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讲《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辜译】

孔子说:“乡邻之间蕴含的高尚美德,能让人过上品德高尚的美好生活。一个人选择住处的时候,如果不选择具有高尚品德的地方,这样的人就不是聪明人。”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辜译】

孔子说:“缺乏高尚品德的人不能长久忍受生活的贫困和不幸,也不能享受持久的荣华富贵。品德高尚的人在家也具有高尚的品德,聪明人会发现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非常有利的。”

【辜解】

满洲贵族的特长,在于他们的英雄气概或曰高贵品德;以儒生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特长,则在于他们的智识;而民众阶层的特长,则在于他们的勤劳,或者说是辛勤工作的能力。孔子曾说:“力行近乎仁。”如果你努力工作,那么就具有了“仁”的特质。马修·阿诺德先生则称这种生生不息的勤劳精神为“希伯来精神”,这就是中国民众或劳工阶级的勤劳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中华五千年文明渊远流长,所以历来为中华自强而奋斗的人们被誉为“仁人志士”,以孔子的观点来说他们都是有奉献精神的道德高尚的人。

中国社会如果想实现健康、正常的运转,必须首先依靠民众或劳工阶层的勤劳力量去生产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保证整个社会物质的充裕和人民生活的康乐;其次,还必须依靠中国儒生的知识能力去教化民众,管理并正确使用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勤劳力量,并适当地供应知识成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必须依靠满洲贵族的高贵品格来指导民众,将他们的勤劳力量引导到一个高尚目的之上。

总而言之,在中国,民众的勤劳力量主导生产,儒生的知识能力主导教化;满洲贵族的高贵品格则主宰民众的力量,以使整个国家的国民都足以过上充裕的生活,享有高尚的文明成果。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辜译】

孔子说:“只有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才懂得如何爱人和恨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辜译】

孔子说:“如果你坚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远离邪恶。”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辜译】

孔子说:“富裕和荣耀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但如果为了富裕和荣耀而拒绝承担责任,我宁肯放弃这样的目标;贫穷卑微的生活是人们都厌恶的,但是如果不背离责任就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我宁愿不摆脱这样的生活。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高尚的品德,就不配称为君子。君子在生活中每时每刻从未忽视道德的规范,即便是异常忙碌,遇到艰难险阻,也总是坚守高尚的品德。”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辜译】

孔子说:“现在我还没有发现真正热爱高尚品德的人,或者真正憎恶不道德的人。真正热爱高尚品德的人,会把高尚的品德看得高于一切;而真正憎恶不道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允许任何不道德的事情影响他,那他就会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论如何,如果有人真的想让自己过一天品德高尚的生活,我相信他会发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这么做。但我至少现在还没听说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辜译】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都具有各自的性格特征。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道德品质。”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辜译】

孔子说:“当一个人在早晨学到了知识,那么在太阳下山前死去,也可能是非常知足的事情。”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辜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于刻苦学习,但是又以吃不饱穿不暖为羞耻,同这样的人交谈是毫无用处的。”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辜译】

孔子说:“君子在对社会做出评判时,不会有任何嗜好或偏见,而是站在正确的一边。”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辜译】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人的道德价值观,愚人看重的只是人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得失。*君子渴望公平公正,而愚人渴望利益恩惠。”

[*我冒昧地认为,在这句话中有一处非常明显的书写错误,“上”(土)表示职位,这个字到目前为止从未被中国学者发现。在古汉语中,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出现书写错误是正常的。]

【辜解】

《总督衙门论文集》是一个中国人为中国的善治秩序和真正的文明所做的辩护。此书主要是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至庚子议和前后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章的合集。此时我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当幕僚,故称《总督衙门论文集》。这些文章以现在的形式结集再版,目的在于让更多的读者读到它。

我本来希望像以前一样匿名发表这些文章,但是考虑到这一系列文章中最为重要的篇章创作的特殊背景及其性质,我不得不署上真名了。此外,我公开自己的身份还有其他原因。正如英国人自然会对勋爵之位心存敬慕一样,在华的外国人也会仰慕他们所住地方的总督。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看重的是人的道德价值观,愚人看重的只是人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得失)因此,当人们知道这些作品不是一个总督写的,而是出自一个总督的幕僚之手时,这些作品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吸引“怀土”诸君的魅力。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辜译】

孔子说:“如果你总是只考虑个人得失,那么肯定会树立很多敌人。”

