必说用来批评中国历史上的圣哲。巴尔福先生可能因为对《南华经》的钦佩以及他对道教先知的敬仰而被引入了迷途;而且他期望道教应优越于其他传统学派,所以都不知该怎么表达自己了。我们相信,他那冷静的判断会使他收回自己的话。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辜译】

孔子说:“现在周朝的文明是建立在前两个朝代文明的基础上的,所有的艺术都那么辉煌灿烂!我更喜欢现在周朝的文明。”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辜译】

当孔子第一次参加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祭祀活动的时候,每一个阶段他都要问该做什么。有人马上议论道:“谁说这个从鄹地*来的平民之子知晓正确的礼法?”

孔子听到这种评论后说:“这正是正确的礼法。”

(*孔子的父亲曾担任过鄹邑宰。)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辜译】

孔子说:“在射箭比赛中,把箭射穿靶子不应该计分,因为参赛者比的不仅仅是力气的大小。至少,这是一种古代的规则。”[17]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辜译】

孔子的学生子贡想在每月初一的告朔仪式上把祭祀用的羊省下来。“你想省去的,”孔子对他说,“只是那只羊,而我爱惜的却是那种礼仪。”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辜译】

孔子说:“现在人们把本应按照礼仪侍奉君主的事情,都看做是谄媚之事了。*”

(*见本章第五节备注。)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辜译】

孔子祖国的在位君主鲁定公(姓姬名宋,谥号定。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问孔子,君主该如何对待臣下,臣下该如何对待君主。

孔子回答:“假如君主按照礼的要求对待臣下,臣下也会以忠诚对待君主。”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辜译】

孔子说:“《诗经》*第一首诗歌表达了爱的情感。这首诗热烈而不淫乱,忧愁而不哀伤。”

(*见第二章第二节备注。)

【辜解】

中国女性有自己独特的品质,正是这种独特的品质,使中国女性拥有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女性所没有的魅力,也许有些国家的女性也具有这种品质,但只有在中国女性这里,这种品质发展到了最完美的程度,以至于在别的国家根本找不到。我说的这种品质用两个汉字表述就是“幽闲”。我们不妨将其翻译为谦逊和悦(modesty and cheerfulness)。汉字“幽”从字面上意味着休养的、隐居的、隐秘的,而“闲”的字面意思是“闲适和悠闲”。对汉字“幽”来说,英语“modesty”(谦逊)和“bashfulness”(腼腆)仅能给一个关于其意境的大概印象,德语词“sittsamkeit”(谦逊、端庄)和它意义更近一些。但是可能法语词“pudeur”(羞怯、知耻)更接近它的意思。我在这里所用的这个pudeur(羞怯、知耻),这种腼腆,这种被汉字“幽”所表达的品质,是所有女性品质的精髓所在。一个女人身上pudeur品质越多,她也越发女人味——越发女性化,事实上,她就成了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女性。相反,如果一个女人丧失了汉字“幽”所表达的品质,丧失了腼腆品质,丧失了pudeur,她就丧失了她所有的女人味、女性气质,如果那样,她的芬芳、她的香气就变成了一具皮囊而已。因此,正是这种pudeur,这种在中国女性典范中被汉字“幽”所表达的品质,使得或者应该使得真正的中国女人从内心深处感知到,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是错误的。从中国理念来说,站在高台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面前引吭高歌是不体面的,哪怕是在儒学联合会的大厅。相反,正是幽闲,这种对隐居的爱,这种对招摇过市敏感的抗拒,这种中国女性典范中的pudeur,才赋予了中国女性一种其他国家女性所不具备的、一种比紫罗兰的芳香、比兰花难以言说的芳香更甜美的芬芳。

《诗经》的第一篇,我相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爱情歌曲,我两年前曾在《北京每日新闻》上翻译过,那首诗这样描述中国女性典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鸟儿在天空相互召唤,它们徘徊在河那边的小岛上。一位少女是那样的温婉可亲,啊!她正配做我们王子的新娘。)