【辜解】

在中国,我们发生过许多次以改朝换代告终的革命,中国人都并没有因此沦丧道德。但是,在中国,每一次导致了改朝换代的革命,始终都存在两个条件。其一,革命为人民(people)发动,而不像现在这场革命那样为群氓发动。孟子说:“得乎邱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显而易见,在目前的这场骚乱中,普通国民(邱民)始终没有参加革命,而且公开反对革命。另一个条件是,那个成功地变作最高统治者的人,必须具备能激发憧憬并赢得全民族尊敬的卓越的道德品质。而袁世凯的所作所为,表明他连一般的道德品质、一般的廉耻和责任感都不具备,甚至连小偷和赌徒也不如。袁世凯奉命出山保卫大清,可他出山后,不是像一个有廉耻心的人那样去尽职尽责,而先是恭顺地屈从于革命党,然后使出百般狡计,使其统率的士兵坠失忠君之心,并拥兵自立,逼迫皇帝退位,最后成为民国总统。在所有这一切过程当中,一个具有最起码常识的普通人,也无法将此种行为与廉耻和责任的最基本原则(即名分原则,忠义观念)调和起来。然而,最令人奇怪的还在于,袁世凯自始至终从没有进行过拒绝屈从的努力,哪怕是装模作样的努力也没有过。这样一种人,怎能博得他统治下的人民的尊崇呢——除非人民丧失了一切廉耻和责任感。

这,就是我认为在袁世凯及其共和国统治下,中国民众即便连一般道德水平也保持不了的另一个原因。而失去了民众的一般道德,又怎能进行统治,遑论所谓“文明”了。

外国人欣赏袁世凯,认为他是一个挽救了中国目前局势而没有导致流血的大政治家。殊不知他不过仅为了一时的需要而规避了必要的少量流血,而将可怕的无政府混乱局面和更大的流血留到了未来。的确,如果我上述所言不差,那么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将比人民流血还要坏上万倍——他不仅毁弃了中华民族的廉耻和责任感,而且毁弃了中华民族的政教和文明。大清王朝不仅是中国权威尊崇的象征和旗帜,而且是中国政教和中国文明目标的象征与旗帜。这面旗帜交托给了袁世凯,但他却像一个懦夫和卖国贼一样,以“挽救这面旗帜的布料”为借口,不得不将大清抛弃。然而,负责保护这面旗帜的官员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挽救这面旗帜的布料,不在于那些花费了许多金钱的物质,他的责任在于捍卫那为之战斗的目标——那无价的道德利益,而旗帜的布料只不过是其载体罢了。对于像袁世凯这般行事的官员,每个有廉耻感的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懦夫和叛徒。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辜译】

孔子说:“如果统治者能用发自内心的优雅举止和谦恭品德来统治国家,那么管理国家事务也就不存在困难。但是如果统治者缺乏优雅的举止和谦恭的品德,仅仅依靠繁杂的礼节和规矩,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辜译】

孔子说:“不要总是考虑做官的问题,应当考虑如何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不要总是去想自己不被人所知,而是要通过努力工作来赢得好声誉。”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辜译】

孔子对学生曾参说:“有一条原则始终贯穿于我的生活和教学生涯。”曾参回答:“我也是这么想的。”过了一会儿,孔子离开了,其他学生询问之前和孔子说话的曾参:“刚才老师和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参回答:“贯穿于老师整个生活和教学生涯的原则,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认真,宽容。”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辜译】

孔子说:“君子看待问题时注重正确的方面,而愚人只会注重对他自己有利的方面。”*

[*阿查立爵士 [21]是这么翻译这句话的:The gentleman regards what is right, the cad regards what will pay.(绅士看重的是什么是正确的,而流氓考虑的是能得到多少。)]

【辜解】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追求不同:君子追求道德,从道德的高度来衡量万物;而小人则追求个人利益。然而现在,在欧美诸国,“肉食者”乃至所谓的“好人”们出于绝望之心态,都开始对本国的“群氓”(或曰暴民)放任不管——甚至部分“肉食者”为了所谓的“民主”而迎合为数众多的“群氓”,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眼下,各国官老爷们惟一要处理的事情,便是以所谓的“爱国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政策去愚弄本国的“群氓”,以转移他们的斗争视线,转嫁本国的统治危机。

我们以中国的情形为例:英国的政治家们已经弄得很清楚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导致一个大困局的出现,因此,他们现在通过所谓的“中国协会”,试图愚弄上海那些唯恐天下不乱、希望借机胡作非为的“群氓”,其手段便是拆除吴淞炮台!然而,我认为,当权者应当尽量保持一些“诚实”。我在这里所提的“诚实”,不仅是指财政方面,而且还指理智方面——总之,当权者要老实承认错误,勇敢面对困难。法国先哲伏尔泰说过:“怯懦乃善人之不幸。”中国的圣人孔子也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这里,君子应该追求的“义”,就是我所说的“理智之诚实”或者“诚实之理智”——反过来意思也差不多。最后,歌德的诗句亦足以陈说“义”之微言大义:

难道我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

群氓,我们必须愚弄他们;

你瞧,他们多么懒惰无能!

看上去多么野蛮!

所有亚当的子民,

当你愚弄他们的时候都是无能和野蛮的;

惟有真诚,

才能使他们焕发人性。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辜译】

孔子说:“当我们遇到值得学习的人,就应该思考如何与他们齐头并进。当我们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应该反省,并找出我们身上是否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

【辜解】

唐李习之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云:“凡贤人奇士,皆自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见而不能知其贤,如勿见而已矣!知其贤而不能用,如勿知其贤而已矣!用而不能尽其才,如勿用而已矣。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兹有二人焉皆来,其一贤士也,其一常常人也,待之礼貌不加隆焉,则贤者行,而常常人曰来矣。况其待常常人加厚,则善人何求而来哉!”丁未年,余随张文襄入都,得识瑞仲兰京卿,彼此契合,恨相见之晚。京卿问余曰:“君公入都,已拜客乎?”余曰:“我不拜客。”京卿曰:“久闻君才学之名冠侪辈,余意君当久经腾达,乃至今犹屈抑在下,令人不解,今闻君言,余乃恍然悟矣!君竟不拜客,正无怪其然也。”彼此相视而笑。

辜解译文

唐朝李习之给徐州张仆射举荐自己的熟人,他在信中说:“大凡奇人贤士,全都性情孤傲而自负,和世俗不相融合,所以虽然看见他们也不一定能了解,认识这些人而不了解他们的贤能,那还不如不认识他们!如果知道这些人的贤能而不能任用他们,还不如不知道他们的贤能!如果任用他们却不能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那还不如不任用他们。所以认识贤人并了解他们的长处,进而任用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找到用武之地,尽情发挥他们的才能,而不让谗言小人伤害他们,天下也就只有您一个人能做到。现在如果有两个人来求见您,其中一个是人才,另一个是平常人,对他们都以礼相待,但是却不能加以重用,那么那个人才就会离去,而那个平常人就会留下来。况且如果对待普通人能够重用,那么优秀人才又来这儿干什么呢?”

丁未年(公元1907年),我跟随张之洞大人进京,认识了瑞京卿(字仲兰),彼此投缘,相见恨晚。瑞京卿问我:“你进了京师,已经去拜访达官显贵了吗?”我回答说:“我不会去拜访他们。”瑞京卿说:“我很早就听说您的学问才能远超同辈,以为您肯定会飞黄腾达,然而您到今天还一直屈居低位,让我很迷惑。现在听到您的话,我才恍然大悟!您在京中竟然不去拜访权贵,怪不得您会这样了。”两人相视而笑。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辜译】

孔子说:“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不应该责备父母。但是如果非得这样做的话,而父母又不愿听从,那么也不该不尊重父母或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无论父母给子女带来多大麻烦,子女应当永不抱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辜译】

孔子说:“如果父母在世,子女不应当远离家乡;如果要去远方,应告诉父母要去什么地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辜译】

孔子说:“当父亲去世三年后,儿子在其有生之年不改变父亲的处事原则,这样的儿子可以称为孝子。”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辜译】

孔子说:“子女应当总是把父母的年龄牢记在心,一方面是为了感恩,一方面是为父母年老而担心。”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辜译】

孔子说:“古代的人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害怕说到却做不到。”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辜译】

孔子说:“没有欲望的人*很少犯错误。”

[*或许这样翻译更好:He who confines his sphere(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

“一般来说,你会发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懂得经营的人要比城镇的人少得多;而小城镇里面懂得经营的人又比大城镇的少得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歌德]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辜译】

孔子说:“君子应当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辜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辜译】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在事奉国君的时候,如果不停地指出国君的错误,必定会让自己遭到羞辱;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朋友,朋友必定会疏远你。”