“窈窕”一词和“幽闲”一词具有相同的意义,“窈”的字面意义是隐退的、温顺的、腼腆的,而“窕”则是有吸引力的、和悦可亲的。“淑女”意思是一个纯洁的、贞洁的女孩或女人。这样你从中国这首最古老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到中国女性典范中的三个基础品质:对幽闲的热爱;腼腆或pudeur(羞怯、知耻),由debonair(和悦可亲)表达的无以言说的优雅和魅力;最后是纯洁或贞洁。简言之,真正的、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腼腆的,即拥有pudeur品质;有吸引力且和悦可亲的。这就是中国女性的典范——真正的中国女人。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辜译】

孔子祖国的在位君主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春秋末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因为辩才而有名)祭祀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选用松树,殷朝选用柏树,现在周朝选用栗树,意思是要让老百姓战栗害怕。”*

后来,孔子听到了宰我说的话,就说:“评价已经做过的事情是没有用的,要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也是没有用的,责备已经过去的事情也是没有用的。”[18]

(*在古代中国,使用这些象征图案,就像现代英国使用“玫瑰”,法国波旁王朝皇宫使用“百合花”作为象征一样。)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辜译】

孔子谈到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相当于那个时代的俾斯麦)时说:“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绝对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但是,”有人问,“管仲生活简朴,难道不是吗?”

“什么?”孔子回答,“管仲有雄伟的府库,而且他家的每项事务都有专人负责。怎么能说他生活简朴呢?”

“但是,”询问者辩论道,“管仲仍不失为一个恪守正确礼数的有品位的人,难道不是吗?”

“不是,”孔子回答,“在位国君在宫殿大门外建造照壁,管仲也在他的家门外建造照壁;两位国君见面时,各自有专用的饮食,而管仲也有自己专用的饮食。如果你说管仲是有品位的人,那么还有谁没品位呢?”*

(*奇怪的是,管仲这位古代中国的俾斯麦,在政治上居然和当代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信奉相同的格言,用中文说就是“欲取之故与之”。)

【辜解】

余同乡李忠毅公之文孙龙田司马,名惟仁,尝诋论曾文正公曰:“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火也;功烈如彼其卑也。”余谓曾文正功业及大节所在,固不可轻议,然论其学术及其所以筹划天下之大计,亦实有不满人意者。《文正公日记》内自言曰:“古人有得名望如予者,未有如予之陋也。”或问于何处可以见曾文正陋处?余曰:“看南京制台衙门,规模之笨拙,工料之粗率,大而无当,即可知曾文正公之陋处也。”

辜解译文

我的同乡、忠毅公李之文的孙子李惟仁,曾经诋毁文正公曾国藩说:“管仲对待君主非常专权;施行政策犹如烈火;功劳像管仲和曾国藩他们这样的,可以算是卑劣之人。”我认为,曾国藩的功业及其大义,固然不可轻易否定,但是谈到他的学术和对天下的战略规划,确实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曾国藩在《曾文正公日记》中说:“古代像我这么高名望的人,没有像我这么粗鄙的。”有人问从哪里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粗鄙?我说:“看一下南京制台的衙门,其规模之笨拙,工艺之粗糙,虽然大气,但是并不合时宜,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粗鄙之处。”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辜译】

孔子对他祖国的大乐师说:“我认为我知道一个完整的乐队用什么方式演奏一首乐曲。首先,各种乐器合奏,声音渐高而华美;继而清晰流畅地奏出每一个音符本身的韵律,使之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直到演奏完毕。”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辜译】

孔子周游列国经过某个前哨关卡,该关卡的长官请求见孔子,说:“每当君子路过这里,我总是很高兴能见到他。”孔子的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当这位长官拜见完毕出来时,他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为何要为没有官职而发愁呢?天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秩序和公正,现在上天派你们的老师来警醒世人了。”

3-25

子谓《韶》[19]:“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20]:“尽美矣,未尽善也。”

【辜译】

孔子谈到一首著名的乐曲(当时所知的中国最古老音乐)时说:“这首乐曲的韵律节奏极其优美,而且极为庄严肃穆。”谈到另一首稍近一些的乐曲时说:“这首乐曲的韵律节奏虽然极其优美,但是不够庄严肃穆。”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辜译】

孔子说:“拥有权势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能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没有悲伤——这种情况我怎么看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